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世豪
(廣東省清遠市清新區(qū)人民醫(yī)院,廣東 清遠 511800)
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與急性腦梗死的相關性研究
錢世豪
(廣東省清遠市清新區(qū)人民醫(yī)院,廣東 清遠 511800)
目的 對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與急性腦梗死的相關性進行研究。方法 資料隨機選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在本院診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60例,作為研究組,同期在本院正常體檢的健康患者60例,作為對照組,對兩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和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的缺損程度進行分析。結果 研究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平均含量(15.12±5.23)mg/L,高于對照組的平均含量(1.76 ±1.04)mg/L,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型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對比分析,輕型含量(8.31±5.22)mg/L,中性含量(13.35±5.21)mg/L,重型含量(19.58±6.03)mg/L;神經功能的缺損程度和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的水平呈正相關,均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與急性腦梗死發(fā)生密切相關,超敏C反應蛋白能夠作急性腦梗死的病情評估指標。
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急性;腦梗死;相關性
超敏C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屬于血漿中一類C反應蛋白[1]。動脈硬化腦梗死指腦部動脈系統(tǒng)內血栓形成和動脈粥樣硬化促使動脈的管腔閉塞、狹窄,導致了動脈的供血區(qū)的局部腦組織壞死。
1.1 一般資料
資料隨機選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在本院診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60例,同期在本院進行健康體檢者60例,男性65例,女性55例,年齡45~80歲,平均年齡(64±5.76)歲。所有患者均經過頭部的CT確診,與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會議的修訂診斷標準[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的缺損程度,輕型25例,中性14例,重型21例。
1.2 方法
1.2.1 分組方法
將在本院診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60例,作為研究組,同期在本院進行健康體檢者60例,作為研究組,研究組患者男性33例,女性患者27例,平均年齡(63±5.98)歲,對照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齡(65±5.32),兩組基本情況無明顯差異(P<0.05)。
1.2.2 檢測方法
入選者都排除抽血前4周內有手術、外傷及自身患有惡性腫瘤、急性心肌梗死、免疫性疾病,且近2月內未服用免疫抑制劑、炎激素制劑、炎性抑制劑。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的檢測,將全部入選者于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靜脈抽取3mL血液,進行離心后抽出血清,注到EDTA的抗凝管中,靜置1~2h之后進行分離血清,采取免疫比濁法進行全自動生化儀的檢測,要嚴格按照使用試劑盒上的說明進行操作,正常值是(0.1~10)mg/L。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用SPSS 17.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處理,一般資料用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情況
研究組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的平均含量(15.12±5.23)mg/L,高于對照組的平均含量(1.76±1.04)mg/L,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不同型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和神經功能的缺損程度的評分
不同型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對比分析,輕型含量(8.31±5.22)mg/L,中性含量(13.35±5.21)mg/L,重型含量(19.58±6.03)mg/L,分別比較,均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急性腦梗死的患者神經功能的缺損程度和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的水平呈正相關,輕型(6.87±2.73)分,中性(21.48±3.92)分,重型(35.48±5.34)分,不同型的相互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C反應蛋白指肝臟合成一類全身性的炎性反應的急性期非特異性的標志物,受到白細胞介素-6的刺激產生,屬于心血管相關事件中一個最有力預測因子[3]。
大量臨床數據證實動脈粥樣硬化血栓的形成屬于一類慢性炎性的反應過程。C反應蛋白于慢性炎癥的過程中能夠于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局部發(fā)生沉積,進而誘發(fā)內皮細胞的分泌及表達相關黏附分子及化學趨化的因子,進而導致內皮素-1和白細胞介素-6分泌,促使主動脈的內皮細胞的表達纖溶酶原的激活物的抑制劑,并增大活性及擴大相關炎性介質促炎癥的效應。動脈粥樣性硬化的斑塊內炎性反應能夠促使動脈血栓的形成,屬于腦卒中主要原因。
過去采取免疫濁度法進行C反應蛋白的測定,但是,不能夠較合理的反映出較低水平C反應蛋白的變化,因此。通常研究將采用超敏C反應蛋白的測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C反應蛋白的靈敏度。
本研究表明,研究組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高于對照組,超敏C反應蛋白在腦梗死疾病中的作用明顯;不同型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對比分析,均差異明顯,得出血液中的超敏C反應蛋白的含量,直接影響體內的炎癥的程度;神經功能的缺損程度和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的水平呈正相關,不同型比較,差異明顯,血液中的超敏C反應蛋白的含量的增加,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的加重。
綜上所述,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和腦梗死發(fā)生關系密切,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的升高,直接影響腦梗死的程度加重,超敏C反應蛋白能夠作為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病情評估指標,可以從降低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的含量,進行腦血管疾病的新研究方向。
[1] 俸軍林,曾愛原.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脂聯(lián)素、超敏C-反應蛋白和血脂變化的關系[J].山東醫(yī)藥,2010,50(37):12-13.
[2] 高路,南佳彥.急性腦梗死患者24h內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及相關研究[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09,13(3):79-80.
[3] 陳仰昆,肖衛(wèi)民.不同腦血管病變類型的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的比較[J].廣東醫(yī)學,2011,32(13):56-57.
R743.3
B
1671-8194(2013)27-0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