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芳
(浙江大學(xué) 教育學(xué)院應(yīng)用心理交叉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8)
休閑與人的積極體驗和生活滿意度相關(guān)[1,2]。相比較工作,休閑給個體更多的自由空間,并且在休閑過程中,個人愛好可得到深化發(fā)展。休閑可以極大程度上影響個體的健康快樂和生活[3]。休閑動機可引導(dǎo)個人休閑活動,休閑動機無法被直接觀察,但可通過休閑行為進行推理。休閑是幸福感的重要方面,包含在生活、工作和活動的方方面面[4]。很多報道已經(jīng)證明積極參與休閑活動可以有益于個體的幸福健康[2]。休閑活動能給個體的生活帶來積極的影響,應(yīng)該大力倡導(dǎo),中國旅游研究院2012年10月12日發(fā)布《中國休閑發(fā)展年度報告》,報告中指出,雖然休閑內(nèi)容單調(diào)但是全面休閑氛圍已逐步形成,休閑正日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休閑體育作為休閑的主體活動,對于休閑體育的深入研究推廣則十分重要。近年來,許多青少年由于迷戀而過度運動影響了生活和學(xué)習(xí),并且越來越多的研究也證明過度參與休閑活動對人的健康有害,不僅包括如游戲賭博這些有害的過度休閑活動,還包括增進健康的體育休閑活動如踢足球、跑步、騎單車、游泳、跳舞等。這些休閑體育活動中,如過度則會引起運動依賴,以至于對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很大的負(fù)面影響[5]。
本文將對運動依賴進行一番系統(tǒng)、深入地探討:探討運動依賴個體心理行為的變化,生物分子水平上的變化,腦電的變化。除此外,還將探討運動依賴的研究發(fā)展歷程以及其評估診斷方案。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一些問題,為以后的研究指明方向。
眾所周知,適當(dāng)?shù)挠幸?guī)律的運動有利于生理和心理健康[6]。當(dāng)下,抽煙、酗酒、肥胖等疾病越來越來困擾人們的健康,社會政府尤為關(guān)注,鍛煉心理學(xué)家有責(zé)任來通過運動來協(xié)助解決這些健康問題。明白為什么有些人能夠通過鍛煉達(dá)到健康而有些人不能,如何選擇鍛煉的活動類型,清楚地知道鍛煉的心理作用和鍛煉如何能幫助大眾解決健康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很重要[7]??墒牵?dāng)運動成為每天必須要做的事并且運動量過大時,個體的健康就有可能遭到損害[8]。過度運動不但不能幫助人提高健康,反而會有損健康,影響個體的正常生活的工作。
在過去很多年內(nèi),都認(rèn)為運動是有益的,即使是過度運動也是有益的。并沒有任何研究關(guān)注過由于過度運動而受到傷害的個體。直到1969年,Little首次在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年男人在鍛煉過程中即使有傷痛也堅持繼續(xù)鍛煉而導(dǎo)致的“負(fù)債過度(overcommitment)”。然后,1970年,Baekeland用實驗做了進一步研究:他招募被試來研究剝奪被試的鍛煉行為后對睡眠造成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即使支付被試薪水,被試也沒有想要停止運動,同時也沒有禁止自己鍛煉行為的能力,并且被試還表現(xiàn)出一些斷癮癥狀,如焦慮水平上升、坐立不安、睡眠少等。1976年,基于認(rèn)為運動是積極的行為,Glasser把過度運動引申為“積極成癮(positive addition)”。之后,過度運動的消極特征開始顯現(xiàn),如損傷、過度訓(xùn)練、以及心理功能失調(diào)。1979年,Morgan將積極成癮行為改為過度運動(excessive exercise)。1987年,Coverley Veale提出除了賭博上癮,性上癮,電腦游戲上癮等一些列行為上癮行為外,還存在運動上癮行為,稱之為“運動依賴”。至此,運動依賴正式被提出[9]。
