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自由意志與道德恥感

      2013-01-23 05:44:30楊峻嶺吳潛濤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3年1期
      關(guān)鍵詞:恥感行為主體意志

      楊峻嶺 吳潛濤

      在人類思想史上,自由是一個令人青睞的閃光字眼,古今中外,眾多思想家都把自己的研究對象設(shè)定在對自由的探索上,從不同的視角對自由進行了深邃的審視,綻放出許多燦爛奪目的思想火花。正如荷蘭思想家孟德斯鳩所說:“沒有一個詞比自由有更多的含義,并在人們意識中留下更多不同的印象了。”[1](P225)在我國改革開放正向縱深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隨著社會價值觀念的多元多樣多變和人們獨立性、自主性的日益增強,科學把握自由、自由意志的真諦及其與道德、道德恥感之間的關(guān)系,對于新形勢下增強民眾的道德意識,升華其道德情感,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自由與自由意志

      自由是一個古老的哲學范疇。它發(fā)端于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斯多葛學派,在后世理性主義哲學研究中得到了深入發(fā)展。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斯多葛學派代表人物愛比克泰德就已將自由與人的意愿、意見等人所特有的精神現(xiàn)象聯(lián)系在一起。他認為,自由意味著獨立,只有在那些真正取決于我們自身的事情 (即人的意見和行動意愿)范圍內(nèi),我們才是自由的。[2](P15)后世的理性主義思想家們也普遍認為,自由屬于理性范疇,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現(xiàn)象。例如,德國思想家黑格爾就認為,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類對自身“獸性”的一種堅決的否定,它是人類從自然界及萬事萬物的束縛中超越出來的力量。他指出:“禽獸沒有思想,只有人類才有思想,所以只有人類——而且就因為它是一個有思想的動物——才有 ‘自由’?!保?](P65)由此可見,自由是思想的產(chǎn)物,它天然地同意志連為一體,是人之為人的一種特殊存在。自由即自由意志或意志自由,是關(guān)于“意志”的自由狀態(tài),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或者說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它不是由于外部力量,而是 “由于自己”即自己做主,是指人們能夠自如地、沒有外在障礙地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思想和行為的精神狀態(tài)。這種自由或自由意志具有獨立性、自主性、自愿性的鮮明特點。所謂獨立性,是指行為主體能夠獨立于因果性的領(lǐng)域之外,掙脫了被奴役、被控制的狀態(tài),獨立地表達和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所謂自主性,是指行為主體是自己思想、行為的決定者,他不僅可以對自己的選擇作出解釋,而且能夠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所謂自愿性,是指行為主體能夠主動自覺地為自己立法,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置于這樣的法規(guī)制約之下。

      作為理性存在物的人的自由或自由意志,在強調(diào)行為主體獨立性、自主性、自愿性的同時,也強調(diào)行為主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wù)。也就是說,自由是相對的,它與行為主體的責任、義務(wù)密不可分。例如,黑格爾認為:“‘精神’是依靠自身的存在,這就是 ‘自由’。因為我如果是依附他物而生存的,那我就同非我的外物相聯(lián),并且不能離開這個外物而獨立生存。相反地,假如我是依靠自己而存在的,那我就是自由的?!保?](P16)可見,在黑格爾看來,自由的真義在于沒有絕對的外物與我對立,是自我與客觀事物的內(nèi)在統(tǒng)一,而實現(xiàn)主觀自我和客觀事物內(nèi)在統(tǒng)一的前提在于主觀自我責任、義務(wù)意識的覺醒。對此,黑格爾進一步指出:“個人在他們的自由限度之內(nèi),對于道德和宗教的敗壞和衰微,是負有責任的。人類絕對和崇高的使命,就在于他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他的使命便是他鑒別善惡的能力。總而言之,人類對于道德是要負責任的,不但對惡負責,對善也要負責;不僅對于一個特殊事務(wù)負責,對于一切事物負責,而且對于附屬于他的個人自由的善和惡也要負責?!保?](P31)法國存在主義思想家薩特也曾提出,追求自由是每個人的權(quán)利,但是,個人的自由行為及自由選擇必然會累及他人。因此,人的自由行為不僅要對自己負責,而且還應(yīng)對他人乃至全人類負責。他說:“人是處于一種包括他人在內(nèi)的組織的處境中,通過他的選擇,他牽連到全人類……因此,不管怎樣做,他都不能不對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負完全的責任?!薄爱斘覀冋f一個人要對自己負責的時候,我們的意思還不僅指他要對自己的個體負責,而且也指他要對一切人負責?!保?](P338)也就是說,個人的自由行為和自由選擇除了要對自己負責外,還必須承擔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總之,人一投入世界,就應(yīng)對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要負責。因此可以說,自由或意志自由一方面是指意志的非限制、非操縱性狀態(tài),另一方面也是指意志的自主抉擇狀態(tài)。對于意志自由主體而言,意志是其行為的充分必要條件,有什么樣的意志,就有什么樣的行為。意志自由就是一個人具有自己選擇、決定自己意志之自由,它是行為自由的表現(xiàn),也是行為選擇自由的標示。一個人擁有了自由意志,就意味著他具有對行為進行 “應(yīng)該”或“不應(yīng)該”的判斷能力、根據(jù)權(quán)衡的結(jié)果作出抉擇的能力以及為自己即將實施的行為作出解釋并承擔責任的能力,就表明他具備了將自己的意愿完全置于理性支配之下,并根據(jù)自己的理性判斷抉擇行動、擔當責任的能力。

