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滿平
今年兩會期間,針對油價機制問題,國家發(fā)改委主任張平表示:“準備取消4%,按照一定的周期改調就調,不管達沒達到4%,我們該升就升,該降就降?!?/p>
在油價面前,社會大眾都是趨利避害者:希望用低廉的價格享受到數(shù)量更多油。所以,國內成品油的每一次價格調整,都會牽動整個社會的神經。今年元宵節(jié)國內成品油調價就是一個明顯例證:盡管國家有關部門從民生角度出發(fā),有意推遲了調價時間,但由于沒有趕上好時機,被寶島臺灣同日下調油價的表象沖刷得一干二凈,落得個“內漲外落”、“背道而馳”的質疑,真是“良好的初衷獲得意外結果”。
當然,決策部門不是第一次被冤枉,因為在現(xiàn)有石油市場競爭體制和定價機制下,只要成品油價格還沒有真正由市場形成,調價權還掌握在政府手里,每一次調價政府都會背黑鍋,替企業(yè)承擔質疑。其實,自從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遵循“22+4%”原則后,國內成品油零售價格共經歷22次調整,14次上調,8次下調,而且每一次調整時間都與社會預期的時間差不多,可以說透明度已經相當高。為什么還會引起質疑呢?這既有目前定價機制問題,也有石油企業(yè)的問題,還有社會對油價形成以及石油企業(yè)的正確認識問題。
對于目前定價機制來說,主要存在3大問題:調價幅度參考標準不合理;掛靠原油種類不合理;調價周期太長。之前多有論述,不再贅述。
對于石油企業(yè)的質疑,主要在于國家只允許少數(shù)幾家石油巨頭壟斷原油進口權和成品油批發(fā)權,其他民營企業(yè)難以進入,即使進去也得依附在石油巨頭身邊,生存空間狹小。另外,近些年幾家石油巨頭所曝光的“天價酒”、“團購房”等案件,增加了社會對其獲取壟斷暴利的質疑。
最后,就是社會對油價形成和石油企業(yè)的正確認識問題。國內每次調價都是根據(jù)之前走勢來作出判斷的,調價后的走勢要等到下一個調價周期來反映。而社會上總是拿調價當天或者幾天的國際市場油價來對比,這是不科學的。對于石油企業(yè)的認識,主要由于沒有公開的、具體的、形象的量化指標,社會普通大眾沒有認識到這些企業(yè)為國家作出的貢獻,例如特別收益金、油價中的巨額稅收等?;蛘呒词褂械J識不深、感覺不夠。
幸好,決策部門已經認識到上述問題的存在,日前國家發(fā)改委已經在“兩會”上正式提出,對現(xiàn)行定價機制進行一些完善和修正,其中就包括調價幅度和調價周期問題,但沒有明確是否修正調價參考地的問題。盡管有進步,但筆者認為,在目前幾大石油巨頭壟斷成品油批發(fā)和零售、成品油定價機制尚未完全市場化的局面下,上述動作只是治標不治本,無論將4%的幅度調整2%、1%甚至更低,社會都會質疑制定該標準的依據(jù)。調整周期調整為10天或者7天,也不能隨時反映國際油價,存在時滯,只是時滯的嚴重程度不同而已,因為國際市場油價一天甚至每分每秒都會存在變化。
為此,有人建議將定價權下放給各大企業(yè),以甩開包袱。筆者認為,在壟斷體制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定價權下放只是矛盾焦點的暫時轉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定價,而且這種方式可能造成價格壟斷,因此,這種方式也難以行得通。
當前,政府在成品油定價機制中的作用和地位還是相當重要和必須的,不能完全撇開。即使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出臺后,政府還是會起主導作用,會遭遇到社會的輿論壓力。既然如此,當前政府能做的就是注重調價時機和幅度的選擇,避免給經濟運行以及CPI造成較大的不利影響,對社會民生帶來太大的壓力。從長遠來看,從成品油市場體系建設方面入手,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壟斷格局,真正實現(xiàn)由市場機制定價形成,這才是最終落腳點,只是目前距離這個理想還有一定距離,但我們畢竟正行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