運動依賴是一種行為上癮,與物質(zhì)成癮所有區(qū)別。物質(zhì)成癮表現(xiàn)為不可遏制不擇手段地使用偏愛的物質(zhì)來獲取精神快樂或避免戒斷痛苦的目的,并在物質(zhì)使用中斷后常出現(xiàn)戒斷癥狀。行為成癮則是重復(fù)地做一件事情而無法克制,比如不能控制自己不停地上網(wǎng),或者不停地收集某種東西,如賭博成癮,上網(wǎng)成癮,運動成癮等。雖然物質(zhì)成癮和行為成癮有所區(qū)別,但也有很多共同點,比如多巴胺在物質(zhì)成癮和行為成癮中皆有作用,行為成癮的診斷可以借用物質(zhì)成癮的某些特征。對于運動依賴的界定至今沒有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zhǔn),但是公認(rèn)的都要包括:行為因素如鍛煉頻率,心理因素如病態(tài)保證,生理因素如耐受力。最廣為人知的界定是由De Coverley Veale于1987年提出的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為基礎(chǔ)的一系列診斷標(biāo)準(zhǔn),包括了生物醫(yī)學(xué)和社會心理觀點(如與社會的職業(yè)功能相互作用),細(xì)分為7點:耐受力是否改變,有沒有提高運動量來達(dá)到預(yù)期的運動效果或者相同的運動量已經(jīng)達(dá)不到預(yù)期的運動效果?是否有斷癮癥狀如焦慮疲乏及又用相同數(shù)量的運動來減輕或者避免斷癮癥狀?每日運動是否有刻板模式和固定時間表,運動時間和數(shù)量是否超過預(yù)計?是否想要減少運動量但卻不成功?是否在運動上花了很多時間而導(dǎo)致耽擱了一些必要的事?運動是否與其他的活動如社交、工作娛樂等有沖突?知道運動引起了生理或心理上的疾病后是否仍然堅持運動[10]?
對于運動依賴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案列分析,自測問卷,實驗小鼠對比分析,剝奪運動分析斷癮癥狀,基因定位方法,腦電測試法等,在研究的過程中,考慮的因素也越來越全面越來越細(xì)致,如上世紀(jì)九十年代開始運動依賴的研究就開始考慮行為因素如鍛煉頻率和持續(xù)時間,心理因素如強迫性行為等。
3.1 心理層面
引起運動依賴的原因有很多,健康焦慮則是其中一個,健康與極端的身體活動即運動依賴有潛在的聯(lián)系[11]。健康焦慮意為經(jīng)常擔(dān)心自己的身體有疾病或者處于有疾病的危險中[12]。健康焦慮有4個維度:疑病情緒、疑病認(rèn)知、疑病行為和疑病知覺[13],其中疑病知覺和運動欲望和運動依賴有關(guān)[11],研究發(fā)現(xiàn)低健康焦慮的個體運動欲望不強。
羅伯特·瓦勒朗2003年提出Dualistic Model of Passion(熱情二元模型):和諧式熱情和強迫式熱情。和諧式熱情有利于個體積極投入活動中,擁有和諧式熱情的個體能夠控制何時活動何時不活動,行為和毅力是可以調(diào)節(jié)的,活動就不會和他們生活中的其他方面發(fā)生沖突。但是擁有強迫式熱情的個體,雖然也認(rèn)為自己的工作代表著激情,并高度重視自己的工作,但個體內(nèi)心卻有無法控制的敦促感,即使活動對自己造成了傷害也仍然繼續(xù)工作,強迫式熱情的個體表示自己的工作活動熱情和生活中其他活動之間有較多沖突。非常多的研究都證明強迫式熱情將造成行為上癮,如病態(tài)賭博、上網(wǎng)成癮、網(wǎng)購成癮、運動依賴等等[14]。急性劇烈運動能夠降低焦慮,負(fù)面情緒減少,積極情緒增加,但是相反地,長期的熱情地跑步卻能導(dǎo)致一些負(fù)面效果,比如運動依賴。研究表明職業(yè)運動員中長跑運動員往往不知道什么時候該停下來,帶有強迫式熱情而造成跑步上癮。很多研究表明,馬拉松運動員和健美運動員更容易有運動依賴[15,16]。但是一些心理學(xué)家認(rèn)為跑步上癮是積極的上癮,并試圖用來代替消極的成癮行為,如病態(tài)賭博[17]。
1987年,Cloninger首次使用生物心理學(xué)模型來評估人的人格特質(zhì),他把人的人格分為氣質(zhì)和性格兩方面,氣質(zhì)包括4個維度:新穎尋求、避免傷害、獎勵依賴和毅力;性格包括3個維度:自我導(dǎo)向、協(xié)作、自我超越[18]。有研究表明相比較次級的運動依賴個體,初級的運動依賴個體更容易表現(xiàn)出人格特質(zhì)失調(diào),如性格更不成熟,毅力更強,飲食無度等。很多研究已證明運動依賴與強迫癥有正相關(guān)[19-23],并且也與特質(zhì)焦慮、完美主義[23,24],外向都相關(guān)。初級運動依賴個體更容易產(chǎn)生畸形恐怖、焦慮以及敵意。種種研究表明運動依賴個體與人格特征和心理不良刺激都有明顯相關(guān)。