      在人類思想史上,恩格斯第一次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科學地揭示了自由和自由意志的內(nèi)涵,他說:“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對事物的認識來作出決定的能力。因此,人對一定問題的判斷越是自由,這個判斷的內(nèi)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而猶豫不決是以不知為基礎(chǔ)的,它看來好像是在許多不同的和相互矛盾的可能的決定中任意進行選擇,但恰好由此證明它的不自由,證明它被正好應(yīng)該由它支配的對象所支配。因此,自由就在于根據(jù)對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認識來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自然;因此它必然是歷史發(fā)展的產(chǎn)物。最初的、從動物界分離出來的人,在一切本質(zhì)方面是和動物本身一樣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保?](P455-456)顯然,在恩格斯看來,自由是建立在認識自然必然性的基礎(chǔ)之上的,人類對自然必然性的認識每推進一步,就意味著人類向自由邁進了一步;人類對必然性的認識越充分,自由實現(xiàn)的程度就愈高,可能性也就越大。事實上,人類對自然必然性的認識,就是對于自身責任、義務(wù)的認識,而且這種認識越深刻、越自覺,人類自由的實現(xiàn)就越充分。

      二、自由意志與道德

      對于自由和自由意志的追究,標志著人類對自身尊嚴、權(quán)利、責任的覺知與擔當,也標示著人類開始了對自身行為善惡的哲學拷問。如果我們不承認自由意志,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個體的內(nèi)在價值就無從建立起來;如果我們不承認人具有自由意志,就無法對人的思想或行為進行道德判斷;如果不假設(shè)每個人都具有自由意志和理性認知能力,我們對人作惡行為的懲罰也就會失去人性依據(jù)。正如恩格斯在 《反杜林論》中所說的:“如果不談所謂自由意志、人的責任能力、必然和自由的關(guān)系等問題,就不能很好地議論道德和法的問題。”[8](P454)這就告訴我們,自由意志與道德密不可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概括地說,自由意志與道德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自由意志是個體人格尊嚴實現(xiàn)的重要前提。自尊感是指行為主體指向自我的正向價值感。它是個體在社會比較或社會評價過程中所獲得的有關(guān)自我價值的肯定評價和積極體驗。它往往以行為主體的自我欣賞、自我悅納和自我認同等方式體現(xiàn)出來。[9]這種人類的尊嚴是同自由意志自身的品格必然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之所以感到有尊嚴,就是因為我們認識到在挫折、困難、失敗面前表現(xiàn)出來的堅韌和勇氣來自我們的意志,我們的成就是我們自主獲得的。正如美國思想家諾齊克所說:“只有當我們能夠選擇來自由地行動時,我們的行動才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價值,因此我們才具有尊嚴。”[10](P14)人的尊嚴不僅依靠自由意志的自主性品格而獲得其存在理由,而且還必須依靠自由意志的責任擔當品格而獲得其實現(xiàn)的條件。社會中的每個人在實現(xiàn)自由意志時都必須考慮其目的和手段的正當性、合理性,以確保社會中的其他人的正當權(quán)益不被侵害,只有這樣,才能建立穩(wěn)定、和諧的社會倫理關(guān)系,才能維護個體的尊嚴與獨立。因此,我們絕不能因為強調(diào)個人自由意志的存在和個人尊嚴的維護與實現(xiàn),而將自己視為能夠?qū)λ藘r值與尊嚴進行裁決的法官,決不能借實現(xiàn)自身自由意志之名,行侵犯他人尊嚴、漠視他人權(quán)利與價值之實。否則,個人尊嚴的維護和實現(xiàn)就會因無視他人尊嚴而化為烏有。自由意志既是人類人倫平等實現(xiàn)的基本要求,也是人類人格尊嚴實現(xiàn)的邏輯前提。

