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博物館 河北石家莊 050011)
當今社會,伴隨著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時代背景,廣大人民群眾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后,對于精神文化的渴求也越來越強烈。博物館作為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文化坐標,在彌補人們精神層面缺失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本承載著歷史文明與印記的大書,被越來越多的人翻看。人們渴望在閱讀中觸摸真實的歷史,品味文明的價值,與古人產生心靈的碰撞與共鳴。
現如今,博物館無論從數量還是規(guī)模都有了很大發(fā)展。高科技手段的運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駐足博物館,享受著科技與文化相結合帶來的樂趣。然而,博物館是一個具有人文主義色彩的機構,提供的也是人性化服務,缺乏人文關懷就必然使博物館與公眾之間產生距離。作為講解員應當順應時代潮流,在固有講解模式上有所創(chuàng)新,運用廣博的知識、藝術化的語言、真誠的態(tài)度引導觀眾感受博物館這座文化殿堂的魅力。本人作為講解員,根據多年的講解經歷,主要針對歷史文物類展覽,從以下幾方面談談對講解工作的幾點認識。
博物館從20世紀初開設講解服務到現在,陳列講解在博物館社會教育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溝通博物館與觀眾的橋梁與紐帶,講解員通過潤物無聲的講解,拉近了博物館與觀眾的距離。在博物館向現代化轉型的今天,講解員的作用和地位逐步提升。然而,僅僅依靠背誦的講解員已不適應當下觀眾的參觀需求,更談不上吸引他們長時間駐足觀看。
根據博物館觀眾調查顯示,絕大部分觀眾來博物館參觀帶有一定盲目性,缺乏對陳列及展品的基本了解。觀眾對于文物的認識首先通過器物的形狀、顏色等信息獲得,對于深層次的文化內涵知之甚少。如果講解員能以文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為出發(fā)點,發(fā)掘文物展品深層次的文化信息,引導觀眾透過現象看本質,必定會帶來不一樣的參觀效果,從而使觀眾在參觀中不是馬觀花式的欣賞,而是有目的的參觀,在參觀后對展覽也會有所記憶與回味。
以河北省博物館舉辦的《龍年說龍》展覽為例,該展覽以圖片與實物相結合的方式,通過“龍的形象”、“龍的傳承”、“龍的傳說”三部分介紹了我國傳承已久的龍文化。文物與展品作為獨立存在的個體,構成了展覽的骨架與血肉,它們所組成的序列代表著文化的傳承,這種傳承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積蓄與沉淀才是展覽的靈魂。從遠古時期有關龍的傳說,到龍的形象的發(fā)展、演變,最終成為一種精神傳承下來。這種文化的傳承成為整個展覽講解的主線,在這條主線之下由點到面、由面到線介紹每一個單元、每一件文物,并將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融入講解當中,對其進行由表及里的解析,使觀眾欣賞的不僅僅是一件件文物、一張張圖片,而是對中華歷史文化和一直延續(xù)至今的中國精神的認知。
講解是以陳列為基礎,運用科學的語言和其它輔助表達方式,將知識傳遞給觀眾的一種社會活動。伴隨著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的實施,以及社會上收藏熱、鑒賞熱的升溫,人們對博物館的觀注度逐步提升,觀眾的參觀需求也向著多元化、縱深方向發(fā)展。這對講解員自身素養(yǎng)、知識結構、文化積淀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為博物館的代言人與歷史文化的傳播者,講解員首先要涉獵廣泛,具備豐富的歷史、考古及文博等相關知識,才能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求知欲,最終將自身打造成一名知識型的講解員。此外,博物館藏品豐富,門類眾多,隨著專題陳列的逐漸增多,觀眾參觀的目的性更加明確,參觀時已不僅僅局限于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講解員不僅要做到“博”,還要做到“?!?。通過對所講內容的理解與研究,將其轉化成自己的知識,擁有自己的看法,進而成為一名研究型的講解員。
博物館不僅是一座知識殿堂也是一座藝術寶庫。無論是博物館主體建筑、展廳陳列設計,還是文物本身都體現出藝術與文化的交融。特別是凝結著古人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的文物,其藝術內涵十分豐富。從美學角度上講,它給人以藝術的啟迪與美的享受,觀眾通過欣賞可以帶來精神上的愉悅。講解員不僅是文化的傳播者,也應是一位有氣質的藝術家。通過藝術化的語言,引導觀眾感受文物的藝術價值。這就需要講解員不僅要具備一定專業(yè)知識,還要從藝術的角度進行思考。如針對瓷器進行講解時,相比玉器的靈動與青銅器的古樸厚重,它帶給人們更多的是精致典雅之美。不同窯口的瓷器從色彩、造型、紋飾上都有很強的藝術性和欣賞性。如鈞瓷最大的特點是其天然的窯變,可用“一色出萬彩”來形容。每件鈞瓷的釉色都構成一幅幅神奇的圖畫。古人曾用“出窯一幅元人畫,落葉寒林返暮鴉”“雨過天晴泛紅霞,夕陽紫翠忽成嵐”“峽谷飛瀑菟絲縷,窯變奇景天外天”等詩句來形容鈞瓷窯變之美。講解時可以先從觀眾感興趣的色彩講起,通過介紹鈞瓷多變的釉色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美感,進而介紹器物的造型設計、燒造工藝和藝術風格。
講解員作為博物館的形象代言人,在社會教育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F如今,一支支規(guī)范化的講解隊伍如同一串串靈動的音符,在博物館這座藝術殿堂奏出一曲曲美妙的樂章。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取決于意識形態(tài)的形成,確立“以人為本”的服務意識是講解員服務大眾的先決條件。只有從觀眾的需要出發(fā),才能使講解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隨著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的實施,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作為講解員應從態(tài)度、語言、情感幾方面服務于觀眾。只有真誠的態(tài)度才能激發(fā)生動的語言,從而流露出真實的情感,最終打動觀眾,感染觀眾。首先,端正的態(tài)度源自正確的定位。博物館作為一個文化機構,責無旁貸地擔負著宣傳文化,教化公眾的責任,講解員只有心中擁有崇高的使命感、責任感,才能在工作當中化作動力,激發(fā)為民服務的積極性。其次,廣大觀眾來博物館參觀的目的是:在感受中國文化魅力的同時愉悅身心。一味地灌輸式講解,不但不能吸引觀眾,還會將觀眾拒之千里之外。因此,講解員在講解時要善于觀察、揣摩觀眾心理,進行創(chuàng)造性講解;講解后對觀眾感興趣的點進行總結,做到寓教于樂,才能吸引觀眾的眼球,使博物館成為觀眾向往的精神樂園、文化樂土。
在博物館向現代化轉型的今天,講解工作不僅是為觀眾講述知識、解惑答疑,更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心靈的對話。這就要求講解員突破以往固有講解理念,探索新的講解方式與講解技巧,用藝術化的語言對講解內容進行加工再創(chuàng)造,使講解不只是機械化地背誦,更成為一項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最終使來博物館參觀的觀眾獲得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1]王宏鈞主編.《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2]廖巧勤.淺談講解員如何做好講解服務工作.《神州民俗》 2007年第8期
[3]安小蓓.提升講解效果.重在講解技巧.《中國文物報》2012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