Michel Lejoyeux等人對巴黎健身房的健身人群進行了調(diào)查研究,評估了他們的運動依賴行為,以及該個體的酒精和尼古丁無序使用狀況,還有另外2種行為上癮(強迫性購買和網(wǎng)絡(luò)成癮),另外兩種由于過度關(guān)注體型的焦慮造成的無序(易餓病和憂郁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運動依賴個體每天在健身中心所花的時間更多,但是吸煙更少,所有個體酗酒都差不多。運動依賴個體具有更高的強迫性購買欲望,并且在強迫性購買量表的得分也更高。所有成員的抑郁癥差不多,但是運動依賴成員中抑郁癥WI指數(shù)要明顯高于非運動依賴成員。運動依賴成員更經(jīng)常有易餓病,并且在電腦上花的時間更多,但是在網(wǎng)絡(luò)上花的時間和發(fā)送接收郵件的次數(shù),以及講手機的次數(shù)運動依賴者和非運動依賴者并無差別[25]。過度身體活動的消極結(jié)果就是運動成癮,并且運動依賴與強迫性購買、易餓病、抑郁癥有小范圍的聯(lián)系[26]。研究表明,禁止鍛煉后,女性要比男性有更多的情緒障礙、認(rèn)知問題、渴望鍛煉等一些癥狀發(fā)生,并且飲食無度的女生更容易陷入鍛煉依賴中。
Hart等人1986年提出社會性體格焦慮,意為當(dāng)個體面臨他人對自己體格進行觀察或評價情境時所體驗到的焦慮程度[27]。有研究表明,雖然競技性跑步運動員要比普通非競技跑步運動者要更容易有運動依賴,但是二者間沒有社會性體格焦慮水平的顯著差異。早期研究發(fā)現(xiàn),在健美運動員中,運動依賴和社會體格焦慮呈現(xiàn)負(fù)相關(guān),沒有運動依賴的健美運動員其社會體格焦慮水平則越高[28]。而在2004年的相同研究中,發(fā)現(xiàn)健美運動員要比普通的健美者要更加容易陷入運動依賴,并且性別上沒有差異[29]。可能由于跑步運動與健美運動不同的關(guān)系,所以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社會性體格焦慮差異和運動依賴差異。
研究表明身體意象、自我效能、自尊和自我差異等都與運動依賴有不可分的關(guān)系。身體意象(BodyImage)是指個人對自己身體特征的一種主觀性的、綜合性的、評價性的概念,它包括個人對自己身體各方面特征的了解,也包括他所感覺到的別人對他身體狀貌的看法。女大學(xué)生的身體意象并不直接決定鍛煉行為,而是要通過自我效能感對于體育鍛煉行為起作用。當(dāng)身體意象高時,低的自我效能感將導(dǎo)致低的鍛煉行為,高的自我效能感會帶來高的鍛煉行為;相反,當(dāng)身體意象低時,低的自我效能感會帶來高的鍛煉行為,高的自我效能感會帶來低的鍛煉行為。Higgins等人1987提出自我差異概念(self-discrepancy),他將自我分為現(xiàn)實自我、理想自我和應(yīng)該自我。有研究表明,當(dāng)理想自我或應(yīng)該自我高于現(xiàn)實自我時,活動的水平就會比較低,當(dāng)實際自我與自我感知的理想自我相似時,活動水平就會隨著實際和理想得分的提高而提高。
關(guān)于運動依賴的生物學(xué)機制,目前有幾個代表性理論:內(nèi)啡肽理論、兒茶酚胺理論、多巴胺理論等。
4.1 內(nèi)啡肽理論:
Wagemaker和Goldstein于1980年提出人們在相對激烈的運動中能體會到精神歡快,這種歡快經(jīng)歷是大腦生理改變結(jié)果造成的。1990年,Thoren提出激烈運動能夠激活大腦內(nèi)部內(nèi)源性啡肽系統(tǒng),如β-內(nèi)源性啡肽分泌物的增加。1984年,幾個研究者調(diào)查了人類鍛煉運動時荷爾蒙反應(yīng)中的內(nèi)源性啡肽的作用。比如,Grossman就檢測了極端運動中男性的生理和心理反應(yīng),在本次試驗中,被試參與了達(dá)到他們最大攝氧量的40%和80%的運動,并且都沒有被注射烯丙羥嗎啡酮。