      其二,自由意志是道德責任主體確立的基本依據(jù)。一個人擁有了意志自由,就意味著其一切行動都可以出于自己的意志決斷。承認人有自由意志,就是說人在行動上有自主性、選擇性,或者說人有自我反省和自我判斷的能力。因此,恩斯特·卡西爾指出:“人被宣稱為應(yīng)當是不斷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個在他生存的每時每刻都必須查問和審視他的生存狀況的存在物。人類生活的真正價值恰恰就存在于這種審視中,存在于這種對人類生活的批判態(tài)度中……正是依靠這種基本的能力——對自己和他人做出回答 (response)的能力,人才成為一個 ‘有責任的’(responsible)存在物,成 為 一 個 道 德 主 體。”[11](P9)我 們 認 為,卡西爾所說的 “審視”、“批判”、“回應(yīng)”能力就是人類自由意志的外在表現(xiàn),而所有這些能力都是個體成為道德責任主體的邏輯前提。這是因為,人類只有擁有自由意志,才可能在自己實施道德行為、作出行為決斷之前,理性地思考行為的后果以及自己對結(jié)果的承擔能力,即自己可能承擔的相應(yīng)道德責任。正如馮契先生所說:“道德行為必須出于自由意志。如果行為不是出于意志的自愿選擇,而是出于外力的強迫,那就談不上善或惡。道德行為是人的意志的活動。意志具有自由選擇的功能……這是道德責任的前提?!保?2](P221)

      自由意志不僅是人成為道德責任主體的根本依據(jù),而且也是人們在道德實踐中履行道德責任的驅(qū)動力。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個人只有在他握有意志的完全自由去行動時,他才能對他的這些行動負完全的責任,而對于任何強迫人從事不道德行為的做法進行反抗,乃是道德上的義務(wù)?!保?3](P78)也正是 基 于 這樣的認識,我們 認 為,人類因擁有自由意志而獲得了自由選擇能力,也因自由意志而背負了道德責任的重荷,且據(jù)此彰顯出道德責任主體人格之高尚、境界之崇高。

      其三,自由意志是道德行為判斷的必要條件。任何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都必須是自由意志的行為,“善或惡任何時候都意味著與意志的關(guān)系”。[14](P327)如果沒有自由意志,人無法作出是非、善惡的道德判斷,不知如何進行道德選擇、如何實現(xiàn)道德崇高,那么,他的行為就失去了道德評價的意義。正因為如此,現(xiàn)代道德評價與法律裁決以及各種政治權(quán)利與義務(wù)的規(guī)定,都是建立在人具有自由意志和理性認知能力這一人性假設(shè)前提之上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精神病患者無論做了好事還是壞事,我們都不能對之進行道德上的善惡評價,即使他們的行為觸犯了法律,也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不受法律的懲罰,原因就在于他們沒有自由意志,缺乏理性認知能力。休謨認為:“自由對于道德也是一個必然的條件,而且人類的行為如果沒有自由,也就沒有道德上的性質(zhì),因而也就不能成為贊賞或厭惡的對象。”[15](P89)美國著名思想家弗蘭克 ·梯利也說:“我們不把一次地震或一次颶風稱作正當?shù)幕虿徽數(shù)摹话阏f來,今天我們是把道德判斷限定在有意識的人的行動上的,我們希望這種行動有一種精神的或心理的基礎(chǔ),只有當行動是一個有意識的人的表現(xiàn)時,我們才對它進行道德判斷。如果我們得知行動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動,這行動并非出自他的意志,或者做出這一行動時他不能用健全的方式推理感覺和判斷,那我們就不對此進行評判?!保?6](P6-7)可 見,如果沒有 自 由意志,道德不僅會失去其普遍約束性,而且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將遭到質(zhì)疑。自由意志是判斷道德行為應(yīng)該與否的必要條件。

