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是一門以語言交際為基礎的科學。英語教學就是要使學生的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提倡任務型教學,最大限度地提供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實現(xiàn)知識向能力的遷移,使學生能真正地用英語與別人交流或溝通。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示范者和主導者。英語課堂教學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是能否成功完成課堂任務的關鍵。教師要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教育融合于教學中,融合于全部的課外活動,在提高學生知識技能的同時發(fā)展他們的個性,真正體現(xiàn)“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邊性教學,使教學生動、活潑,學生身心愉悅。要以教師為主導對教師素質的具體要求可概括為三方面:(1)靈活運用教材組織課堂的能力;(2)藝術性的指導能力;(3)進行反思的能力及處理信息的能力。
現(xiàn)行英語教材從內容到形式上都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開放性,為我們調動并保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如何靈活運用教材,使學生達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設定目標要求呢?教材是我們進行教學雙邊活動的橋梁,是師生的共同語言,我們必須把握住每堂課的教學目標,分析學生達到這個目標的難點,并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習慣、學習方法以及興趣愛好,反復鉆研教材,確定重點和難點。同時還要根據每個單元的話題和語言目標來確定貼近學生實際的任務核心,任務的目的要明確并具有可操作性,還要將語言和任務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培養(yǎng)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運用教材時要把大綱與教材有機結合起來,把大綱不同層次的要求細化,落實到各課的教學過程中,加強教學雙邊活動的反饋。利用教材的優(yōu)勢活化課堂教學,拓寬教學的渠道。我們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隸,我們應根據教學的實際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和取舍。
隨著教改的深入進行,教師藝術性的指導能力已引起雙方的關注,教師在靈活運用教材的同時還要注重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藝術指導。教師的藝術指導能力首先取決于教師自身活動的藝術化,包括教態(tài)、語言、板書、簡筆畫,以及演示和表演。教師親切自然、大方的教態(tài),流利順暢、生動幽默的語言,都是拉近師生距離的重要手段。如果我們能合理設計板書,恰當運用簡筆畫、多媒體,將會使課堂效果更佳,教師在英語課堂上的藝術化的表現(xiàn)不但能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教師集“組織者、示范者、主導者”為一身,但在課堂教學中會出現(xiàn)許多未遇見的狀況,因此教師應具備反思的能力及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學效果的好壞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才能體現(xiàn)出來,教師應具備總結課堂教學內容、反饋課堂信息、查缺補漏的能力,進行反思的能力。教學的對象是學生,而且是未成年人,老師應熟悉學生的心理,根據其課堂表現(xiàn),如作業(yè)完成情況、回答問題以及測試成績等多方面對學生做出綜合性的評價,對學生出現(xiàn)的任何異常舉動,都要做出及時、正確的處理,并給他們提供正確的學習方法,促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