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簡述侗醫(yī)小兒推拿法

      2013-01-23 05:25:30蕭成紋
      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 2013年9期
      關鍵詞:橫紋理氣穴位

      蕭成紋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侗醫(yī)藥研究所,湖南 通道 418500)

      貴州省黔東南州著名侗族主任醫(yī)師,百歲老人吳定元先生,是聞名湘、黔、桂三省區(qū)的侗醫(yī),尤其對小兒推拿技術,經(jīng)驗豐富,遠近苗家、侗寨婦女懷抱嬰幼兒求醫(yī)者,人數(shù)眾多,絡繹不絕,手到病除,無不應驗。在貴州劍河、三穗、天柱、鎮(zhèn)遠一帶和湖南通道、廣西三江等民族民間醫(yī)生中受其指點,利用小兒推拿、燈火療法為各族同胞治病者甚多,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推拿療法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歷史,從先秦兩漢時期就有按摩推拿的記載;到了明代便有許多推拿專著了。如《小兒推拿廣義》、《幼科鐵鏡》、《小兒按摩經(jīng)》、《小兒推拿學概要》以及俞大方《推拿學》、欒長業(yè)《小兒推拿圖解》、龍運光、陸一純編著的《侗醫(yī)吳定元小兒推拿經(jīng)驗》等書籍資料,都具有很好的研究價值。

      我國各民族文化、民族醫(yī)學互相滲透,互相學習,在侗族醫(yī)學中就有踩骨、壓板、捶拿、摩腹等療法均屬推拿范疇,侗醫(yī)推拿術究竟起源于何時?眾說紛紜,尚無可靠根據(jù)。

      侗醫(yī)小兒推拿常用手法有推法、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揉法、按法、掐法、捏法、捏脊法、擠捏法、摩法(指摩、掌摩、旋摩)、運法、滾法、搓法、拿法、搖法(肘關節(jié)抖搖法、頸項部搖法、肩關節(jié)搖法、腕關節(jié)搖法、踝關節(jié)搖法)等各種不同的推法。侗醫(yī)小兒推拿常用穴位及主要作用:

      1 頭面部穴位

      1.1 五經(jīng)面部,凡面眼色青主肝,色赤主心、色黃主脾、色白主肺、色黑主腎。凡小兒須識別病癥,細察五經(jīng)顏色,照頭面部穴位推拿,無不應驗。

      1.2 天門穴:有疏風解表、開竅醒腦、鎮(zhèn)靜安神作用,治外感內傷均宜。

      1.3 坎宮穴:推此穴有醒腦明目、疏風解表、止頭痛之功效,治發(fā)熱頭痛。

      1.4 太陽穴:能疏風解表、清熱明目、止痛。

      1.5 山根穴:有醒目、開關竅、定神作用。

      1.6 人中穴:醒神開竅。用于急救昏迷不省人事、窒息驚厥或抽搐。

      1.7 迎香穴:宣肺氣、通鼻竅。用于感冒和慢性鼻炎。

      1.8 牙關穴:通氣開竅、醒神。治口眼歪斜、牙關緊閉。

      1.9 百會穴:安神鎮(zhèn)驚、升陽舉陷。治驚風、驚癇、煩燥癥。

      1.10 風池穴:發(fā)汗、祛風寒。用于感冒頭痛、發(fā)熱無汗。

      1.11 天柱骨:降逆止嘔、祛風寒。治外感發(fā)熱、惡心嘔吐、項強痛。

      2 胸腹部穴位

      2.1 乳旁穴:止嘔、寬胸理氣、止咳化痰。治胸悶、咳嗽、痰鳴、嘔吐。

      2.2 乳根穴:寬胸理氣。治喘咳胸悶。

      2.3 天突穴:理氣化痰、降逆平喘、止嘔。治咳嗽痰喘胸悶。惡心嘔吐、咽喉腫痛,痰塞、呼吸不暢等癥。

      2.4 膻中穴:寬胸理氣,止咳化痰。

      2.5 脅肋穴:順氣化痰,治胸悶、食積、痰壅、腹脹。

      2.6 中脘穴:健脾、和胃、消食。治嘔吐、腹脹、腹痛、瀉泄。

      2.7 腹陰陽穴:健脾和胃、理氣消食。治腸鳴、腹瀉、惡心、嘔吐、腹脹、腹痛。

      2.8 神闕(肚臍穴):濕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治肚脹氣響、腹瀉腹痛、吐瀉、食積。

      2.9 天樞穴:疏調大腸,理氣消滯。治急、慢性胃炎,消化功能紊亂所致腹瀉、嘔吐、腹脹、便秘。

      2.10 丹田穴:培腎固本,濕補下元、分清別濁。治先天不足的小兒腹痛、疝氣、遺尿、脫肛等癥。

      2.11 肚角穴(石門):止腹痛、治各種腹痛、寒痛、傷食痛。

      3 腰背部穴位

      3.1 肩井穴:宣通氣血,發(fā)汗解表。是臨床上治療結束后以此穴作為總收法。亦可治感冒及上肢風濕疼痛。

      3.2 肺俞穴:調肺氣、補虛損、止咳嗽。治風寒、久咳。

      3.3 脾俞穴:健脾胃、助運化,驅水濕。治脾胃虛弱,乳食內傷,嘔吐、腹瀉、疳積、飲食不用、黃疸、水腫等癥。

      3.4 腎俞穴:滋陰壯陽,補益腎元。治腎虛泄瀉或陰虛便秘,下肢癱瘓等癥。

      3.5 脊柱穴: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jīng)絡、培元氣,有強身健體之功。治小兒外感發(fā)熱,有清熱退燒作用;治小兒疳積、傷寒風濕疼痛均有效。