      其四,自由意志是道德自律實現(xiàn)的根本保障。只有擁有自由意志,人類才可能為道德 “應(yīng)該”的確立提供原則,即實現(xiàn)人為自己立法。黑格爾認為,法是自由的定在。作為自由定在的法有內(nèi)在法與外在法之分。外在法是出于外在他力強制性的約束,內(nèi)在法則是緣于自身意志的自覺約束。在黑格爾看來,所謂道德,不過是 “自為存在的自由”、“意志的特有規(guī)定”、“主觀的自為的自由意志”,“從它的形態(tài)上看就是主觀意志的法”。[17](P111)相對于外在法而言,道德是自由的內(nèi)在定在,是人自由意志的內(nèi)在法,即主觀意志的法。眾所周知,在現(xiàn)實社會中,外在法與內(nèi)在法都是不可或缺的。其中,外在法是對個人自由權(quán)利的一般或普遍保護。然而,由于外在法缺乏個體內(nèi)在精神的自覺約束性特征,使其在具體實現(xiàn)的過程中必然呈現(xiàn)出或然性的特征。也就是說,盡管外在法具有客觀普遍性的品質(zhì),但它卻不能保證每一個人都能自覺遵循。因此,任何外在法的充分實現(xiàn),都離不開個體內(nèi)在精神的有力支撐。只有將外在法內(nèi)化成為人們的精神自覺,才能使其普遍客觀性的品質(zhì)有效發(fā)揮效用。道德的直接目的就是將外在法的他律變?yōu)閮?nèi)在的自律。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道德是自律的。因此,黑格爾指出:“理念的實存方面或它的實在環(huán)節(jié)是意志的主觀性。只有在作為主觀意志的意志中,自由或自在地存在的意志才能成為現(xiàn)實的。”[18](P110)也就是說,行為主體的主觀性、個體性,或曰自由意志,是自由概念獲得現(xiàn)實內(nèi)容的邏輯前提,是外在他律變?yōu)閮?nèi)在自律的根本保障。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自由意志是道德實現(xiàn)的必要條件,沒有自由意志,道德將失卻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樣,沒有道德,自由意志也是不可想象的。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規(guī)范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chǎn)、分配和產(chǎn)品交換過程中形成的共同規(guī)則。這種共同規(guī)則一旦步入人類社會,就意味著任何個體行為都隱含著納入一定的社會秩序結(jié)構(gòu)、共同維護社會穩(wěn)定格局的內(nèi)在必然性。也就是說,盡管自由意志是人之為人的存在根本,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盡管人類因擁有自由意志而獲得了自由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quán)利,但是,人的社會屬性,即人與社會的永恒的依賴關(guān)系,決定了人永遠無法游離于道德原則、道德規(guī)范之外,否則,將被社會所排斥,甚至為社會所拋棄。從這個意義上說,那些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原則與規(guī)范,在特定情景中對人類自由意志的規(guī)約與影響是絕對必然的。道德原則與規(guī)范所具有的規(guī)約性和普遍性特征中就蘊涵著與自由意志的對抗,道德應(yīng)該就是對自由意志的限制;而自由意志又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沖動和能力,其本身所具有的自由性和超越性特征中又蘊涵著對道德應(yīng)該的反對。特別是當人的選擇與自我利益發(fā)生沖突時,人類極有可能選擇超越道德應(yīng)該,而彰顯自由意志。也就是說,選擇道德應(yīng)該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但越是自覺堅持道德應(yīng)該的人,便越是意味著他超越了僅僅作為“物”的他律地位,而體現(xiàn)出人之為人的尊嚴與崇高。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自由意志賦予個體行為以道德意蘊,而道德則給予自由意志以理性尺度,二者互為條件、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三、自由意志與道德恥感