實驗結(jié)果顯示,極端運動會導(dǎo)致荷爾蒙的改變,包括乳酸循環(huán)水平的提高,生長激素、皮質(zhì)醇、催乳激素、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卵泡刺激激素、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醛固酮。同時,注射烯丙羥嗎啡酮的被試組中,被試表示注射了烯丙羥嗎啡酮后感覺到運動中會更加的努力,這表示有可能是內(nèi)啡肽會降低鍛煉中的疼痛感。盡管如此,注射烯丙羥嗎啡酮的被試和沒有注射烯丙羥嗎啡酮的被試間情緒上并沒有明顯不同?;谶@些發(fā)現(xiàn),Grossman和他的同伴認(rèn)為運動后荷爾蒙水平上烯丙羥嗎啡酮的特別效果暗示內(nèi)啡肽可維持運動過程中的荷爾蒙釋放平衡,并在運動依賴中對個體的情緒起著作用。但是部分學(xué)者對內(nèi)啡肽在運動依賴中是否起作用抱懷疑態(tài)度。如1993年,Pierce等人就檢測了8個志愿者,這些被試自愿提供有氧運動前和后的血液樣本,同時填寫了消極成癮量表(negative addition scale)。結(jié)果顯示,雖然β內(nèi)啡肽濃度在鍛煉后的血液中有明顯的升高,但是并沒有發(fā)現(xiàn)這與NAS得分升高之間有顯著的相關(guān)。1994年,Pierce檢測了10個男性舉重選手,10位女性籃球選手的β內(nèi)啡肽的分別在活動前后的水平。結(jié)果顯示β內(nèi)啡肽水平在鍛煉后有明顯的降低,這表示對運動的應(yīng)答,相比較生理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改變得更多。
過度運動會導(dǎo)致上癮行為。為了評估鍛煉的成癮性和斷癮癥狀,把小鼠分成活動組和不活動組,都注射1.0mg/kg烯丙羥嗎啡酮,活動組小鼠:部分每小時進食一次,部分24h進食一次。不活動組:部分每小時進食一次,部分24h喂一次食物。此外,部分不活動組小鼠第二天喂雙倍食物,而活動組小鼠食物受到限制。每小時喂一次的小鼠食物攝取量在減少并且體重也在下降,并且食物受到限制的活動小鼠跑步量也在不斷增加。活動組食物限制小鼠表現(xiàn)出最強的斷癮癥狀,其次是是24h給予食物的活動小鼠,不活動小鼠的斷癮癥狀最小。部分每小時進食一次,部分24h進食一次。支持了假說:運動導(dǎo)致的內(nèi)源性阿片肽的增加與長期服用鴉片毒品的表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相似[30]。
4.2 兒茶酚胺理論
1984年,Grossman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在面對生理壓力如大強度運動,或心理壓力如工作任務(wù)太困難時,內(nèi)源性啡肽能夠抑制兒茶酚胺的釋放。同時,1995年,Angleopoulos等人研究證明內(nèi)源性啡肽在運動過程中對兒茶酚胺起著重要的調(diào)節(jié)作用。1997年,Goldfarb和Jamurtas研究證明,運動過程中,內(nèi)啡肽水平有顯著提高,并且用納洛酮治療后可導(dǎo)致兒茶酚胺水平大大提高。
4.3 多巴胺理論
多巴胺的調(diào)節(jié)分泌失調(diào)跟藥物成癮和行為成癮都有關(guān)系。在經(jīng)常吸食可卡因和海洛因的個體中,中腦緣多巴胺系統(tǒng)中的多巴胺回饋途徑普遍地被目的性地加強[31-33]。多巴胺是由腦分泌的內(nèi)源性神經(jīng)遞質(zhì),通過與神經(jīng)遞質(zhì)受體相結(jié)合來傳導(dǎo)興奮。多巴胺濃度異常會引起個體情緒異常,如多巴胺濃度過高就會引起上癮。Koepp等人鑒定出多玩游戲的人,多巴胺表達(dá)水平會提高。多巴胺能回饋途徑會在過度活動中被增強,比如病態(tài)賭博[34]。小鼠研究證明大強度運動一段較長的時間后也可提高中腦緣環(huán)路中的可利用的多巴胺水平[32-35],但長期大強度鍛煉卻能降低小鼠其他物質(zhì)的減少如二亞甲基雙氧苯丙胺,該物質(zhì)可引導(dǎo)多巴胺能反應(yīng)[36]。這表明過度運動會導(dǎo)致活動中快樂感的減少而激活多巴胺補償環(huán)路從而大量分泌多巴胺導(dǎo)致多巴胺濃度過高引起上癮行為即運動依賴。盡管這些研究沒有在人身上試驗過,但是這也為運動依賴的進一步研究提供的方向。
4.4 其他理論
