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波
(河南中醫(yī)學院,鄭州450008)
坐骨神經痛系指由多種原因及多病理因素所引起的一種沿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qū)疼痛的臨床綜合征,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從解剖關系分根性坐骨神經痛、叢性坐骨神經痛、干性坐骨神經痛三種類型。臨床上以根性坐骨神經痛多見[1]。臨床表現并不完全一致。坐骨神經痛的特征是疼痛沿坐骨神經一段或全部分布,一般為劇烈疼痛,并向大腿或小腿放射,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多為單側發(fā)病,好發(fā)于20~50歲,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筆者自2011年10月以來采用針刺配合運動療法治療坐骨神經痛47例,獲得較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組47例均來源于我院針灸科門診,男30例,女17例;年齡19~67歲,平均45.1歲;病程最短3d,最長11年。臨床表現:全部患者均有坐骨神經痛的典型分布,疼痛多由臀部大腿后外側、小腿外側至足踝或足背呈放射樣疼痛、麻木,坐骨大孔區(qū)及坐骨神經干徑路常有明顯壓痛;直腿抬高試驗陽性,部分患者不能低頭、彎腰或做轉體活動;X線片檢查常提示腰骶椎或關節(jié)病變,部分患者做CT檢查提示可見L4、L5、S1病變。
選穴:環(huán)跳、秩邊、有效點(通過循按、揉掐、提捏找出最明顯的感覺異常點,針刺該點可以緩解疼痛,即為有效點)。針具:選用長75mm、直徑為0.38mm華佗牌毫針。操作:穴位及針具常規(guī)消毒后,術者左手拇指切按穴位,右手持針快速進針,深度、角度以得氣為度,針下沉緊感(酸、麻、脹、痛),在針刺的同時囑咐患者主動緩慢運動患部,調節(jié)針刺角度及深度。捻轉、提插行針1~3min,使疼痛緩解或消失,留針15min。每天1次,治療10次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判斷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2]:痊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活動自如,能恢復工作;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氣候變化及勞累后偶有酸痛,基本能堅持工作;好轉:疼痛明顯改善,能行走,但仍有部分體征;無效:治療1個療程后,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
結果:本組47例,痊愈37例,顯效5例,好轉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7%。
坐骨神經痛在臨床上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而且居各種神經痛的首位。西醫(yī)學認為,本病起病多為急性或亞急性,可以是單獨一個病,即坐骨神經炎,但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繼發(fā)于其他疾病的綜合征。坐骨神經痛屬于中醫(yī)“痹證”范疇,中醫(yī)稱“腰腿痛”,俗稱“坐臀風”、“腿股風”,多由風寒濕邪侵襲,以致經脈受阻,造成氣血瘀滯,“不通則痛”。病久則筋肉失養(yǎng),“不榮則痛”。筆者在臨床上發(fā)現該病在環(huán)跳、秩邊穴及其周圍處有壓痛以及條索狀物?!夺樉募滓医洝吩唬骸把{相引痛急,髀筋瘈,脛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環(huán)跳主之。”環(huán)跳穴為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在髀樞中,屬膽經腧穴,深部正當坐骨神經干,位于臀大肌和梨狀肌下緣。臨床上任何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經痛,環(huán)跳是常用穴之一。秩邊穴屬足太陽膀胱經腧穴,正當臀下動、靜脈,布有臀下皮神經及股后皮神經,外側為坐骨神經。有效點多位于兩穴周圍,它的特性是按壓時病人當即感到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
針刺具有止痛作用,運動具有止痛作用。針刺的同時運動患部則疼痛緩解更迅速而且更持久,在治療運動系統(tǒng)軟組織損傷的過程中觀察到針刺加患部運動具有明顯的止痛作用。在針刺得氣后運動患部可以促進運動系統(tǒng)軟組織損傷之疼痛迅速緩解,而且是疼痛持續(xù)緩解的重要因素[3]。
現代研究表明,針灸可以改善炎癥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與淋巴循環(huán),促進炎性滲出物特別是致痛物質的吸收、轉移與排泄,阻滯痛覺的神經傳導,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針刺運動療法治療坐骨神經痛,取穴少,見效快,操作簡單,療程短,簡便易行,患者易接受。
[1]柳登順,趙立連,張劍赤.實用頸腰肢痛診療手冊[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546-547.
[2]羅納雷.針灸治療原發(fā)性坐骨神經痛59例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30):232.
[3]何廣新,曲延華.疼痛針灸治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4: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