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燕
患者在實行手術的全過程中,諸多因素可以造成體溫下降,處于淺低溫狀態(tài)(核心溫度在34℃ ~36℃)。據文獻報道,淺低溫的發(fā)生率在30% ~50%,輕則表現為戰(zhàn)栗、四肢冰冷,重則影響呼吸循環(huán)、神經系統(tǒng)、肝腎功能,導致電解質紊亂及凝血功能障礙,使術后蘇醒時間延長[1]。低溫使氧攝入降低,損害中性粒細胞的殺菌能力,術后切口及肺部感染率增高,還可減少膠原蛋白的沉積,使傷口愈合延遲,所以密切關注圍術期手術患者體溫保護,已成為現代手術室護士不可忽視的重要護理。
1.1 年齡、手術時間 高齡患者基礎代謝率降低,產熱減少更易發(fā)生淺低溫,特別是年齡>65歲者。嬰幼兒體溫調節(jié)中樞尚未發(fā)育完善,易受環(huán)境溫度變化而波動,容易感冒著涼。患者體溫隨著手術時間延長逐漸呈降低趨勢。
1.2 環(huán)境溫度低下 現代手術室多采用凈化空調系統(tǒng),在手術患者進入前15~30 min必須開啟手術房間的空調,患者進入手術室后,恐懼緊張的心理再加上寒冷空氣的刺激會使患者戰(zhàn)栗。另外在手術過程中,醫(yī)務人員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當環(huán)境溫度在21~23℃時,對手術醫(yī)生來說,是最適宜的溫度,可避免緊張、汗液污染等。對處于麻醉、裸露、安靜狀態(tài)下的手術患者而言,已發(fā)生淺低溫。
1.3 軀體裸露、皮膚消毒 患者進入手術室必須更衣,穿單層手術服;麻醉前連接心電極片和導線時將胸部暴露;術中導尿操作患者會陰部及大腿裸露;麻醉在實行硬膜外及腰麻時背部裸露,再加上消毒液刺激;手術也皮膚消毒潮濕,機體通過輻射、傳導、對流、蒸發(fā)等四種途徑散熱,帶走大量所至淺低溫。
1.4 體腔暴露、冷沖洗液 胸腹部手術體腔長時間暴露,會使中心溫度下降。沖洗胸腹腔時,如果灌入冷沖洗液,會直接刺激機體組織器官,引起體溫下降等一系列不良反應。
1.5 大量補液、庫血輸入 手術本身可致體液和血液丟失,需大量補液、輸血,遇有創(chuàng)傷大出血患者就更是如此,在大量補液時,如果不使用加溫裝置,庫血輸入前不進行預熱,冷液體會直接導致人體溫降低。
1.6 麻醉藥物 麻醉使體溫調節(jié)閥值改變范圍增寬,麻醉誘導后1 h體溫顯著下降,然后緩慢降低,麻醉愈深體溫愈低。
2.1 手術前
2.1.1 空調 提前15~30 min開啟手術房間空調,將室溫調到23~25℃,施行麻醉或消毒皮膚時,將室溫調到23~28℃,如果室溫調不到此溫度,應及時與設備管理人員聯系。
2.1.2 蓋被 在接轉患者途中,抬患者過床時,麻醉操作、導尿操作、皮膚消毒時,盡可能給患者蓋被,僅暴露操作部位。我們給手術患者縫制了小棉被,特制上衣,棉腿套等用具于非手術部位的保暖。
2.1.3 特殊人群 對小兒、年老體弱、手術時間長、大量失血患者,根據現有條件,鋪上循環(huán)溫水毯或使用電熱空氣裝置。
2.2 手術時
2.2.1 手術時巡回護士將大小適宜的棉上衣或小棉被蓋在非手術部位,注意包裹四肢與肩部起到保暖作用。
2.2.2 大量補液及輸庫血時,應使用輸液加溫器。庫血使用前先放入水溫浴箱加溫至37℃。
2.2.3 術中沖洗體腔的鹽水,水溫必須在35℃ ~37℃(洗手護士不得將冷鹽水傳遞給手術醫(yī)生)。
2.3 手術后
2.3.1 及時擦干擦凈皮膚,保持干燥及時穿衣和蓋上被子,患者麻醉蘇醒時需將室溫調節(jié)到25℃ ~28℃,同時需注意患者四肢和肩部的保暖,以及尿液引流管的通暢,避免因尿接管滑脫,尿液外滲造成患者的濕冷環(huán)境。切忌長時間暴露患者的胸部(觀察胸廓運動)造成患者體溫的丟失。
2.3.2 如患者需進復蘇室,應及時通知復蘇室,而復蘇室護士接到通知后,立即開啟空調,將室溫調至25℃ ~28℃。
2.4 運送時,在運送患者途中,根據天氣選用相應厚薄蓋被,運送人員應注意患者的保暖,不得將患者的四肢與肩部裸露在外,防止患者的體溫丟失。
3.1 手術患者體溫護理,列入手術室護理常規(guī)中,每一位手術室護士必須認真對待。
3.2 凡新進護士,必須接受手術患者體溫護理的培訓,要了解手術發(fā)生低溫的機理,低溫對人體各系統(tǒng)的影響以及預防低溫的措施。
3.3 手術室工作人員必須要認真做好手術患者保暖護理,預防患者淺低溫的發(fā)生。
3.4 舒適是患者最重要的感受,如何確保所有手術患者任何時候的溫暖,是充分體現圍術期手術整體化護理和人文關懷的重要內容。
[1] 胡文娟,沈玲,李玨芳,等.手術中淺低溫與并發(fā)癥的關系.解放軍護理雜志,2004,21(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