2007年,Hamer等研究人員認(rèn)為,急性或長期運動可以使生理物質(zhì)(兒茶酚胺、內(nèi)啡呔等)或心理狀態(tài)(自信心、自尊心、社會支持等)、運動環(huán)境等發(fā)生改變,這些改變使身體的一些負(fù)面不適感減少;但會引起白介素-6的過多表達(dá)及引起細(xì)胞因子介導(dǎo)的不適感增加。除此外,近年來,眾多研究都表明運動可以刺激大腦細(xì)胞(神經(jīng)元)的生成,并且這些新生成的神經(jīng)元與其他神經(jīng)元有著功能上的不同,新生成的神經(jīng)元不容易有基因表達(dá)。可推測,在壓力環(huán)境中,經(jīng)常運動的個體由于大腦生成了比較“遲鈍”的神經(jīng)元,那么則有可能這些新生成的神經(jīng)元阻止了過多的信號傳導(dǎo),使得個體在壓力環(huán)境中不至于過度反應(yīng),還能保持冷靜。如果運動依賴的個體,那么生成的這類神經(jīng)元則有可能阻止了太多的信號傳導(dǎo),使得個體表現(xiàn)出對外界環(huán)境的反應(yīng)較慢,比較能更長時地沉浸在活動中。
由于血液動力學(xué)和大腦成像研究技術(shù)很難運用于運動學(xué),所以采用腦電技術(shù)[37]。腦電圖EEG是指從人或動物頭皮記錄到的電信號。盡管神經(jīng)生理在運動鍛煉中變得日益重要,但是由于實驗設(shè)備的不足,要在實驗室外測量活動時的皮質(zhì)活動是不太可能的,并且實驗情景中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和實際情景是否相同也需要研究[38]。由于這些客觀的技術(shù)條件原因,與運動依賴相關(guān)的腦電研究也就比較少,不過可以從一般的鍛煉行為腦電研究中得到些許啟發(fā)。與運動有關(guān)的腦部區(qū)域有腦額葉、顳葉、頂葉和腦部枕葉皮質(zhì)區(qū)。有研究指出50%最大攝氧量的適中強度的活動會導(dǎo)致α波的增加,不管是在大腦體覺區(qū)域感受到熟悉的運動鍛煉,還是在情緒區(qū)域感受到不熟悉的運動。在大強度個體專長的運動項目運動后,α波和β波都有被檢測到有所改變。當(dāng)跑步運動員完成大強度跑步和車手完成大強度的曲臂運動后,檢測到額葉β波有所減弱,這表示大腦情緒區(qū)域失活。結(jié)果顯示大腦皮質(zhì)活動與運動項目和運動強度還有個體擅長的運動項目有關(guān)[39]。
國內(nèi)相關(guān)研究甚少,國外眾多有關(guān)運動依賴的研究中,大都集中在心理層面、生物層面這兩個層面上,隨著基因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運動依賴造成的腦部影響研究也將更將細(xì)微。即使在心理和生物兩個層面的研究眾多,但是也存在非常多空白的研究方向,筆者列舉出了一些,如下所示:
6.1 極少有研究涉及運動項目本身獨特特征對個體造成的運動依賴影響。
6.2 無研究針對個體的運動依賴行為,如探討運動依賴是否跟遺傳或者家族病史有關(guān)聯(lián)。
6.3 無研究涉及不同年齡段的人適合的運動量是多少才不至于產(chǎn)生運動依賴。
6.4 無研究指明該如何預(yù)防運動依賴,其自我診斷和治療的方案極度缺乏。
6.5 無研究指明音樂是否對運動依賴起了促進作用?運動依賴與個體的本身的行為習(xí)慣是否有很大關(guān)聯(lián)?
6.6 無研究者關(guān)注老年人是否有運動依賴行為,隨著老年人運動的增多,如果存在運動依賴,其表現(xiàn)的程度和癥狀是否跟年輕人一樣?
6.7 無研究關(guān)注運動依賴行為的產(chǎn)生是否有年齡范圍。
6.8 無研究關(guān)注運動依賴是否是運動員本身大腦受損后的并發(fā)癥?
6.9 對于運動依賴個體其腦電的特征也需要進一步發(fā)掘。
[1]Edginton C.R,De Graaf D.G,Dieser R.B,&EdgintonS.R.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Foundational perspectives(4th ed),New York:Mc Graw-Hill,2006.
[2]Hills.P,& Argyle.M.Positive moods derived from leisur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happiness and personality.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8(25):523-535.