      斯賓諾莎指出:“就善惡的真知識僅僅作為真知識而言,決不能克制情感,唯有就善惡的真知識被認作一種情感而言,才能克制情感?!保?9](P180)意思是說,個體道德情感體驗在道德自律的生成過程或知行統(tǒng)一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人類唯有通過情感的溝通與協(xié)調(diào),才能化解知與行之間的二元對立與沖突,真正實現(xiàn)知行統(tǒng)一。我們認為,斯賓諾莎這里所說的 “情感”,主要指的是人的榮辱感。這是因為,個體道德行為的發(fā)生大多源于兩種情感傾向,即個體對善的渴望 (榮譽感)和對惡的畏懼 (羞恥感)。其中,羞恥感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曾一度被視為中華倫理精神的元素或本色。我國古代許多先賢哲人都十分重視個體在行為過程中對“恥”的感受及其行為調(diào)整功能,將恥感視為個體的立身之本、處事之基和社會治教之大端。例如,孔子主張 “行己有恥”,視其為理想人格的基本精神;主張 “有恥且格”,視其為德治社會的理想境界;主張 “知恥之勇”,視其為社會道德規(guī)范體系的基本內(nèi)容。孟子視 “羞惡之心”為人性之本,他說:“無羞惡之心,非人也?!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荀子在繼承孔子 “見利思義”、“義以為上”和孟子的 “仁則榮,不仁則辱”思想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 “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荀子·榮辱》)的觀點。早期法家代表人物管子曰:“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復,四維絕則滅。” (《管子·牧民》)所謂 “四維”,即禮、義、廉、恥。管子認為,倘若一個國家或民族失去了作為 “四維”之一的 “恥”,就會萬劫不復。

      那么,究竟何謂道德恥感呢?它與自由意志之間又有著怎樣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呢?我們認為,道德恥感是指行為主體基于一定道德原則和倫理規(guī)范,在對自身或他人的思想道德行為進行自我評價或接受他人及社會評價時,產(chǎn)生的一種否定性的情感體驗。它是個體自我意識能力、道德選擇能力和道德評價能力的特殊情感體現(xiàn)。[20]從倫理學的角度來看,個體的自我意識能力、道德評價能力和道德選擇能力,都屬于自由意志范疇。因此,道德恥感就是個體自由意志能力的情感表現(xiàn)。行為主體的自我意識能力、自由選擇能力和自我超越能力都可以通過道德恥感這一人所特有的高級社會情感體現(xiàn)出來。

      其一,道德恥感是個體自我意識能力的情感體現(xiàn)。黑格爾說:“人間最高貴的事就是成為人”,“人既是高貴的東西同時又是低微的東西。他包含著無限和有限的東西的統(tǒng)一、一定界限和完全無界限的統(tǒng)一。人的高貴之處就在于能保持這種矛盾,而這種矛盾是任何自然東西在自身中所沒有的也不是它所能忍受的?!保?1](P46)顯然,在黑格爾看來,人的最高貴之處在于:人可以在自身之內(nèi)維持有限與無限、有界限與無界限的矛盾,保持自身的統(tǒng)一性。那么,人又是如何實現(xiàn)這種統(tǒng)一性的呢?黑格爾沒有作出明確的分析。我們認為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有自由意志能力,人能夠認識自愿自覺的行為主體與受自由意志支配的行為主體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并能夠在自由意志能力的驅(qū)使下不斷完善自我、走向應(yīng)然自我。

      在個體道德實踐活動中,行為主體的自由意志能力往往通過自我意識表現(xiàn)出來。自我意識不是行為主體對自我存在的感性直觀認知,也不是對 “我即我”的純粹抽象認識,而是行為主體基于對于人的本質(zhì)的認識,在對象化自身過程中形成的對自我本質(zhì)存在以及應(yīng)然自我與實然自我之間距離的能動認知與把握。道德恥感是行為主體在將自身關(guān)系化、客觀化、對象化的過程中,當其意識到自身的實然存在與應(yīng)然本質(zhì)存在欠缺時,或者說,當其自由意志能力超過了道德應(yīng)該的界限或未能達到道德應(yīng)該的要求時,產(chǎn)生的一種否定性的情感,也是一種對恥的畏懼心理體驗。由此可見,道德恥感與自由意志有機地統(tǒng)一于人們的道德實踐之中,它意識到了自我本質(zhì)存在與自我實存之間的距離,是人類以情感反映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自由意志能力。一個人具有了道德恥感意識,就說明他是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人,一個具有自由意志能力的人;一個人道德恥感不斷增強的過程,也是其自由意志能力不斷得以增強和發(fā)展完善的過程。

