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英
慢性胃炎屬于身心疾病范疇[1]。此病的形成除與環(huán)境等社會因素、情緒等心理因素有關外,還與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煙、飲酒及不良的飲食習慣、十二指腸液反流、免疫力低、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等有關。慢性胃炎起病慢,病程長,容易復發(fā)[2],因此除藥物治療外,日常護理也非常重要。臨床上治療該病應以藥物治療和護理為主[3]。本文重點探討慢性胃炎的臨床護理,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的54例慢性胃炎患者中,男30例,女24例;年齡28~60歲,平均年齡45歲。54例患者臨床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脹滿不適,或隱痛,或脹痛,噯氣、反酸等癥狀。臨床表現(xiàn)結合胃鏡和病理檢查,確診為慢性胃炎。注意本病需和消化性潰瘍、胃腸神經官能癥、慢性膽道疾病等加以鑒別。
1.2 治療方法 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及臨床護理。
1.2.1 藥物治療 根據(jù)患者的癥狀,遵醫(yī)囑指導患者服用保護胃黏膜藥物如服用硫糖鋁,每次1 g,3次/d,飯前1 h及睡前服用;有HP感染的患者,給予奧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1.0 g)+克拉霉素(0.5 g),2次/d,7 d一療程;正確指導患者服用解痙止痛片,用于減輕痙攣性疼痛,但不可長期服用[3]。
1.2.2 護理措施
1.2.2.1 健康宣教 大部分患者缺乏對慢性胃炎疾病的了解,護理人員應在患者入院后介紹慢性胃炎的發(fā)病因素、治療方法、注意事項、病情預后等。通過系統(tǒng)的講解使患者對疾病有一個相對完整的認識,同時對按時按量服藥的重要性加以強調,提高服藥的依從性。
1.2.2.2 飲食指導 指導患者3次/d正餐應盡量做到按時進食,且不宜吃得過飽,七至八分飽為宜,進食時應細嚼慢咽。特別強調吃早餐的重要性,據(jù)統(tǒng)計資料表明,長期不吃早飯者易患胃炎。除每日三餐外,患者可在飯前半小時或飯后2 h進食新鮮的水果,以補充維生素等營養(yǎng)。梨、蘋果、香蕉、橘子等比較適合胃炎患者食用。飲食上要注意:①酒精對胃黏膜有刺激作用,并能損傷胃黏膜防御機制,故應忌酒。②避免暴飲暴食。③忌食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生蒜、生大蔥等,以免加重病情。④避免食用堅硬、粗糙、纖維過多和不易消化的食物,如麩皮及芹菜、韭菜等含纖維多的食品;宜少食,可多食冬瓜、黃瓜、西紅柿等纖維少的蔬菜。⑤烹調上也應以蒸、煮、燉為主,煎、烤及油炸的食物較不易消化,所以盡量少煎、烤及油炸。
1.2.2.3 心理護理 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學會傾聽患者的傾訴,如患者表達對疾病有焦慮、緊張等情緒,應教會患者自我調節(jié)和放松的方法,如深呼吸、聽音樂等,有條件的可打太極拳、做瑜伽等。精神障礙因素或應激狀況往往引起和加重慢性胃炎的癥狀,因此應告訴患者調整好心理狀態(tài)對慢性胃炎的康復尤為重要[4]。
1.3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上腹脹滿疼痛、泛酸、噯氣等癥狀消失,全身癥狀消失;胃鏡復查黏膜慢性炎癥明顯好轉達輕度。顯效:上腹脹滿疼痛、泛酸、噯氣等癥狀消失,全身癥狀基本消失;胃鏡檢查見活動性炎癥基本消失,胃鏡復查黏膜炎癥好轉或范圍縮小1/2以上。有效:上腹脹滿疼痛、泛酸、噯氣等癥狀明顯減輕,胃鏡復查黏膜病變范圍縮小1/2以上。無效:上腹脹滿疼痛、泛酸、噯氣等癥狀無改善,胃鏡檢查達不到有效標準。
54例慢性胃炎患者經藥物治療及一系列臨床護理后(包括健康宣教、飲食指導、心理護理),痊愈14例,顯效31例,有效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2.5%,治療效果良好。
本文中,54例患者除了藥物治療外,同時護理人員進行了一系列的護理措施。通過健康宣教,讓患者懂得了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預防、保健、自我護理等知識。健康宣教還有利于建立融洽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通過飲食指導,患者不僅可以在住院治療期間通過注意飲食,利于疾病康復,在出院后還可以作為一個飲食參考,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防止疾病的復發(fā)。通過心理護理,教會患者自我調節(jié)和放松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慢性胃炎的療效。54例慢性胃炎患者通過健康宣教、飲食指導、心理護理后,疾病康復效果良好,可見臨床護理的重要性。
[1]邵金階.略論中醫(yī)對心身疾病的認識.湖北中醫(yī)雜志,2002,24(2):9.
[2]鄔國英,夏云,鄭琴芬.健康教育干預應用于慢性胃炎護理的臨床效果分析.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1,49(2):96.
[3]趙凌輝.34例慢性胃炎臨床護理療效觀察.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09,3(21):137.
[4]谷建明.心理護理在慢性胃炎治療中的作用.中國醫(yī)藥指南,2007,5(12):686-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