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笙映黎的微博“小王很生氣!罵了!”是一幅活生生的大眾素描,讀者似乎都有“在說我”的感受。“小王開車路上行駛,有人橫穿馬路,小王罵了!小王橫穿馬路,行車差點撞了他,小王罵了!小王步行過街上,路邊多臟亂,小王罵了!小王走在大街邊,見城管清理違法攤點,小王罵了!小王和父母上公交,車上無人給父母讓座,小王罵了!小王帶兒子坐公交,兒子給老人讓座,小王罵了!”小王對不道德、沒規(guī)則事憤慨,但到了自己身上,道德、規(guī)則似乎成了累贅或裝飾。為什么?
近日遇見一些抱怨,有些人在自己遇到困難或將遭受一些損失的情況下,劈頭蓋臉地指責別人,好像他們的問題全是別人造成的。其實,仔細分析可發(fā)現(xiàn),所有過錯幾乎全是自己釀成的,如已被告知可能存在風險而置若罔聞,本應屬自己責任卻怪罪別人沒有幫忙,等等。遇到麻煩或自己利益受損,毫不自我反省,一味責怪他人。面對許多社會問題,也有類似現(xiàn)象,例如在大罵應試教育的同時,哪個學?;蚶蠋熑粝肷宰鹘逃黄?,便會遭到謾罵者的指責,原因是他們擔心自己孩子受到影響,經常是一邊因“我”在譴責問題,一邊還是在因“我”而制造問題。為什么?
道理很明顯,就是“我”在其中騰挪翻滾。以我為中心,可以發(fā)展出自我、自利、自私等等。自我(希臘語ego, 英語self, oneself)強調獨立自我主體存在的自覺性,即本我的意識能動性,通俗來講就是自己的個性、喜好、觀點。
從中不難看出,自我只是以我感知我的存在、認識和處理與環(huán)境或世界相處,與自利和自私不同。自私、自利已從認識上升到價值層次,有極強的自我占有、甚至不顧與環(huán)境相處的基本法則式的占有,為自己的事斤斤計較,關心自己不顧別人?!白运健钡臉嬆羁砂凇白晕抑行摹崩铮叩淖畲蟛顒e在于,自私是指個體面臨自己利益與對方沖突時,會不計對方損失,以滿足自己利益為主;此外,自私者在進行自私行為的同時,通常能察覺自己的行為可能損及別人的利益,但仍為了自己利益不擇手段。
于是,從“小王”、大量社會現(xiàn)實我們不難觀察到兩種現(xiàn)象:“自利性傾向”和“自利性歸因”。無論“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都有“自我”存在。前者常選擇“利他”,后者可能追求“利己”,我們不排除少數(shù)人的“利他”精神,但不可無視絕大多數(shù)人的利己,差不多每個人實際上都有“自利性傾向”,經濟學稱之為“理性人”。但人的自利并不必然導致人的自私,因為一些人的“自我”里有不損人的原則?!白岳詢A向”也會導致“自利性歸因”,即人們一般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篩選掉一些不利于自己的原因,而保留和增加對自已有利的原因。自利性歸因行為是對客觀事實的加工和歪曲,如它的根本目的在于無道德和無原則地保護自己或貶低別人、夸大自己。
在日益?zhèn)€性張揚、個人主義抬頭的社會,強調自我無可非議,但須明白和正視自我不同于自私自利,也不必然引致自利性歸因。有高尚的自我,他們會堅守原則和道德底線;也有自私、猥瑣等其他行行色色的自我,為實現(xiàn)他們的自私可能不顧一切。
每個人都是人群或社會中的一員,我們面對其弊病、糟粕或侵害己利的要素,謹防“自利性歸因”,努力客觀而自省,看看我們是否也是幫兇、我們也應承擔責任。泰戈爾曾生動針砭世相,“雪崩的時候,沒有哪一片雪花認為責任在己?!?那么,我們就可以問心無愧地等待雪崩的到來嗎?平庸的我們可能無法成為勇士、壯士,但只要我們堅持某種信念,堅守某種底線,就可為社會的進步有微薄貢獻。同樣,在我們因遇到難處或遭受挫折而抱怨或責怪他人的時候,先想想是不是自己的責任,這樣才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