      其二,道德恥感是個體自由選擇能力的情感體現(xiàn)。我們知道,恥是從否定的方面對善的規(guī)定,恥感則是人們從否定的方面對善的把握和體驗。當行為主體將自我實存呈現(xiàn)于善面前進行自我或社會評價時,能夠?qū)ψ陨淼膶嵢淮嬖谂c應(yīng)然存在之間的欠缺、距離或者惡與不足感到羞恥,就表明行為主體具有善惡覺知能力,具有對自身實然存在、應(yīng)然存在以及實然存在與應(yīng)然存在之間不足或欠缺的認知能力。因此,道德恥感不僅是行為主體從否定的方面對善的把握,而且還表明其對善有著強烈的追求和向往。因此,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認為,對恥的恐懼,即是高尚的發(fā)端。[22](P55)《禮記·中庸》也說 “知恥近乎勇”。意思是說,對恥辱的畏懼、覺知本身就蘊涵著行為主體追尋自我本質(zhì)存在的性格氣質(zhì)和實踐沖動,或曰棄惡向善的內(nèi)在沖動。由此可以說,道德恥感是行為主體反觀自我、批判自我的情感表現(xiàn),它表明行為主體心中有善,且具有以善為評價標準、以善為目標追求、并盡己之所能做到趨善避惡的自由選擇能力。

      其三,道德恥感是個體自我超越能力的情感體現(xiàn)。人類的意志自由還體現(xiàn)在人類對存在意義的追問上。美國思想家赫舍爾說:“人的存在從來就不是純粹的存在,它總是牽涉到意義。意義的向 度 (dimension)是 做 人 所 固 有 的?!保?3](P46)“人是探索有意義存在的存在,是探索存在的終極意義的存在?!保?4](P60)“探索存在的意義就是探索超越于存在之上的東西,就是揭示純粹存在的不足?!保?5](P61)意思是說,人的生存從來就不是簡單的動物意義上的消極存在,而是一個不斷追尋存在的意義、尋求自我超越的具有蓬勃生命力的積極存在。人類尋求自我超越的目的不是將自身實存歸于虛無,而是通過對現(xiàn)實世界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使其升華為一個生動的意義世界,即建構(gòu)一個超越本體世界的意義世界。然而,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總是以一種欠缺的、不完美的狀態(tài)存在著,這種欠缺、不完美強化了人類自我超越的實踐沖動。正如薩特所說:“人的實在的直觀所面臨的存在永遠是它所欠缺的東西”,然而,“唯有欠缺的存在能夠向著所欠缺者超越存在”。[26](P124-126)也就是說,人作為被造物雖然是有限的,但卻希望自己能夠持續(xù)地邁向無限,超越現(xiàn)在,不斷探尋存在的完美意義和終極意義。人就是在不斷克服欠缺、彌補不足的過程中,超越自我、趨于完善的。在這一過程中,道德恥感會促使行為主體反思、批判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也會使其譴責或懺悔自己思想或行為的欠缺、不足,進而把因為自身或他人過失而產(chǎn)生的羞愧、悔恨的情感體驗,當做一種防止類似行為重復發(fā)生的動機加以接受,滲入自我改善的動機,并在實踐中實現(xiàn)自我超越。具體來說,道德恥感對于人們實現(xiàn)自我超越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凈化靈魂,孕育靈魂之善。舍勒曾經(jīng)將羞恥感分為兩類,即身體羞恥感和靈魂羞恥感,且靈魂羞恥感高于身體羞恥感。他認為,羞恥感是人類 “天然的靈魂罩衣”,“是一種靈敏的氛圍——不可傷害的屏障”,它 “像界限一樣圍繞著人的身體”。[27](P553)一個失去了靈魂羞恥感的人,不僅不會再呵護自己的生命尊嚴,而且也會失去身體羞恥感。因此,靈魂羞恥感是人存在于精神世界的一種棄惡向善的情感傾向,在這種情感驅(qū)使下,人可以凈化靈魂,實現(xiàn)心靈世界的安寧無紛擾。二是激發(fā)行為之善。行為之善是行為主體靈魂之善的外在表現(xiàn),通過行為之善,人才能實現(xiàn)自身存在本質(zhì)與現(xiàn)象的統(tǒng)一,實現(xiàn)自我超越、自我升華。道德恥感是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真正做到執(zhí)善而行的真實驅(qū)動力,只有具備這種情感體驗?zāi)芰?,人類才能在物欲橫流中執(zhí)著高尚,才能在媚俗、媚權(quán)中尋求本真。黑格爾說,道德意志是他人所不能過問的,任何暴力都不能左右它。[28](P111)同樣,道德恥感的發(fā)生也是他人所不能左右的,暴力亦不能生發(fā)人們的道德恥感。然而,我們卻能夠以激發(fā)人們的道德恥感的方式,影響人們的道德信念,堅定人的道德意志,引領(lǐng)人們的道德行為。因此,可以說,道德恥感的發(fā)生標識著行為主體具有對自身欠缺的覺知能力,以及超越自身欠缺、實現(xiàn)完滿的能力,即對自身存在意義的無限向往的自我超越能力。

