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于丹的成名年,時隔6年,消費時代的浮華足以改變一個人,名利雙收帶來的光環(huán)也讓一個人離最初越來越遠。6年前的11月,剛剛成名的于丹來到石家莊為某公司作講座,講的是《論語》。記者與她相見,她熱情招呼,在陌生人面前,她具備很快與人熟稔的能力。
記得她當時是一個人前來,名人每到一地前呼后擁的陣勢在于丹身上還沒有顯現(xiàn)。記者與她面對面地隨性聊著,愉快完成采訪。那時的于丹是很好的采訪對象。
在沒登上《百家講壇》之前,于丹說很享受她的教師生活。她經(jīng)常自費帶著研究生學生們到咖啡廳,吃點零食,喝點咖啡,邊玩邊上課。此外,于丹對學生的要求極“高”,希望他們內外兼修,比如女生們上課時要穿得漂亮,男生們要愛體育,這樣的教師在高校里最能和學生打成一片。那天的石家莊之行結束后,于丹說過一句話,現(xiàn)在邀請她講課的人很多,但她不能耽誤給自己的學生上課。
從2007年開始,于丹的曝光率激增,無論是官方大活動還是民間講座,學者于丹都成了座上賓。再后來,一些商業(yè)活動上也能見到她的身影。于丹給人的印象是無所不知,知無不講,她的書接連問世,她馬不停蹄地全國簽售。2008年11月,于丹再來石家莊,在人民會堂里講《莊子》和昆曲。主辦方提前告知,于丹時間很緊,沒有專訪時間。再看她講座的陣勢,居然有30余名保安“護駕”,主講臺與觀眾之間還設置著防線,儼然是明星的排場了。于丹匆匆來去,不知如此忙碌的她如何安排本職的上課時間。
于丹的公眾形象走向猶如一道拋物線,在被公眾消費到頂峰之后開始下落。學者明星化在消費時代更容易迷失自己,滿腹的詩書在象牙塔里是尊貴與清高的,也是最平易近人的。一旦被包裝成明星進行消費,有了明星的行頭和派頭,那就是這位學者遠離大眾的開始。于丹講《論語》時說過:“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我覺得,半部《論語》可修身。”不知道成為明星后的于丹,是否還這樣修身。
(摘自《燕趙都市報》作者: 侯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