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丙坤
(陜西中醫(yī)學院,西安 712046)
《內經》中有著豐富的中醫(yī)理論,其內涵深刻現(xiàn)以《內經》氣病理論為例做一探討,以期拋磚引玉,對《內經》學術研究有所裨益。
《素問·舉痛論》提出氣病總綱:“百病生于氣也?!闭J為各種疾病的產生與氣的失常密切相關。指出有氣虛致病的“勞則氣耗”、“悲則氣消”、“炅則氣泄”;更有氣機失調致病的“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恐則氣下,寒則氣收,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這就是著名的九氣病機。其中強調了喜怒悲恐驚思情志在氣病產生中的作用。結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可以從中理解五志傷五臟的機理,即五志太過→氣病→五臟被傷。
《素問·疏五過論》也指出情志對氣病產生的誘發(fā)作用:“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臟空虛,血氣離守?!闭J為“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暴樂暴苦,始樂后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說明情志傷及精氣并進一步損及形體,即五志太過→氣病→形體被傷?!鹅`樞·九針論》對于氣病提出治療方法:“形樂志苦,病生于脈,治之于灸刺。形苦志樂,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樂志樂,病生于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喝,治之以甘藥。形數(shù)驚恐,筋脈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备鶕煌∫虿∥唬┮圆煌畏?。
氣郁是指氣行不暢、郁滯體內,常與思慮愁憂等情志有關?!鹅`樞·本神》對此作了詳細論述:“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脫肉”,“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之所以出現(xiàn)傷神壞形的病變,是因為“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說明思慮愁憂這些不良情緒刺激可以導致氣行不暢、郁結體內,不僅導致神傷而表現(xiàn)為恐懼煩悶,而且傷形而表現(xiàn)為肌肉瘦削和四肢萎廢。
氣郁病變多在肝脾胃諸臟?!端貑枴ちo大論》提出“木郁達之”,《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逸者行之。”應當疏導氣機,此不限于五臟七情之郁,行氣解郁不拘于香燥,魏長春臨證每逢此類疾病,喜用芳香輕靈之花類,取法清香涼潤,用于調治中運失司、肝胃失和等慢性疾病,以其香而不燥、潤而不膩,平調虛實、疏氣行滯。其中尤以調肝和血之玫瑰花、綠梅花,調中和胃的佛手花、白扁豆花、厚樸花最為常用。對于久病中虛氣行不暢而當補益固本者,亦佐以開郁行氣之品以取效[1]。筆者常以逍遙丸加芳香輕靈之玫瑰花、凌霄花化裁,治療氣郁導致的痛經、胃脘痛、失眠等即受此啟發(fā)。清·葉天士認為氣機郁滯為無形之邪,用藥不可力敵,每以苦辛涼潤宣通、不投燥熱斂澀呆補為其治療大法。并提出郁癥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醫(yī)者構思靈巧,不重在攻補,而在乎用苦瀉熱而不損胃,用辛理氣而不破氣,用滑潤燥澀而不滋膩氣機,用宣通而不拔苗助長,庶幾或有幸成[2]。此誠為治郁經驗之談。
氣逆是氣上升太過或下降不及?!鹅`樞·本神》認為:“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盛怒者,迷惑而不治”?!端貑枴ふ{經論》還提出“血并于上,氣并于下,心煩惋善怒。血并于下,氣并于上,亂而喜忘?!薄端貑枴づe痛論》解釋了怒導致氣逆的病理變化:“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笨梢?,怒是導致氣逆的主因,其病變多表現(xiàn)為喜忘、善怒、急躁、上部出血(嘔血、吐血等),還有肝郁乘脾導致消化方面的病變,如飧泄。《靈樞·雜病》提出氣逆的針刺治療方法:“怒而多言,刺足少陽。”
氣逆病變多在肝肺胃諸臟。《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高者抑之?!睔饽嬷我私禋馄礁?,收其上越之神。筆者臨床對氣逆之證用降逆下氣之方藥來抑制。如肺氣上逆、咳嗽、痰多、氣喘、胸膈脹悶用降逆下氣法,如三子養(yǎng)親湯;胃氣上逆、惡心、呃逆用和胃降逆法,如橘皮竹茹湯、旋覆代赭湯;肝氣上逆、肝陽上亢、頭暈、煩躁、面紅目赤用鎮(zhèn)肝息風法,如天麻鉤藤飲或鎮(zhèn)肝息風湯。劉炳凡常給予代赭石、龍牡之類,認為此證常見于肝硬化病人之門脈高壓、食道靜脈曲張,因情緒激動或食刺激品引起食道靜脈破裂而大嘔血者,再加牛膝以降低門脈高壓,白及、田三七粉沖服以止血化瘀血[3],值得借鑒。
氣亂是氣行紊亂、失于常度。《靈樞·本神》指出驚恐是導致氣亂的主因:“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辈⒄J為驚恐不解不僅傷神,而且影響腎藏精:“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薄端貑枴づe痛論》則對此解釋得很透徹:“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闭f明氣亂除有驚慌失措、手足無措的神亂表現(xiàn)外,常伴有滑精、二便失禁等封藏之本失于固攝的表現(xiàn)。
