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內地西藏班(校)是在祖國內地為西藏學生開設的班級和學校,它的開設對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三條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啟示: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關鍵是提高其自我保護能力;對少數民族文化要予以發(fā)展的傳承;使少數民族文化與外界文化交流,同時不丟失其文化內核。
【關鍵詞】內地西藏班(校) 少數民族 文化 保護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9-0059-02
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大家庭,56個民族和諧共生一直是每一位中華兒女的愿景,然而,近些年,眾多優(yōu)秀的少數民族文化卻在逐漸式微與消亡,如何保護這些少數民族文化已然成為我們必須直面和反思的現實問題。內地西藏班(校)的開設對少數民族文化(藏族文化)的保護具有重大意義,給我們帶來諸多啟示。
一 內地西藏班(校)及其存在基礎
內地西藏班(校)是在祖國內地為西藏學生開設的班級和學校,它充分地利用了內地豐富的辦學經驗、雄厚的師資力量和良好的辦學條件,為西藏地區(qū)培養(yǎng)各級各類的優(yōu)秀人才,是我國一項特殊的教育政策。這項政策的實施始于1985年,西藏教育部門通過對應屆小學畢業(yè)生進行德、智、體的全面考核,選送了1300名優(yōu)秀的畢業(yè)生到內地16個省、市學習,內地西藏班(校)工作由此拉開了序幕。
在內地開設西藏班(校)是在特殊歷史背景和時期下的一項特殊舉措,它的存在有其文化方面的基礎。
1.中華民族文化的包容性是內地西藏班(校)得以存在的根本原因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包容是中華文化中優(yōu)秀的成分之一,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正是因為它能夠囊括大典、包羅百家。只有在這樣一個文化包容的國度里,在內地設立西藏班(校)這一舉措才能得以實行和推廣。
2.藏族文化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同質性與異質性是內地西藏班(校)得以存在的關鍵
兩種文化既具有同質性又具有異質性。中華傳統文化中所凝聚的各民族的共同精神,如“天人合一”“協和萬邦”“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以人為本、以德為上、以整體利益為重、中庸之道、義利之辨、愛國主義等思想觀念,在藏族文化這個子系統中都蘊涵著。與此同時,藏族地區(qū)也具有其獨特的價值觀念、文化心理結構、倫理道德規(guī)范、民族觀念和審美情趣。兩種文化的同質性是內地西藏班(校)得以存在的基礎,而兩者的異質性則使內地西藏班(校)的存在顯得必要。
二 內地西藏班(校)對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意義
1.內地西藏班(校):一個讓外界了解藏族文化的窗口
內地西藏班(校)設立20幾年來,對少數民族文化(特指藏族文化)的保護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大大加強了西藏與內地的交流,使越來越多的內地人通過西藏班(校)這一特殊的窗口了解了藏族文化。目前,全國有21個省、直轄市的28所學校開辦了內地西藏班(校),內地西藏班(校)在校生達2.18萬人。
內地西藏班(校)的分布之廣和人數之眾使其成為傳播西藏文化的有效窗口,出生、生長在雪域高原的這些藏族學生在價值觀念、行為舉止等方面必然會帶有濃厚的藏族文化氣息。每個人在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長大,他的行為動機、世界觀、價值觀都是從此文化中衍生出來。當這些藏族的學生來到內地,在與內地人進行交往的過程中,自然也就將藏族文化傳遞出去,從而使越來越多的內地人了解藏族文化。藏族的學生在內地不僅是一種自然人的存在,還是一種文化符號的存在。
2.內地西藏班(校):一個豐富藏族文化的有效載體
內地西藏班(校)不僅使內地了解了西藏的文化,作為一個文化交流的載體,它也把眾多優(yōu)秀的外界文化帶到了西藏,增強了西藏文化的豐富性,促進了藏族文化的繁榮發(fā)展。二十多年中,共有近18000名藏族學生學成返藏,成為一個豐富西藏文化的有效載體。
這些從不同地區(qū)返藏的學生在內地生活了數載甚至十數載,必然會受到內地的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當這些“文化的符號”從全國各地返回西藏時,內地眾多的優(yōu)秀文化自然也就傳入了西藏,極大豐富了西藏的文化生態(tài)系統。普洛格和貝茨認為:“生態(tài)系統越成熟,組成成分越多樣,食物鏈越復雜,忍受外界干擾的能力就越大,調節(jié)能力也越強,生態(tài)系統越穩(wěn)定。”學生返回西藏在豐富了西藏的文化生態(tài)系統的同時,也增強了西藏文化的抗干擾能力,提高了西藏文化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增強了西藏文化生態(tài)系統的穩(wěn)定性。
三 內地西藏班(校)對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啟示