[3]Frode Stenseng,Jostein Rise.The dark side of leisure:obsessive passion and its covariates and outcomes.Leisure Studies,2011,30(1):49-62.
[4]Duck worth A.L,Steen T.A,& Seligman M.E.Positive psychology in clinical practice.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ractice,2004(1):629-651.
[5]Vallerand R.J.On the psychology of passion:In search of what makes people’s lives most worth living.Canadian Psychology,2008(49):1-13.
[6]Willis J.D,Campbell L.F.Atlanta: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Exercise Psychology,1992.
[7]Dave Smith,Katie Kilty,Exercise Psychology:From theory to practice.Exercise Psychology,2010(8):07-09.
[8]Anthony J.Psychologic aspects of exercise.Clin.Sports Med,1991(10):171-180.
[9]Benjamin Allegre,Marc Souville.Pierre Therme,Definitions and measures of exercise dependence.Addic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6,14(6):631-646.
[10]Heather A,Hausenblas,Danielle Symons Downs.Exercise dependence:a systematic review.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2(3):89-123.
[11]Nicole E.Pugh,Heather D.Hadjistavropoulos,Is anxiety about health associated with desire to exercise,physical activity and exercise dependence?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1(51):1059-1062.
[12]AbramowitzJ.S,BraddockA.E.Psychological treatment of health anxiety and hypochondriasis:A biopsychosocial approach.Cambridge UK:Hogrefe and Huber,2008.
[13]Longley S.L,Watson D.Assessment of the hypochondriasis domain:The Multidimensional Inventory of Hypochondriacal Traits,Psychological Assessment,2005(17):3-14.
[14]Robert J.Vallerand.On passion for cife activities:The dualistic model of passion.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0(42):133-134.
[15]Hausenblas H.A,Downs D.S.Exercise dependence:a systematic review.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2b(3):89-123.
