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定武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鎮(zhèn)韓田大橋路61號市古為今用草藥店,浙江 瑞安 325200)
我地有一種治療咽喉腫痛、發(fā)燒感冒、青春痘,以及對腫瘤和腫瘤術(shù)后康復(fù)具有特殊效果的民間草藥,因其物種稀缺,繁殖緩慢,功效顯著,被當?shù)厝嗣衽鯙椤跋刹荨薄=?jīng)瑞安市電視臺播放多次,一直無人知道它的真正學(xué)名,據(jù)市衛(wèi)校植物專家和藥物界人士的辨認,只知道它是“唇形科、與半枝蓮相類似的植物”,就沒有下文了。本人出于對民間草藥的酷愛和對草藥知識的求索,種植該草藥多年,并與印度黃芩、浙江黃芩、紫背黃芩、韓信草和半枝蓮等進行比較;同時從《中醫(yī)藥大辭典》(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下同)、《浙江民間草藥》和壯、苗、土家族民族草藥等書籍中查詢,以及從網(wǎng)絡(luò)上對照圖片,還與民間十幾位智深草醫(yī)的討論和認辨?,F(xiàn)對其形態(tài)、性味、花果的不同之處進行比較。
1.1 “疔瘡草”是我地民間的一種叫法,因其外敷治療疔、瘡、癰、癤等具有快速痊愈的功效,故冠之其名。在網(wǎng)絡(luò)上百度到的疔瘡草為“蒼耳”的別名,還有一種為“文革”期間《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第一集第136頁的疔瘡草;在《中醫(yī)藥大辭典》的索引中找到的是“腹水草”(2503頁)的異名,后來又在一本殘缺的《浙江民間草藥》第538頁找到“疔瘡草(印度黃芩)”一篇,記載如下:“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8寸,全體被毛。莖方形,葉對生,卵圓形或圓心形,先端鈍圓,基部心形邊緣有園鋸齒。夏季開淡紫色唇形花,每輪有花2朵,排成總狀偏向一側(cè)。小堅果橫生,卵園形。生于山坡、路邊及草叢中。性味:辛、平。功能: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應(yīng)用:癤腫,毒蛇咬死,便血、吐血,跌打損傷。”據(jù)本人分析和鑒別,此疔瘡草非彼“疔瘡草”。
1.2 本“疔瘡草”的形狀:多年生草本,高10cm~30cm,莖四方形,略紫色,直立或基部傾臥,偶有分枝。葉對生,卵形,邊緣有圓鋸齒,無毛或短柔毛,且較稀;葉柄長1~1.5cm?;枯営?朵,淡藍色,排成總狀花序集在頂部,或偏向一側(cè)?;ㄆ?~6月,種植地9~11月也在開。果期在花后的3個月,小堅果4個,圓形,如楊梅核;果殼成耳挖勺狀,勺殼光滑,勺內(nèi)較深,褐色。嫩枝葉面綠色、葉下面帶紫色。生長在較潮濕的山坡或較陰的巖下。性味:苦、寒。功能前已述(略)。
2.1 印度黃芩。《中醫(yī)藥大辭典》的索引中查無此藥。“百度”上顯示:一為韓信草的別名;二是與韓信草很相似的植物。據(jù)載:“印度黃芩,多年生草本,全體被毛,高10~37cm。葉對生;葉柄長5~15mm;葉片草質(zhì)至堅紙質(zhì),心狀卵圓形至橢圓形,長 1.5 ~3cm,寬 1.2 ~3.2cm,先端鈍或圓,兩面密生細毛。花輪有花2朵,集成偏側(cè)的頂生部狀花序;苞片卵圓形,兩面都有短柔毛;小?;坑?對剛毛狀小苞片;花萼鐘狀,長2mm,外面被粘柔毛,具2唇,全緣,萼筒背生1囊狀盾鱗;花冠藍紫色,2唇形,長約19mm,外面被腺體和短柔毛,上唇先端微凹,下唇有3裂片,中裂片圓狀卵圓形;雄蕊2對,不伸出;花柱細長,子房光滑,4裂。小堅果橫生,卵形,有小瘤狀突起?;ㄆ?~5月,果期6~9月?!?/p>
2.2 韓信草?!吨嗅t(yī)藥大辭典》第2303頁記載:“又名耳挖草、金茶匙、牙刷草、大葉半枝蓮等等。多年生草本,全體被毛,高10~37cm。莖四方形,直立有分枝;葉柄長5~15mm;葉對生,卵圓形、至圓形,長 0.8~29cm,寬 1.0~28cm,先端鈍或圓,邊緣有緣鋸齒,兩面密生細毛?;ㄝ営谢?朵,集成偏側(cè)的頂生部狀花序;苞片卵圓形,兩面都有短柔毛;小?;坑?對剛毛狀小苞片;花萼鐘狀,長2mm,外面被粘柔毛,具2唇,全緣。性味:辛、苦,平。主治:祛風(fēng),活血,解毒,止痛。治跌打損傷、吐血、咯血、癰腫,疔毒,喉風(fēng),牙痛?!?/p>
