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漢
(中國民族醫(yī)藥學會侗醫(yī)藥專家委員會,湖南 通道 418500)
消化性潰瘍是目前較為常見的臨床疾病,近年來筆者采用侗族醫(yī)藥與西醫(yī)結合的方法對106例消化性潰瘍患者進行治療,比單純采用西醫(yī)療法療效顯著,且療程明顯縮短?,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106例消化性潰瘍患者中,男86例,女20例;年齡18~40歲64例,41~65歲42例;病程1~5年64例,4~10年36例,>10年6例。全部患者在用藥前10d均經胃鏡證實有活動性潰瘍,并已排除惡性病變,其中十二指腸球部潰瘍82例、胃潰瘍16例、復合性潰瘍8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10例、幽門梗阻2例。
1.2 臨床表現:106例患者中,胃脘疼痛99例、泛酸2例、噯氣46例、惡心嘔吐37例、嘈雜似饑39例、黑便73例、嘔血1例。
2.1 西藥治療:潰瘍活動期或難治性潰瘍,首先區(qū)分是否有幽門螺桿菌(Hp)感染,陰性以奧美拉唑加黏膜防護劑治療1個月;陽性配合阿莫西林膠囊及慶大霉素片治療7~15d。劑量:奧美拉唑20mg/次。
2.2 侗醫(yī)治療
2.2.1 侗藥內服:潰瘍愈合期或停用西藥期,以健脾養(yǎng)胃侗藥治療為主。藥用:生黃芪30g,教南咪(黨參)、門成帕(白術)、瑪定鵯(當歸)、丹參、延胡索各10g,生甘草 6g,茯苓15g。劇痛者,加失笑散、郁金各10g;陽虛胃寒者,加制附子4g;胃熱口苦者,加黃連3g,蒲公英30g。1劑/d,水煎服。
2.2.2 埋線治療:穴位:下脘、中脘、上脘、脾俞、膽俞,方法:用1號羊腸線,12號埋線針,采用透穴方法在上述穴位進行埋線,15天1次。以上病例均醫(yī)囑:注意休息、生活規(guī)律,飲食忌辛辣,少食多餐,戒煙酒。
參考1978年杭州全國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會議制定的療效觀察考核方案判定,全部患者治療2個月后復查胃鏡。治愈:主要癥狀消失,潰瘍面愈合。有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潰瘍面變小。無效:癥狀無變化,潰瘍面無變化或擴大。
治愈102例,有效4例,總有效率100%。隨訪1年,復發(fā)1例,無并發(fā)癥。
本研究顯示,侗族醫(yī)藥與西醫(y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療效顯著,且療程明顯縮短,治愈率遠高于單純使用西藥或侗藥治療。潰瘍活動期或難治或治療后收口時間較長,加之各種外界因素對創(chuàng)面不斷進行刺激,易發(fā)生不典型增生,甚則惡變,故此時當以斂口為首務。實踐證明,西藥在此時具有明顯治療優(yōu)勢,自當首選。當停用西藥或潰瘍進入愈合期時,則當以侗藥治療為主,祛西藥副作用和未盡之邪,固扶正氣、保使創(chuàng)面修復。方中,黃芪生用可斂瘡生肌、益氣行水;配以白術可健脾益胃,增強人體正氣,消除局部水腫,加速潰瘍愈合;又據“久痛入絡”“久病必有瘀”加入當歸、丹參以祛絡中淤滯。在此基礎上當辨病用藥,以加強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