[16]Hausenblas H.A,Downs D.S.Relationship among sex,imagery and exercise dependence symptoms.Psychology of Addictive Behaviors,2002a(16):169-172.
[17]Hausenblas H.A,Symons Downs D.Exercise dependence:A systematic review.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2(3):89-123.
[18]Cloninger C.R.A systematic method for clinical descrip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personality variants.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987(44):573-588.
[19]Thome J.L,Espelage D.L.Obligatory exercise and eating pathology in college fe males:re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structured model.Eating Behaviors,2007(8):334-349.
[20]Davis C,Brewer H,Ratusny D.Behavioral frequencies and psychological commitment:necessary concepts in the study of excessive exercising.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993(16):611-628.
[21]Davis C,Kennedy S.H,Ralevsky E,Hastings P.Obsessive compulsiveness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anorexia nervosa and high level exercising.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995(39):967-976.
[22]Davis C,Katzman D.K,Kirsh C.Compulsive physical activity in adolescents with anorexia nervosa.A psychobehavioural spiral of pathology.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1999(187):336-342.
[23]Dimeo F,Bauer M,Varahram I,Proest G,Benefits from aerobic exercise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apilot study.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01(35):114-117.
[24]Rudy E.B,Estok P.J.Measurement and significance of negative addiction in runners.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1989(11):548-558.
[25]Michel Lejoyeux,Marine Avril.Prevalence of exercise dependence and other behavioral addictions among clients of a Parisian fitness room.Comprehensive Psychiatry,2008(49):353-358.
[26]Christine F.Zmijewski,Matthew O.Howard.Exercise dependence and attitudes toward eating among young adults.Eating Behaviors,2003(4):181-195.
[27]Dave Smith.Caroline wright and Dominic winrow,exercise dependence and social physique anxiety incompetitive and noncompetitive runn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10(8):61-69.
[28]Hurst R,Hale B,Smith D.Exercise dependence,social physique anxiety,and social support in experienced and inexperienced bodybuilders and weightlifters.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00(34):431-435.
[29]Smith D,Hale B.Validity and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Bodybuilding Dependence Scale.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04(38):177-181.
[30]Robin B.Kanarek,Kristen E.D’Anci,Nicole Jurdak,Running and Addiction:Precipitated Withdrawal in a Rat Model of Activity-Based Anorexia.Behavioral Neuroscience,2009,123(4):905-912.
[31]Balter,Michael.New clues to brain dopamine control,cocaine addiction.Science,Research News,1996,271(5251):909.
[32]ListeI,Guerra M.J,Caruncho H.J,Labandeira Garcia J.L.Treadmill running induces striatal Fosexpression via NMDA glutamate and dopamine receptors.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1997,115(3):458-468 .
[33]Carelli R.M.The nucleus accumbens and reward:Neuro-phys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 behaving animals.The Neuroscientist,2005,11(6):524-525.
[34]Da Silva Lobo D.S,Vallada H.P,Knight J,Martins S.S,Tavares H,Gentil V.Dopamine genes and pathological gambling in discordant sibpairs.Journal of Gambling Studies,2007,23(4):421-433.
[35]De Castro J.M,Duncan G.Operantly conditioned running:Effects on brain catecholamine concentrations and receptor densities in the rat.Pharmacology Biochemistry and Behavior,1985,23(4):495-500.
[36]Chen H.I,Kuo Y.M,Liao C H,Jen C.J,Huang A.M,Cherng C.G.Long-term compulsive exercise reduces the rewarding efficacy of 3,4-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2008,187(1):185-189.
[37]Stefan Schneider,Chr Istopher D Askew.Brain and Exercise:A First Approach Using Electrotomography.Medicine &Science in Sports &Exercise,2009:600-607.
[38]Kirsten Reinecke,Marjolijn Cordes,Christiane Lerch.From Lab to Field Conditions:A Pilot Study on EEG Methodology in Applied Sports Sciences.Appl Psychophysiol Biofeedback 2011(36):265-271.
[39]Vera Brummer,StefanSchn Eider,ThoMasAbel.Brain Cortical Activity Is Influenced by Exercise Mode and Intensity.Medicine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2011:1863-1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