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潔,呂曉東,龐立健,劉 創(chuàng)
(1.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沈陽 110032;2.遼寧中醫(yī)藥大學,沈陽 110032)
慢性病是指起病較緩、病程較長、反復發(fā)作的一類疾病。筆者在中醫(yī)基礎理論指導下,建立了慢性病之一的特發(fā)性肺纖維化(肺痿)的“綱目經緯”中醫(yī)辨證施護體系,即以因、機、癥為辨證施護之綱,以天、地、人為辨證施護之目,以飲食、起居、情志等一般護理為辨證施護之經,以針灸、推拿等養(yǎng)生保健護理為辨證施護之緯[1]。在運用該體系進行特發(fā)性肺纖維化的臨床護理中,筆者體會到了其可行性和必要性,現將該體系與眾學者商榷。
近代實驗醫(yī)學時期,人們在還原論的指導下將人體這一巨大系統(tǒng)還原為器官、組織、細胞、分子、基因等水平進行研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然而,隨著醫(yī)學研究的深入,還原論的線性邏輯、機械加和等原理越來越見其局限性:還原分析的結果往往不能加和為整體的生命活動,也不能構成對復雜疾病多環(huán)節(jié)發(fā)病的整體認識;即便對于某些復雜疾病的某一發(fā)病環(huán)節(jié)有著較為清晰的認識,推導出的治療方法往往作用靶點單一、療效欠佳、毒副作用大;對于病因病機尚未認識清晰的復雜疾病更是難以形成有效的干預措施。
正當還原分析的醫(yī)學研究走入困境時,系統(tǒng)論的哲學思想為醫(yī)學科學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啟示。系統(tǒng)論認為,系統(tǒng)是若干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要素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2],系統(tǒng)具有其構成元素在獨立狀態(tài)下所不具備的新質,如新的特性、功能、規(guī)律等,認為整體大于部分之和。這種新質不能由部分簡單線性加和推導出來,而是由組成元素的動態(tài)的非線性相互作用涌現出來,稱之為整體涌現性[3]。以元氣論為哲學基礎的中醫(yī)藥學是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特色的診療體系,在思維方法上與系統(tǒng)論有異曲同工之妙。“綱目經緯”辨證施護理論即是以系統(tǒng)論為哲學基礎,從多環(huán)節(jié)、多途徑綜合護理慢性病患者,以護理方法的整體涌現性對治療慢性病發(fā)生發(fā)展的整體涌現性,從而提高護理的效率、效果,產生“1+1>2”的成效。
“久病多瘀”、“百病多由痰作祟”、“久病入絡”,這提醒我們在慢性病的治療中,要注意痰、瘀及絡脈病變。痰瘀相關理論認為,慢性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各種病因如外感六淫、情志過極、飲食勞倦失宜等,皆可直接或間接導致脈中津血運行遲緩,形成痰濁、瘀血的病理產物,且二者同源共生、互為因果、相互膠結,導致病情復雜、纏綿難愈,故在治療上,更要加強調痰瘀同治,祛除“伏邪”。絡病理論是近幾年研究的熱點,臨床及實驗研究均顯示其在防治慢性病中的強大生命力。所謂絡病是指疾病發(fā)展過程中,不同致病因素傷及絡脈導致的絡脈功能障礙及結構損傷的自身病變,以及致病因素和絡脈病引起的繼發(fā)性臟腑組織病理變化[4]?!俺鯙闅饨Y在經,久則血傷入絡”,慢性病久治不愈的根本原因在于寒熱痰瘀等邪氣深入絡脈,一般藥物及治療方法難以剔絡搜邪,故纏綿難愈。
另外,“久病必虛”、正氣虧虛亦為慢性病的病機特點之一。以“綱目經緯”辨證施護理論指導慢性病的護理中,不僅要求護理全面、方法多樣,亦要詳略得當、主次分明。而慢性病正氣虧虛、痰瘀互結、絡脈受損的病機特點則正為其提供護理依據。
病因、病機、病證均為辨證施護之綱,此三者又以病證為要。蓋疾病繁雜多變,病名千差萬別,若以西醫(yī)病名指導護理未免事倍功半。病證為患者及醫(yī)護人員關注的重點,以此為綱則可執(zhí)簡馭繁,且符合臨床護理實際。以肺系慢性疾病而言,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擴張等所涉甚廣,然其癥狀表現上則以咳嗽、呼吸困難、咳血等為最多,以此為要并參其病因病機,使肺系疾病的臨床護理則有綱可循。需要指出的是,此處病因病機不僅包括新感之邪或誘發(fā)之邪,更應注意慢性病正氣虧虛、痰、瘀、絡病的病機特點,標本兼治,新舊并療。護理中當根據病證識其虛、痰、瘀、絡病的程度,相應地給予扶正、化痰、化瘀、通絡等護理方法。