      [1]人生哲學寶庫編委會:《人生哲學寶庫》,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

      [2]李石:《積極自由的悖論》,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1。

      [3][4][5]黑格爾:《歷史哲學》,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

      [6]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西方哲學史組:《存在主義哲學》,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63。

      [7][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楊峻嶺:《對幾個與恥感相近、相關(guān)概念的厘定與辨析》,載 《河北學刊》,2010(3)。

      [10]轉(zhuǎn)引自徐向東:《理解自由意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1]卡西爾:《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12]馮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康德:《康德三大批判精粹》,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5]休謨:《人類理解研究》,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72。

      [16]弗蘭克·梯利:《倫理學導論》,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17][18][21][28]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9。

      [19]斯賓諾莎:《倫理學》,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3。

      [20]吳潛濤、楊峻嶺:《論道德恥感的涵義、本質(zhì)及基本特征》,載 《哲學研究》,2011(8)。

      [22]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3][24][25]赫舍爾:《人是誰》,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

      [26]薩特:《存在與虛無》,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

      [27]馬克斯·舍勒:《舍勒選集》(上卷),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

      猜你喜歡
      恥感行為主體意志
      動物的“自由意志”
      大自然探索(2023年7期)2023-11-14 13:07:52
      會計政策選擇行為的心理學分析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解釋架構(gòu)
      財會月刊(2018年9期)2018-03-28 18:34:01
      財政違法行為及監(jiān)督的演化博弈分析
      恥感、恥感倫理與轉(zhuǎn)型期道德建設(shè)
      ——評章越松著《社會轉(zhuǎn)型下的恥感倫理研究》
      《西廂記》中的理性意志與自由意志
      網(wǎng)絡(luò)政治參與相關(guān)問題辨析
      人民論壇(2016年14期)2016-06-21 10:28:34
      再談日本人的恥感文化
      英語學習(2015年5期)2016-02-02 01:17:00
      競技體育賽場上的恥感文化與罪感文化
      言語主體與庭審轉(zhuǎn)述行為主體的多元同現(xiàn)
      中國修辭(2015年0期)2015-02-01 07:07:17
      自由意志的神經(jīng)基礎(chǔ)
      怀宁县| 油尖旺区| 卓资县| 清丰县| 肥城市| 正宁县| 卢龙县| 尉氏县| 西畴县| 黄冈市| 台州市| 黔西县| 榆社县| 黄石市| 凯里市| 伊吾县| 石楼县| 新民市| 张家港市| 自治县| 祥云县| 巨野县| 宜黄县| 民县| 大丰市| 周至县| 黔东| 新和县| 阿坝| 达孜县| 福海县| 西和县| 分宜县| 抚松县| 鄂尔多斯市| 宁明县| 南宁市| 寻乌县| 赤城县| 泸定县| 资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