1.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出了這樣一個教育思想:“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后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承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惫P者認為,盧梭的這一教育思想對我們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同樣具有重要的價值。對于保護少數民族文化,一些外在的保護措施是必要的,但是提高其自我保護的能力,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有些時候,正是由于我們過度地保護了少數民族文化,才導致其失去了自我保護的能力。因此,我們有義務為少數民族地區(qū)培養(yǎng)一批優(yōu)秀的文化人才,使其具有獨到的眼光和通盤的意識,讓他們能夠站在自己民族的前沿,在當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合理地保存和發(fā)展本民族文化。
具體地講,培養(yǎng)的這些人才僅有本民族的文化認同是不夠的,若想真正通過培養(yǎng)人才而提高其自我保護的能力,還需要這些人才具有一定的文化批判能力。具有本民族的文化認同是提高自我保護能力的基礎,具有文化批判能力,才能有效地找到其文化的發(fā)展路徑。剔除那些落后迂腐的文化成分,保存那些有歷史價值,但已不可能在現實和未來社會中發(fā)展的文化成分,弘揚那些既體現著民族特性,又屬于民族文化精粹的優(yōu)秀文化成分,是少數民族自我保護其文化的必要舉措。
2.對少數民族文化予以發(fā)展的傳承
對少數民族文化予以發(fā)展的傳承才是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一種真正保護。藏族地區(qū)的孩子在內地學習生活,廣泛汲取內地的優(yōu)秀文化,有利于他們對本民族文化予以發(fā)展的傳承。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發(fā)展變化的,我們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并不意味著毫無選擇的保護和不加取舍的傳承。少數民族文化本身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對其保護也不能維持和追求一成不變,實際上,在現代化過程中,不管人們是否意識到,各少數民族的文化隨時都在發(fā)生著變化,因為不與現代文化相結合,不從現代生活中汲取養(yǎng)分的文化都將走向枯萎。在保證少數民族文化穩(wěn)定性的基礎上,允許并促進其合理的變化是我們應持的正確的文化嬗變觀念。
藏族的鍋莊舞在蘭州等地的流行就是對這一少數民族文化予以發(fā)展傳承的典型例子。鍋莊舞是藏族文化的典型符號之一,它的有效傳承正是在發(fā)展的基礎上做到的。在蘭州等地流行的藏族鍋莊舞,發(fā)展性地融合了一些時代的元素,例如,參與者不必穿藏式服裝;鍋莊舞的隊伍并不是傳統固定的大圓圈,會根據參與者的多少隨時變換隊形;一些動作也有了明顯的現代舞蹈意蘊等。對鍋莊舞做出這些發(fā)展性改變,不僅沒有使這一少數民族文化式微或消亡,反而擴大了影響力,使更多的人了解了這一文化,愛上了這一文化,這對鍋莊舞這一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勢必帶來積極的意義。
3.相互交流而不失其文化內核
與其他文化相互交流,同時不失去本民族文化的核心特質,是在內地開設西藏班(校)給我們帶來的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又一啟示。在內地開設西藏班(校)本身就是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過程,而在內地西藏班(校)中開設藏語課程、開展豐富多樣的藏族文化活動,則保證了這些藏族學生在文化交流過程中不失去本民族的文化內核。恰如著名的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施特勞斯提出的那樣:“每個文化都是與其他文化交流以自養(yǎng)。但它應當在交流中加以某種抵抗,如果沒有這種抵抗那么很快它就不再有任何屬于它自己的東西可以交流”。對于這句話,筆者認為包含兩層意思。第一,每一種文化都必須與其他文化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博采眾長,以豐富和發(fā)展自己的文化。第二,在交流的過程中必須要保證不能失去本民族文化的內核,否則,這種交流就稱不上交流,而是同化。
對于保護少數民族文化來講,最關鍵的是要保護其文化內核,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核包括民族語言、傳統和歷史記憶等方面的內容,它是一個民族自我認同和被認同的重要依據,也是該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聯系紐帶。以猶太民族為例,每一個流落他鄉(xiāng)的猶太人,都會攜帶《圣經》或者《塔木德》等書籍作為他們的精神力量和支柱,并且牢記其特殊的飲食、服飾、習俗、宗教儀式等文化習慣,正因如此,這個一直在漂泊、流浪,分散于世界各地的民族,才既沒有消失也沒有被同化。由此可見,使每一個少數民族成員在他的內心深處對本民族文化內核信任、守護與忠誠,同樣是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徐國寶.藏文化的特點及其所蘊涵的中華母文化的共性[J].中國藏學,2002(3):143
[2]周德禎.教育人類學導論——文化觀點[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248
[3]普洛格、貝茨.文化演進與人類行為(吳愛民、鄧勇譯)[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107
[4]盧梭.愛彌兒(李平漚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97
[5]張詩亞.“位育”之道——全球化中的華人教育路向[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6):55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