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學”是二十世紀初產(chǎn)生的一種新概念。梁啟超對于這一新概念的產(chǎn)生、確立和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梁啟超是早期國學研究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在研究工作中形成的批評中繼承、繼承中發(fā)展的國學觀,對我們今天的國學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梁啟超;國學;國學觀
眾所周知,梁啟超是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是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的四大教授之一。他一生著作頗豐,主要著作有《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要籍解題及其讀法》、《中國歷史研究法》等。這些都是國學研究的經(jīng)典著作,至今仍不失其學術價值。
一、“國學”概念的提出
什么是國學?王緇塵在《國學講話》中指出“國學之名,古無有也。必國與國對待,始有國家觀念,于是始以己國之學術稱為國學。”由此可看出,國學是指一個國家的學術思想。關于國學的首創(chuàng)之人史學界尚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的說梁啟超作為二十世紀初最先倡導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啟蒙思想家理應是促成國學概念產(chǎn)生的重要人物之一,是創(chuàng)立國學概念的先驅者。
戊戌政變后,梁啟超逃居日本,認真觀察研究國內(nèi)外形勢,因而進一步認識到西方列強的侵略野心和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于是,他發(fā)表了《新民學》等多篇文章,提出“今日欲救中國無他術焉,亦先建設一民族主義之國家而已”,而欲建立一個國家,必須先培養(yǎng)一新國民。因此培養(yǎng)國民意識則是梁啟超提出“國學”這一概念的直接動因。他所謂的“國學”,簡言之,就是自周秦以來延續(xù)下來的傳統(tǒng)學術思想與精神文化。
關于“國學”一詞,梁啟超早在寫給康有為的《致南海夫子大人書》一信中提到。但直到1902年,他才明確地使用了“國學”一詞,并且計劃辦一份《國學報》,提倡國學。
二、國學研究的目的與方法
梁啟超辦《國學報》的目的是“養(yǎng)成國民,當以保存國粹為主義,取舊學磨洗而光大之”。當時,西學不斷傳入,面對這種文化沖擊,保存國粹成為一部分知識分子深切關注的問題。以梁啟超為首的樂觀派和以鄧實為首的悲觀派是當時最有影響的兩個學派。兩個學派都致力于提倡國學,但兩學派提倡國學的動因有些差異。鄧實認為“歐風東漸,國學幾滅”,正是出于害怕在西學的沖擊下我們民族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消失了,所以計劃辦《國學報》宣傳國學。與之相反,梁啟超認為西學傳入是不可阻擋的事實,國人應做的事情是積極思考如何處理好我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他相信,我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是西學所替代不了的;西學只是用來豐富我中華文化的??傊?,梁啟超主張保存國粹,提倡國學意在培養(yǎng)國民意識,塑造國民素質(zhì)。
關于治國學的方法,梁啟超認為有兩個途徑:一是文獻的學問,二是德性的學問。“文獻的學問是國學研究的本體,梁啟超在論述時的邏輯結構是:文獻的學問應用客觀的、科學的方法去研究,對象是中國浩繁的史料———包括歷史、六經(jīng)、諸子、詩文、小說等。研究的范圍是文字學、社會狀態(tài)學、古典考釋學和藝術鑒評學,要求達到求真、求博、求通的標準?!焙喲灾?,國學的研究對象就是中國的歷史文獻,采用的考證方法就是“古典考釋學”。德性的學問是指應用內(nèi)省的和躬行的方法去研究國學,即“知行合一”的德性之學。這是因為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中不光有客觀的歷史事實,而且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學。雖然這種內(nèi)省的、躬行的研究方法與運用客觀的科學方法力求國學之真的目的大相徑庭,但是梁啟超在此意欲樹立一種學術信仰,“求精神生活的絕對自由”。
總之,梁啟超認為國學研究不僅要堅持運用科學的方法,達到求真、求博、求通的標準,而且要擔負起提高國民道德和改變世道民心的社會使命。
三、批評、繼承和發(fā)展的國學態(tài)度
(一)批評
“凡欲造成一種新國民者,不可不將其國古來誤謬之理想摧陷廓清,以變其腦質(zhì)。”這里的“理想”與現(xiàn)代含義有些不同,它的意思是思想、理論或學術。也就是說梁啟超認為國學有其不當之處,在推崇國學的過程中應有批判的精神,不能盲從。
儒學是中國學術思想史上一個重要的思想流派,為中國學術思想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家思想取得一尊天下的地位,而為迎合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需要流弊漸生。有鑒于此,梁啟超深刻地認識到“中國數(shù)千年之腐敗,其禍極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隸性來,不除此性,中國萬不能立于世界萬國之間。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鉗制于他人。”因此,他極力宣傳自由思想,反對三綱五常等儒家思想禁錮人的頭腦。
梁啟超對國學尤其是對儒學的批判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新民說》一文中?!缎旅裾f》是梁啟超對新國家的人民的期許,對自由的國民意識的推崇,也是對數(shù)千年來儒學一統(tǒng)所帶來的思想僵化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二)繼承和發(fā)展
梁啟超雖熱心傳播西學,但不主張全盤西化;雖尖銳地批判舊思想、舊風習,但始終相信民族精華的存在。他說:“凡一國之立于天地,必有其所以立之特質(zhì)。欲自善其國者,不可不于此特質(zhì)焉淬厲之而增長之?!边@表明了梁啟超要求人們不僅要繼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更要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它,使之常新。
梁啟超不僅肯定孔學中的優(yōu)秀文化成分,而且極力推崇它。他甚至認為他所提倡的重公德、愛國家、維權利、爭自由、講自治、求進步、進取冒險、自尊合群、毅力尚武等等新民之德,必須在儒家修身養(yǎng)性的思想和方法的指導下才能得以實行。
梁啟超始終堅持“淬厲本有”和“采補本無”相結合的基本理念。他說:“不知己之所長,則無以增長光大之;不知己之所短,則無以采擇補正之?!?。所以他主張在深刻了解本國文化的基礎之上繼承發(fā)揚本國的優(yōu)秀文化,合理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成分,促進我國文化的發(fā)展。
四、小結
梁啟超應時代的感召,提出治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新的國民意識,創(chuàng)造新國民,體現(xiàn)出強烈的社會使命感。他對國學持有的批判、繼承和發(fā)展的態(tài)度也是我們做學問應有的態(tài)度。他的學術思想不僅對當時的學者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對當今的國學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ㄗ髡邌挝唬呼敄|大學歷史文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