      3.6 七節(jié)骨穴:溫陽止瀉,治虛寒腹瀉、久痢。配合揉百會、丹田穴可治脫肛、遺尿。

      3.7 龜尾穴:調理大腸、止瀉通便。治泄瀉、便秘、脫肛、遺尿。

      4 上肢穴位

      4.1 五經(jīng):心、肝、脾、肺、腎五經(jīng)穴。

      4.1.1 心經(jīng):中指尖、中指端心,三節(jié)小腸。治心火旺盛引起的高熱昏迷、氣血不足、心煩不安。

      4.1.2 肝經(jīng):食指末端。平肝瀉水,息風鎮(zhèn)驚。治驚風、煩燥不安,五心煩熱,口苦、咽干等。

      4.1.3 脾經(jīng):大指端脾,二節(jié)胃。健脾胃,補氣血。對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疳積等有效。

      4.1.4 肺經(jīng):無名指端肺,三節(jié)色絡。上推為清,下推為補。疏風解表,化痰止咳。治感冒、發(fā)熱、咳喘、虛汗、流涕等。

      4.1.5 腎經(jīng):小指正面。向里推補腎,向外推利尿,治腎炎、便秘、久病體虛,腎虛久瀉、多尿、虛汗喘息。

      4.2 大腸穴:澀腸固脫,溫中止瀉。治虛寒腹瀉、脫肛、下痢。向外正推泄肝火,向里推補大腸。

      4.3 小腸穴:清利下焦?jié)駸?,治小便短赤不利,水瀉等。

      4.4 腎頂穴:小指尖端。收斂元氣,固表止汗。治自汗,大汗不止。

      4.5 腎紋穴:手掌小指第二指間關節(jié)橫紋處。治療結合膜充血,眼前房出血、患兒高熱、呼吸急促,手足厥冷、目赤、鵝口瘡、熱毒內陷。

      4.6 四橫紋穴:掐此穴退熱除煩,推此穴調中行氣,活血消脹滿。治腹瀉、消化不良、氣血不和、疳積等癥。

      4.7 小橫紋穴:退熱、消腫。治煩躁、口瘡、唇裂、腹脹及脾胃熱結。

      4.8 掌小橫紋穴:清熱散結,寬胸宣肺、化痰上咳。治喘咳、口舌生瘡、百日咳、肺炎等。

      4.9 胃經(jīng)穴:清中焦?jié)駸?。治脾胃濕熱,胃氣不和,嘔惡噯氣,胃腸突熱,脘腹脹滿,發(fā)熱煩躁,便秘納呆等。

      4.10 板門穴:氣促氣急,氣吼氣痛,嘔吐用之。

      4.11 內勞宮穴:清熱除煩,治心經(jīng)有熱所致的口舌生瘡、煩渴、齒糜爛。

      4.12 內八卦穴:除胸肚膨脹悶,嘔逆氣吼,飲食不進。

      4.13 小天心穴:目赤腫痛,口舌生瘡,小便短赤等癥用揉法,驚風抽搐、煩躁不安用掐法。

      4.14 運水入土穴:補脾土虛弱,健脾助運,潤燥通便。治脾胃虛弱、完谷不化、腹瀉、疳積等。

      4.15 運土入水穴:清脾胃濕熱,利尿、止瀉。治新病實證,因濕熱內蘊所致少腹疼痛,小便赤澀、痢疾等。

      4.16 總筋穴:清心熱、散結、止痙、調理氣機。治驚風抽掣、潮熱、牙痛、口舌生瘡等濕熱癥。

      4.17 大橫紋穴:調和氣血。治寒熱往來,煩躁不安,乳食停滯,腹瀉、嘔吐等。

      4.18 十宣穴:多用于急救,有清熱、醒腦、開竅的作用。

      4.19 老龍穴(中指甲后1分處):用于急救。有醒神開竅作用。心火突熱,虛脫氣閉常用此穴。用掐法。

      4.20 端正穴:揉右端正降逆止嘔,治惡心嘔吐;揉左端正,升提治水瀉、痢疾。眼左視掐右端正穴;右視掐左端正穴。

      4.21 五指節(jié)穴:去風化痰,蘇醒人事,通關膈閉塞。四肢亂舞,掐五指節(jié)穴,清心經(jīng)為主。與老龍穴合用,能安神鎮(zhèn)驚,祛風痰,通關竅。

