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青
根尖周病是指牙齒根尖部及其周圍組織,絕大多數(shù)是由牙髓病發(fā)展而來,是口腔常見病之一。慢性根尖周炎主要來自感染的牙髓,通過根尖孔長期刺激根尖周組織引起慢性病理改變,也可由急性根尖周炎或牙槽膿腫轉(zhuǎn)化而致[1]。選擇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慢性根尖周炎患牙160顆采取根管治療進行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收治的慢性根尖周炎病牙數(shù)160顆。其中男87例,女73例。年齡15~68歲,平均36歲。后磨牙60例,前磨牙25例,前牙75例。常規(guī)均拍X線片,顯示根尖區(qū)均有尖周稀疏區(qū)約3~11 mm大小。
1.2 方法 對活髓牙,應在麻醉或失活下拔除根髓,用生理鹽水沖洗根管,消毒、吹干后即可進行根管充填。對感染根管,除去牙髓后用2%氯亞明液和3%過氧化氫(雙氧水)液交替沖洗,再用生理鹽水沖凈余液,用根管擴挫針反復擴挫管壁,沖洗拭干后,將蘸有消毒藥液的棉捻置于根管內(nèi),用氧化鋅丁香油糊劑暫封窩洞[2]。待自覺癥狀消失,復診檢查時,根管內(nèi)取出的棉捻無分泌物、不臭,無叩痛,即可進行根管充填。根管充填先將根管充填材料調(diào)成糊狀送入根管內(nèi),再將消毒后的牙膠尖插入根管,直達根尖孔,以填滿根管為度,用加熱后的充填器,去除多余牙膠,最后作永久充填。塑化治療將未聚合的液態(tài)塑化液導入根管內(nèi),使其與管內(nèi)殘存的牙髓組織及感染物質(zhì)共同聚合,固定成為無害物質(zhì)留于根管中,并嚴密封閉根管,使根尖周組織的慢性炎癥逐漸消除,組織得以恢復。
1.3 療效判定標準 有效的:術后無自覺癥狀,無痛苦,無瘺道或竇道閉合,牙齒咀嚼功能正常,X線根尖周病變消失了。無效:術后癥狀,叩痛,竇道不愈合,牙齒不能咀嚼,X線根尖周炎的變化有擴大的趨勢。成功和成功的案例研究進展。
有效145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90.6%。
慢性根尖周炎是指由于長期感染及病原刺激根管,根尖周組織呈慢性炎癥反應,炎癥肉芽組織的形成和牙槽骨的破壞。慢性根尖周炎多無明顯的自覺癥狀,有的只是在咀嚼時有不適感或較輕微咬合痛,有的則完全無自覺癥狀。慢性根尖周炎常有反復疼痛腫脹史,也有的僅在檢查時才被發(fā)現(xiàn)。慢性根尖周炎常常是牙髓病的延續(xù),因而可見齲齒、充填物及其他牙體硬組織疾患。牙冠常變色,探診髓腔無反應,活力測試無反應。有的有瘺道,有的沒有,有的僅為叩診不適。主要根據(jù)病史、臨床表現(xiàn)、牙體情況、叩診、活力試驗,竇道的存在有利于診斷。對于根尖周組織慢性病變的存在和范圍的確定,則要依靠X線檢查。
根管治療術一般分為根管預備,根管消毒及根管充填三個步驟。這三個步驟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相互之間有一定的補償作用,若加強另二步驟的作用,某一步驟也可以省略。清理根管內(nèi)殘留的壞死、壞疽牙髓,組織分解產(chǎn)物,細菌及它所產(chǎn)生的各種毒素;擴大根管,除去根管壁表層感染的牙本質(zhì),修整管壁,并預備到根尖牙骨質(zhì)、牙本質(zhì)界處;沖洗潔凈,除去管內(nèi)殘余的物質(zhì)或碎屑。這一步驟類似外科的清創(chuàng),為以后的藥物消毒和充填根管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清理根管是手術成敗的關鍵性環(huán)節(jié)。在擴大根管前用3%過氧化氫液或其他消毒液沖洗,并用光滑髓針或細的擴孔鉆在根管內(nèi)輕輕搗動,使不成形的壞死分解牙髓組織混懸在溶液中,通過沖洗清除出根管。清理根管應盡量接近根管的長度,力求徹底。根管在接近時有一個狹窄的部位,這就是牙骨質(zhì)、牙本質(zhì)界,再向外就是根尖孔。擴大根管的清除感染物質(zhì),消除對牙周組織的損害作用;打通根尖病灶的排膿通道;便于根管內(nèi)封藥,以保證藥物的消毒殺菌作用;便于根管充填,并使之根充嚴密和準確。對根管沖洗,消毒滅菌可溶解壞死組織,有助于清除根管內(nèi)殘余組織、碎片和微生物;潤滑根管壁,有利于擴大根管和減少器械折斷于根管內(nèi)的機會;最好能使根管壁牙本質(zhì)軟化,有助于根管的化學預備。清理擴大根管用有消毒作用的藥物沖洗,可以使根管內(nèi)細菌培養(yǎng)的陰性率提高,因此髓腔預備在根管治療術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步驟,為下一步消毒和充填根管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也為治愈牙髓壞死、壞疽或尖周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常用的根管消毒藥物效果都是表面性的,暫時性的。根管也不需要在消毒到無菌后方能充填根管。根管治療術的最后一個步驟是根管充填,它的意義在于消滅手術后遺留下的死腔,堵絕再感染及炎癥發(fā)生的源地。
[1] 林南雁,高學軍.感染根管一次性根管治療的短期療效分析.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2006,41(9):525-528.
[2] 高學軍.牙髓病治療中的問題與思考.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2006,41(9):51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