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俊興 張永昌 張金蘋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 鄭州 450006
失眠癥是最常見的睡眠障礙性疾患,歐美等國家患病率在20%~30%,我國患病率10%~20%[1]。失眠癥可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判斷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嚴重者合并焦慮、強迫和抑郁等癥。我院于2012-07以來對門診診治的失眠癥患者予以右佐匹克隆片口服效果肯定,且不良反應少。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擇自2012-07—2013-03我院門診就診的失眠癥患者100例,治療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齡23~67歲,平均46歲,病程1~6月18例,>6~12月19例,>12月13例。對照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齡25~71歲,平均58歲,病程1~6月16例,>6~12月22例,>12月1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國精神科學會制定的《精神障礙診斷和統(tǒng)計手冊》(第4版)中原發(fā)性失眠的診斷標準,各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右佐匹克隆片口服,每晚1片(3mg),對照組給予艾司唑侖片口服,每晚1片(1mg),4周后評定療效。
1.3 療效評價 評定療效的指標是治療前后PSQI(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減分情況,>5分為痊愈,>3~5分為顯效,>1~3分為有效,0~1分為無效??傆行拾ㄈ@效和有效。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組間比較用χ2檢驗。
治療組痊愈18例,顯效21例,有效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對照組痊愈17例,顯效18例,有效11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2% ,2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良反應:治療組頭暈1例,對照組2例;治療組乏力0例,對照組3例;治療組頭暈伴有乏力0例,對照組3例;治療組嗜睡1例,對照組4例;治療組口苦3例,對照組0例;治療組口干1例,對照組2例;治療組惡心0例,對照組1例,2組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失眠癥是以入睡和(或)睡眠維持困難所致的睡眠質(zhì)量和數(shù)量達不到正常需求而影響白天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是最常見的睡眠障礙性疾患。失眠癥可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判斷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嚴重者合并焦慮、強迫和抑郁等癥。因此及時有效治療失眠對人們的健康至關(guān)重要。
失眠癥的治療分藥物治療和非藥物療法,非藥物療法又包括心理療法(行為和認知治療)和生物療法(病因治療、心理和教育干預治療)。目前失眠的治療臨床上仍以藥物治療為主[2]。藥物治療在臨床上多應用苯二氮唑類,如艾司唑侖(舒樂安定)、阿普唑侖(佳樂定)、安定、氯硝安定等,但是長期使用這些藥物常伴一系列不良反應,包括白天鎮(zhèn)靜、乏力、嗜睡,認知和精神運動受損,順行性遺忘,生理性依賴等。
右佐匹克隆是佐匹克隆的立體異構(gòu)體,是一種新型鎮(zhèn)靜催眠藥,屬環(huán)吡咯酮類化合物,其藥物達峰濃度時間短,起效快,半衰期短為6~7h,藥物不良反應特別是次日清晨的宿醉效應不明顯,較多研究顯示右佐匹克隆縮短睡眠潛伏期,減少夜間覺醒,提高睡眠質(zhì)量[3]。從本研究結(jié)果來看,右佐匹克隆治療失眠癥是安全有效的,且不良反應少,是治療失眠癥較理想的藥物。
[1]賈建平主編 .神經(jīng)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409-410.
[2]沈揚 .失眠癥的臨床研究進展[J].世界醫(yī)學雜志,2004,15:69-74.
[3]劉琦,李森強,舒良 .國產(chǎn)艾司佐匹克隆治療失眠癥的對照研究[J].中國新藥雜志,1996,15:633-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