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虹
剖宮產手術是婦產科臨床上常用的手術方法之一,隨著手術方式及縫合技術的不斷改進,如何減少手術并發(fā)癥、解除患者痛苦及有利于恢復患者的遠期效果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筆者在臨床上應用單層連續(xù)縫合剖宮產子宮切口療效顯著,現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180例需要剖宮產手術的孕婦均來自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我院婦產科。兩組患者均為擇期手術,均無妊娠合并癥及并發(fā)癥,無嚴重肝腎功能損害者。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雙層縫合+褥式包埋縫合組)90例,年齡在19~42歲,平均(25.38±3.84)歲,其中胎兒宮內窘迫35例,頭盆不相稱19例,胎膜早破8例,高齡初產婦6例,胎位異常5例,巨大兒4例,社會因素13例;觀察組(單層連續(xù)縫合)90例,其中胎兒宮內窘迫36例,頭盆不相稱18例,胎膜早破10例,高齡初產婦5例,胎位異常5例,巨大兒4例,社會因素12例。兩組患者在年齡、病因等資料相比較,無顯著差別(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方式麻醉,均行子宮下段剖宮產手術方式并且均采用橫切口,選準切口部位切開漿膜層、肌層,然后刺破羊膜,使胎兒娩出,之后取出胎盤,再用用干紗布擦凈宮腔殘留組織,靜滴注縮宮素20IU,把開放的血管結扎止血,然后縫合。對照組采用雙層加褥式包埋縫合方法,用1號可吸收線于子宮切口的一側頂角外0.5 cm處縫合打結后,連續(xù)全層縫合子宮肌層并注意子宮內膜的對合,然后反轉褥式包埋縫合淺肌層及漿膜層加固;觀察組采用單層連續(xù)縫合方法,使用1號可吸收性線,對齊子宮上下切緣后第1針縫合從一側子宮切口外0.5 cm開始縫合1針打結,連續(xù)全層縫合,針距及進針距切緣約1 cm左右,縫線松緊以達到止血為宜,縫到對側角外約1 cm處打結。比較兩組手術時間、子宮切口縫合時間、子宮復舊及術后并發(fā)癥情況等。
2.1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統(tǒng)計用SPSS 13.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示差異有顯著性統(tǒng)計學意義。
2.2 療效比較
表1(±s,n)
出現排尿困難及尿潴留對照組 44.68±10.53 7.26±2.71 2.16±0.35 20例手術時間 子宮切口縫合時間 子宮復舊(以恢復到臍下3指為標準)時間觀察組 31.18±6.06 3.82±1.45 3.31±0.67 8例
兩組在手術時間及子宮切口縫合時間組間比較,經t檢驗(P<0.01),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子宮復舊(以恢復到臍下3指為標準)時間兩組相比較,經t檢驗(P<0.01),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出現排尿困難及尿潴留兩組比較,經χ2檢驗(P<0.05),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剖宮產子宮切口單層連續(xù)縫合方法操作簡便,縮短了手術時間。為預防術中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贏得了搶救時間,減少了手術操作對腸管及網膜的刺激,肛門排氣快;同時單層縫合減少了肌層組織中的異物,減少了異物反應及粘連;能夠有效的關閉子宮切口的血竇,達到止血的目的[1],子宮切口處縫合層數少,術后瘢痕小,子宮下段可恢復原解剖形態(tài)[2]。但在操作時應注意以下事項:在縫合過程中針距應適當,以1 cm左右為宜,同時縫線松緊適宜;子宮切口應對合整齊以利于切口愈合,減少感染;在縫合完畢后應該常規(guī)檢查縫合口是否有出血,如有出血,必須加針縫合[3]。
雙層縫合+褥式包埋縫合方式,縫合時間及子宮復舊時間相對較長,并且并發(fā)癥相對較多,但其對以后再次懷孕進行順產比較有利,因為有些孕婦二次懷孕后不適合再進行剖宮產,所以針對這類患者雙層縫合+褥式包埋縫合是比較適合遠期的再次順產效果較好。所以兩種縫合方式各有利弊,臨床應根據實際情況而選擇合適的縫合方式。
[1]張雪梅.剖宮產子宮下段橫切口單層縫合1178例分析.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9(24):58.
[2]孫科文.子宮下段橫切口剖宮產術單層縫合513例效果觀察.醫(yī)學信息,2009,1(12):102.
[3]崔愛香.1021例剖宮產的有關因素分析.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0,7(27):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