天時地利人和乃戰(zhàn)事取勝之道,亦為防病祛邪之法門也。《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有言:“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章楠《醫(yī)門棒喝·人體陰陽體用論》中有言:“治病之要,首當察人體質之陰陽強弱?!笨梢?,洞天曉地、辨體識人乃醫(yī)家行醫(yī)之要,亦為臨床護理的重要內容。2013年為癸巳年,乃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護理中當注意“風”、“火”為患,以祛風息風、清熱瀉火為法。四季不同,人體易感病邪、病證特點亦有差別,即便一日之內,又有肺大胃脾心小腸,膀腎包焦膽肝鄉(xiāng)的經絡次序流注,病證也有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病勢漲落,故護理當順其天時,逆其病勢,因時制宜。對于不同地域之人,其性格稟賦、起居作息多有不同,故對護理強度、護理方法乃至床位、病室的要求多有差異,護理人員當學會變通,因地制宜。
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法天象地固須重視,然護理之最終目的乃調整人體陰陽,使之趨于平衡,恢復健康。況人體自有乾坤,陰陽流轉以適應四時萬物,其氣雖受天地影響,不獨由其決定也。飲食情志、勞逸貧富等皆可塑其體質,故病證護理中當以人為本,再參天地,否則本末倒置,有失章法。慢性病患者多有痰瘀伏絡之“夙根”,故應時刻注意寒濕的天時、地勢,而不能簡單地認為新感病邪為熱,則于寒時或寒地就一定使病情緩解,蓋伏邪屬陰,遇寒尤劇,亦可使病情加重。權衡之法,當以患者自我感覺為度,即以人為本。另外,以人為本不僅體現在根據不同個體的發(fā)病特點、體質差異而因人護理上,還應包括人文關懷層面,即不問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
《素問·上古天真論》有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病起于常,死因于生,若要長壽久安,當從日常起居、飲食、情志、勞逸入手,再避虛邪賊風,多所受益。慢性病患者體內本有痰瘀伏絡之虞,飲食更應注意少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起居當順應四時,健康規(guī)律。
然情志因素在疾病的生成發(fā)展過程中亦占重要地位?!毒裼枴酚醒?“教志勝而行之不僻,則精神盛而氣不散矣。精神盛而氣不散則理,理則均,均則通,通則神,神則以視無不見,以聽無不聞也,以為無不成也。是故憂患不能入也,而邪氣不能襲?!鄙≈硕嘤袘n慮、焦躁、心煩等不良情緒,病程長者更甚,情志不遂,氣郁不得行津行血,絡脈不得榮養(yǎng)疏通,則會加重痰瘀互結及絡病的病理進程,所以護理人員要體貼關懷患者,鼓勵、引導患者與疾病作斗爭,可配合微笑、握手、輕撫等肢體關懷。
中醫(yī)以陰陽五行為綱,采用取類比象等思維方法,將萬事萬物統(tǒng)籌于一個生克制化的整體,故其在防治疾病的過程中,除了藥物的主流治療方法外,導引、吐納、音樂、足浴、針灸、推拿、拔罐、貼敷、叩齒、攝唾等皆可為我所用,而運用之旨當參五行生克制化,如憂郁憤懣之人若用音樂療法,當以敦厚之音鎮(zhèn)之,蓋思勝悲,土克金也。
“綱目經緯”的辨證施護理論在慢性病的臨床護理中具有全面、靈活、普遍適應等優(yōu)點,希望更多的學者予以研究,以期提高和完善該體系,從而創(chuàng)新慢性病的臨床護理理論,為提高慢性病的臨床護理效率、效果提供支持。
[1] 徐洪潔,呂曉東,龐立健,等.特發(fā)性肺纖維化的“綱目經緯”中醫(yī)辨證施護[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2,18(6):676-678.
[2] 夏征農.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578,3249.
[3] 趙光武,科研方法論轉換與中醫(yī)復興—超越還原論,發(fā)展整體論,實現兩者辯證統(tǒng)一[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8,3:94-99.
[4] 吳以嶺.絡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