2.3 紫背黃芩。據(jù)《中醫(yī)藥大辭典》索引到第1638頁:“又名挖耳草、一支蒿[云南]。唇形科,多年生草本。莖四棱形。葉對生;有柄;卵圓形,上面綠色,下面紅色。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藍色,小堅果。生于林下、陰濕灌木叢中。分布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性味:苦,寒。功能主治:解表退熱,消炎解毒。主治感冒高熱,胃腸炎,咽喉腫痛,瘡癤疔毒?!?/p>
2.4 半枝蓮。《中醫(yī)藥大辭典》第783頁載如下:“別名:狹葉韓信草、并頭草、牙刷草、水韓信、溪邊黃芩、金挖耳、半向花、偏頭草、四方草、耳挖草、小號向天盞、狹葉向天盞等。屬多年生草本,根須狀,15~50cm。莖四棱形,無毛或在花序軸上部疏被緊貼小毛,不分枝或具或多或少的分枝。葉對一;葉柄長1~3mm;葉片卵形、三角狀卵形或披針形,長1~3cm,寬0.4 ~1.5cm,先端急尖或稍鈍,基部寬楔形或近截形,邊緣具疏淺鈍齒,上面橄欖綠色,下面帶紫色,兩面沿脈疏生貼伏短毛或近無毛,側(cè)脈2~3對,與中脈在下面隆起?;▽ι?,偏向一側(cè),排列成4~10的頂生或腑生的總狀花序;花冠藍紫色,花柱細長。小堅果褐色,扁球形,徑約1mm,歸具小疣狀突起。花期5~10月,果期6~11月。性味:辛、平,苦;性寒。功能:清熱、解毒;散瘀止血;止血、定痛。主治:熱毒癰腫;咽喉疼痛;肺癰;腸癰;瘰疬;毒蛇咬傷;跌打損傷。吐血;衄血;血淋;水腫;腹水及癌癥。生于溪溝邊、田邊或濕潤草地上?!?/p>
疔瘡草與相類似植物的鑒別見表1。
表1 疔瘡草的鑒別比較
4.1 “疔瘡草”的形狀(葉、柄、莖、花及花的顏色)和生長習(xí)性都像韓信草。但柔毛比之短、至無毛,果殼的耳挖比之較深;葉片比之稍薄而略有皺;味純苦而不含辛;果殼的耳挖勺比之較深大且光滑。再者,《浙江民間草藥》第一集第136頁的“附注”:“舊名韓信草,現(xiàn)改名疔瘡草?!?《浙江民間草藥》(殘缺本)第538頁把印度黃芩和疔瘡草歸為一物。其實,《浙江民間草藥》第136頁的疔瘡草也是印度黃芩,因為它在民間具有治療疔瘡的療效而名之。再說韓信草和印度黃芩從網(wǎng)絡(luò)圖片和《中醫(yī)藥大辭典》的別名中都為同一物,其實它們的柔毛和葉片的厚度及皺褶是有區(qū)別的。列如:2010年從亳州藥材市場購得的韓信草,和在大羅山上采到的韓信草曬干后“味道”都有微苦。而2011年清明在新居山上采到印度黃芩,據(jù)高樓籍的幾位老草醫(yī)講這就是治療疔瘡的良藥,其味辛、平,無苦。曬干后與韓信草的的味道是有區(qū)別的;同時,高樓草醫(yī)說所說的疔瘡藥的與我所種植的“疔瘡草”的“味道”也不同。
4.2 “疔瘡草”的花色、嫩枝的顏色(嫩枝葉片下面帶紫色)和葉上無柔毛等特征與半枝蓮相同。但葉的形狀比之較圓且有葉柄;根系比之少;莖比之偏臥;味純苦而不是“辛平苦”;果殼的耳挖勺比之略淺;功效有相近之處。故市衛(wèi)校的專家把它當作“與半枝蓮相類似的植物”,其實其性味不同,顯然為兩個物種,并非“大葉半枝蓮”而已。
4.3 “疔瘡草”的性味跟浙江黃芩和紫背黃芩相同都具有“苦、寒”,紫背黃芩生長在西南地區(qū)(遺憾的是未見實物)。2010年夏卻在富陽市高橋鎮(zhèn)發(fā)現(xiàn)人家種植的浙江黃芩,其莖高、葉長都遠超過“疔瘡草”,當?shù)乩喜葆t(yī)把它叫做“大號韓信草”,兩者系有區(qū)別明顯。
4.4 根據(jù)它們所示的功能和主治,雖為不同的草藥,但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用途和功效。該所具有的具體成分有待現(xiàn)代科學(xué)化驗和分析,我相信“疔瘡草”是一個邊緣且稀缺的物種。另外,現(xiàn)今山林茂密,適者生存,有些物種就被其它物種所占領(lǐng)而消亡,需要的時候應(yīng)當移植保種,保護生物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