氣亂病變影響心腎,治療應從心腎兩端入手?!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驚者平之”,筆者臨證常于養(yǎng)血安神藥物之中佐以龍骨、牡蠣、龍齒、珍珠母之類重鎮(zhèn)安神,即取“驚者平之”。若有腎失封藏表現(xiàn),適當佐以金櫻子、潼蒺藜、桑螵蛸、益智仁之類固精止遺。張子和曰:“平者常也”,見怪不怪,其病自愈。《儒門事親》載有治驗,可補充經旨。
氣消是氣消耗損傷,多由悲憂傷肺所致?!端貑枴づe痛論》:“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wèi)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迸R床常見悲傷不已、氣短懶言、易感冒等肺氣虛表現(xiàn)。此屬情志所傷、病位在肺,治宜語言開導排遣,使其心曠神怡則愈。當然亦可輔以藥物治療補益肺氣。許叔微治一婦,無故悲泣不止,或謂之有祟,祈禳不應,許學士以金匱臟躁論治,給予甘麥大棗湯14劑而愈,認為“此方補脾之陰而能治肺之躁者,虛則補母之義也”[4]。后世常宗“形不足者,補之以氣”治療氣消,如四君子湯、玉屏風散之類。
氣閉是指氣的運行阻閉、上下不相交通?!鹅`樞·本神》云:“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認為憂愁過度傷肺,則上焦肺氣閉塞不暢?!端貑枴ねㄔu虛實論》也提出:“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薄案羧]絕,上下不通”為中醫(yī)噎膈證的常見病機,“暴憂之疾”是噎膈證常見的誘發(fā)因素,其臨床表現(xiàn)為返食、便難、胸部隱痛和消瘦。
可見氣閉病位在肺胃。治療以“閉者開之”,啟隔開閉,啟膈散加減。朱丹溪在《格致余論》中治此證創(chuàng)牛乳、蔗汁、韭汁以潤燥消瘀。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yī)案》中認為,噎膈證是“陽結于上陰衰于下關格”,采用朱丹溪法加麥冬汁、生地汁、柏子仁汁等熬成膏服,緩緩圖之。凡香燥消澀之藥,久在禁內。而其治法,總以調化機關、和潤血脈為主[5],可資借鑒。
氣下是指氣下降太過?!端貑枴づe痛論》曰:“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薄鹅`樞·本神》亦有“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鄙w腎主藏精,職司二便,因大恐而傷腎,以致腎精不得上奉,當上者不上,勢必造成當下者不降,而出現(xiàn)心腎不交和腎氣不固的病理現(xiàn)象。因此氣下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面色蒼白、呆若木雞、小腹墜脹、二便失禁、遺精等。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笨梢姎庀虏∽兌嘣谀I脾。治療可遵《素問·至真要大論》“下者舉之”、“散者收之”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氣虛則掣引之”,補益脾腎,升舉清陽。臨床常用金鎖固精丸、補中益氣湯。筆者常于補腎澀精方劑中加入少量柴胡、葛根升舉清陽之品治療遺精尿頻,療效不錯。
此外,心理安慰消除情志因素影響,采用《素問·移精變氣論》“數(shù)問其情,以從其意”的語言開導法,可以提高氣病的療效。
《內經》氣病理論已經較為完善,氣病分為氣郁、氣逆、氣亂、氣消、氣閉和氣下六類。認為情志異常是導致氣病發(fā)生的主因,氣病關乎五臟,怒則氣上而傷肝,喜則氣緩而傷心,驚則氣亂、恐則氣下皆傷腎,悲則氣消而傷肺,思則氣結而傷脾;同時也認識到臟病亦可導致氣病、情志病,情志活動又與臟腑有密切關系,故后世治療氣病從調暢情志、調理五臟入手治療。此外《素問·調經論》指出:“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笨梢姎獠∨c血病常常并見,因氣血陰陽互根,可分不可離,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端貑枴ぶ琳嬉笳摗诽岢?“疏其氣血,令其調達,而致和平”,調理氣血成為基本治則。后世治療氣病時常配合理血之法,或者化瘀,或者止血,或者涼血,均屬于靈活應用。
在當今競爭激烈、心身疾病盛行的社會背景下,重溫《內經》氣病理論,探討其對臨床指導價值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浙江省中醫(yī)院.魏長春臨床經驗選輯[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5,33.
[2]黃英志.葉天士醫(yī)學全書·臨證指南醫(yī)案[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4:173.
[3]劉炳凡.黃帝內經臨證指要[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317.
[4]吳子明,李肇夷,整理.宋元明清名醫(yī)類案[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8.
[5]黃英志.葉天士醫(yī)學全書·臨證指南醫(yī)案[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4: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