摘要:從中學化學的角度介紹了雙烯合成反應和相關歷史背景,從雙烯合成反應、化學學科思想和理念以及化學學習潛能三個維度對雙烯合成反應的命題價值進行了分析,解析、點評了相關的部分高考化學試題。
關鍵詞:雙烯合成反應;高考化學試題
文章編號:1005–6629(2012)7–0062–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雙烯合成反應,也稱“狄爾斯(Diels)—阿爾德(Alder)反應”,簡稱“D-A反應”,在各地高考化學卷中多次作為背景信息出現(xiàn)。此反應頻繁出現(xiàn)在高考題中,我們對它是否了解呢?
1 雙烯合成反應歷史背景
1906年,德國慕尼黑大學研究生Albrecht按導師Thiele的要求做環(huán)戊二烯與酮類在堿催化下縮合,并試圖用苯醌替代其它酮做實驗。由于苯醌在堿性條件下容易分解,實驗雖未成功,但他發(fā)現(xiàn),不加堿也能進行,得到一無色化合物。遺憾的是,他對實驗結(jié)果未提出合理的解釋。1921年,Diels和其研究生Back研究偶氮二羧酸乙酯與胺的反應。當他們用2-萘胺為原料反應時,得到一加成產(chǎn)物而非期望的取代產(chǎn)物。Diels敏銳地意識到,與十幾年前Albrecht的雷同境遇,于是改用環(huán)戊二烯替代苯胺與偶氮二羧酸乙酯反應,結(jié)果又得一加成產(chǎn)物;后來,他又通過計量加氫實驗,確定此產(chǎn)物中只含有一個雙鍵,而非Albrecht提出的兩個雙鍵。Diels和其另一研究生Alder首先提出了正確的雙烯加成產(chǎn)物的結(jié)構(gòu)式,1928年,將結(jié)果發(fā)表,并因此獲得1950年諾貝爾化學獎。
1950年,有機合成大師Woodward開創(chuàng)了狄爾斯—阿爾德反應在全合成中的應用。此后,有機合成大師們的睿智與狄爾斯-阿爾德反應的“化合”使其應用發(fā)揮到了極致。該反應可生成2個碳碳鍵和最多4個相鄰的手性碳原子,大大提高了合成效率。Woodward 在其一生的合成實踐中大量應用狄爾斯-阿爾德反應構(gòu)建六元環(huán)。20世紀60年代開始,他與哈佛大學的理論化學家Hoffmann合作,對狄爾斯—阿爾德反應和周環(huán)反應的立體化學進行了詳盡的研究,導致了震撼有機化學界的“分子軌道對稱守恒原理”的誕生!1981年,Hoffmann與日本理論化學家Fukui Kenichi分享了諾貝爾化學獎。
2 雙烯合成反應簡介
共軛二烯烴和某些具有碳碳雙鍵、三鍵的不飽和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