      4.22 二扇門穴:發(fā)汗透表,退熱平喘。治驚風、抽搐、身熱無汗。

      4.23 上馬穴:滋陰補腎,順氣散結,利水通淋。用于陰虛陽亢,潮熱煩燥,牙痛,小便赤澀淋漓等。對體虛、肺部感染有干性啰音,久不消失者配揉小橫紋穴,濕性啰音配揉掌小橫紋穴。

      4.24 外勞宮穴:溫陽散寒,升陽舉陷之佳穴。兼能發(fā)汗解表。

      4.25 精寧穴:行氣、破結、化痰。治疾食積聚,氣吼痰喘、干嘔、疳積等癥。

      4.26 外八卦:促進腸蠕動,消除腹脹。治胸悶、腹脹、便結。

      4.27 威靈穴(在手背二、三掌骨歧縫間):治急暴死、驚風、昏迷不醒等癥,有開竅醒腦急救的作用。

      4.28 一窩風穴(在手腕背側、腕橫紋中央凹陷處):溫中行氣,痹痛,關節(jié)不利。

      4.29 三關穴(位于前臂撓側,陽地至曲池成一直線):治一切虛寒病癥,溫熱散寒、發(fā)汗解表。

      4.30 天河水穴(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清熱解表,瀉火除煩,治熱性病癥,清熱而不傷陰。

      4.31 六腑穴(前臂尺側,陽池至肘成一直線):清熱、涼血、解毒。治一切高熱、煩渴、驚風、腮腺炎、鵝口瘡、咽痛等癥。

      5 下肢穴位

      5.1 箕門(大腿內側,膝蓋內上緣至腹股溝成一直線):利尿作用,治小便赤澀不利與清小腸合用。

      5.2 百蟲穴(膝上內側,髕骨上緣肌肉豐厚處):止驚、四肢抽搐、下肢痿、癖、癱瘓。通經(jīng)絡,止抽搐。

      5.3 膝眼穴(髕骨下緣,髕骨韌帶內外側凹陷中):安神、鎮(zhèn)驚作用。治下肢痿軟,驚風抽搐。

      5.4 足三里穴: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導滯通絡。治消化不良,腹脹腹痛、嘔吐泄瀉、胃痛等癥。

      5.5 前承山穴(前腿脛骨旁,與后承山相對處):治抽搐,配合拿委中,按百蟲掐解溪治角弓反張,下肢抽搐。

      5.6 三陰交(足內髁上3寸處):疏經(jīng)絡、通血脈、利濕熱、通調水道、健脾胃、助運化。治遺尿、癃閉之常用穴。

      5.7 解溪穴(踝關節(jié)前橫紋中點,兩筋間凹陷中):鎮(zhèn)驚、止吐瀉、往后仰。

      5.8 大敦穴(足大趾爪甲甲根外側與趾關節(jié)之間):治鷹爪驚,急、慢驚風。

      5.9 委中穴:小兒往前撲者,委中掐之,治成人腰背痛。

      5.10 后承山(腓腸肌肌腹陷中):止抽搐、通經(jīng)絡。治腿痛轉筋,下肢痿軟、驚風抽搐。

      5.11 仆參穴(跟骨外側下凹陷中):治昏厥、驚風、小兒吼喘。小兒急死,將口咬此穴可回生。

      5.12 昆侖穴(外踝后緣跟中點凹陷處):本穴治急、慢驚風等癥。用掐法。

      5.13 涌泉穴(足掌心前1/3交界處):引火歸元,退虛熱、治五心煩熱。

      參考資料

      [1]龍遠光,陸一純.侗醫(yī)吳定元小兒推拿經(jīng)驗[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1993.10。

      [2]龍運光,蕭成紋,吳國勇,等.中國侗族醫(yī)藥[M].北京:中醫(yī)古借出版社,2011.9.69 ~73.

      猜你喜歡
      橫紋理氣穴位
      理氣舒筋法在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加速康復中的應用研究
      Meta-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iqi Huoxue drop pill in the treatment of angina pectori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低血壓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夏季穴位養(yǎng)心
      華人時刊(2019年13期)2019-11-17 14:59:54
      On the Generic Taxonomy of Opisthotropis balteata (Cope, 1895)(Squamata: Colubridae: Natricinae): Taxonomic Revision of Two Natricine Genera
      男性排濕,常按這五個穴位
      小兒推拿“四橫紋穴”定位考究
      新型外螺紋橫紋管管外強化傳熱分析
      化工科技(2016年6期)2016-06-06 01:54:18
      帶蒂橈動脈掌淺支腕橫紋部皮瓣在拇指創(chuàng)面修復中的應用
      穴位埋藥線治療心悸40例
      凤庆县| 金川县| 泌阳县| 虞城县| 大冶市| 商水县| 德化县| 体育| 山东| 加查县| 通河县| 金湖县| 自治县| 垦利县| 西贡区| 海原县| 白银市| 陆良县| 松原市| 乃东县| 枞阳县| 方山县| 佛冈县| 江津市| 夹江县| 惠来县| 阿城市| 辽宁省| 河北省| 夏河县| 常山县| 平和县| 增城市| 株洲市| 阿尔山市| 忻州市| 黄骅市| 麻江县| 环江| 克东县| 商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