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絢
1例重度苯中毒致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護理
王嘉絢
重度苯中毒;再生障礙性貧血;護理
再生障礙性貧血是由各種病因引起骨髓造血組織減少,以致使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而出現的一種貧血。臨床上課分為急性、慢性兩種。急性者發(fā)病急,有進行性貧血、出血,多有合并感染,對于大多數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來講,不是接受治療就可以康復的,還要對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護理有一定的了解。我科收治1例因化學物質苯引起骨髓造血抑制的患者,對該患者全身采取了有效的護理措施,達到了較多的治療及護理效果。
馬某,男,50歲,長春市軍隊干休所處工程技術人員,該患者工作中接觸苯類化學物質共計6年,體檢發(fā)現全血減少,確診為慢性重度苯中毒。多次住院治療,服用大量中、西藥物,血象仍不恢復,近幾年病情加重,靠輸新鮮血維持,近日頭暈、乏力、齒齦出血加重,轉入我科治療。該患者入院時一般狀況欠佳,體溫37℃,呼吸90/min,血壓13.3/8.0kPa,神志不清楚,表情淡漠,重度貧血貌,顏面輕度浮腫,齒齦可見少量陳舊性血痂,全身可見散在陳舊性血點及色素沉著,尤其雙下肢內側為重,血色素25g/L。
2.1 心理護理心理護理是指在臨床護理實踐中,護理人員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技術,針對患者存在和潛在的心理問題、心理需要及心理狀態(tài),給予關懷、支持和幫助,患者需要解決心理問題,提高患者的適應能力的過程。該患者因多年患病,經藥物治療均無明顯效果,患者情緒低落、悲觀、對治療失去信心、急躁和病苦的心理使其渾然寡言。了解了患者的這一心態(tài),主動和其接觸交談,耐心做好思想工作,及時滿足患者的各種生活需要,并對其提出的一些問題做必要而合理的解釋,使之增強了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并能積極配合治療。
2.2 預防和控制感染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因粒細胞減少,機體抵抗力減弱,極易被細菌侵襲,引起局部及全身感染,導致敗血癥而危及生命,為此預防感染是該患者在治療和護理過程中的主要內容。
2.2.1 病房要求為患者設置了陽光充足空氣清新、溫、濕度適宜的單人病房,并有專人負責管理病室衛(wèi)生,在室內安置一臺紫外線燈,每日早、晚紫外線照射消毒兩次,每次30分鐘。隔離病房每日用紫外線消毒15分鐘,物品每天用含氧消毒劑擦拭一遍,然后用清水再擦拭。每周對治療物品總消毒一次,每日空氣培養(yǎng)一次,并做好記錄,不許其它病室的患者到該患者病室。
2.2.2 患者抵抗力低下,應注意防止感染及呼吸道感染保持皮膚清潔,經常翻身,按摩受壓部位,長期臥床而使皮脂腺豐富處發(fā)生癤腫,應保持皮膚清潔,囑咐患者勤換內衣,每日為患者掃床三次,同時鋪平床單、被套,床單每周更換一次,定期為患者剪指甲,預防劃傷皮膚。
2.2.3 注意口腔衛(wèi)生,重癥患者每日三次口腔護理,防止口腔炎、潰瘍、出血等。因該患者齒齦經常出血,不能刷牙,故囑咐患者飯前、飯后使用涼開水漱口,減少口腔內細菌積存和感染的機會。
2.2.4 嚴格掌握無菌操作保持環(huán)境清潔,進行無菌操作前半小時,須停止清掃地面等工作。執(zhí)行無菌操作前,先戴帽子、口罩、洗手,將手擦干,并注意空氣和環(huán)境清潔。醫(yī)務人員接觸患者前,要嚴格執(zhí)行特殊的規(guī)章制度,更換無菌衣、拖鞋、口罩、帽子,感冒者禁入隔離病房,避免傳染給患者。
2.2.5 飲食護理免疫抑制階段的患者飲食食物及水果硬滅菌處理,飲用水高溫煮沸,進隔離病房要洗澡、理發(fā)、剪指甲,必須重視患者的自身清潔滅菌工作。囑咐患者多食含營養(yǎng)豐富的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品,如牛奶、瘦肉、魚、肝、豆類、新鮮蔬菜、水果等,并經常改變飲食品種,因為該患者頭暈、乏力固讓其臥床休息,以免使體力下降,而使病情加重。
2.2.6 并發(fā)癥護理
2.2.6.1 發(fā)熱由于粒細胞減少,常使機體感染而發(fā)熱,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口腔感染等。該患者在入院第30天時,體溫38.3℃,對此護理人員采取物理降溫,高燒患者除藥物治療外,最簡易、有效、安全的降溫方法是用25%~50%酒精擦浴的物理降溫方法。頭部放置涼水袋,同時口服安腦牛黃丸,并鼓勵該患者多飲水以促進體內毒素的排出。因患者有出血傾向,故使用酒精擦浴時不易過重,以免引起皮下出血。如果感染未控制,可靜脈輸液給藥,再給患者進行物理降溫時由于刺激高燒患者的皮膚血管擴張,會增加皮膚的散熱,散熱可吸收并帶走大量的熱量,促使體溫下降、癥狀等到緩解。比如將紗布或柔軟的小毛巾用酒精蘸濕,擰至半干輕輕擦拭患者的頸部、胸部、腋下、四肢和手腳心。擦浴用酒精濃度不可過高,否則大面積使用高濃度的酒精可刺激皮膚,吸收表皮大量的水分。輸液后的觀察非常重要,由于大量聯合用藥,粒細胞大量殺傷,全身抵抗力減弱,極易發(fā)生口腔感染,此外,大量應用抗生素,體內菌群失調,口腔內一些正常細菌被抑制,霉菌和其它致病菌會異常繁殖,形成口腔潰瘍,會加重感染。
2.2.6.2 出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由于血小板減少,血管脆性增強及凝血機制等異常因素,常發(fā)生皮下、黏膜及各臟器出血,因此,在護理過程中,注意觀察該患者皮膚有無淤斑及新的出血點,有無血尿、便血、視力模糊、意識障礙等癥狀出現。輸血時,給予新鮮血液為宜。輸血前必須仔細核對患者和供血者姓名、血型和交叉配合血單,并檢查血袋是否滲漏,血液顏色有無異常。除了生理鹽水外,不可向全血或濃縮紅細胞內加入任何藥物,以免產生藥物配伍禁忌或溶血。例如加入葡萄糖液,會使輸血器內剩余的紅細胞發(fā)生凝集,隨之發(fā)生溶血。輸血過程中要嚴密觀察患者有無不良反應,檢查體溫、脈搏、血壓及尿的顏色等。輸血完畢后,血袋應保留2小時,以便必要時進行化驗復查。輸血速度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決定,成人一般調節(jié)在每分鐘4~6ml,速度不宜太快,一般每分鐘20滴左右,注意輸血反應,必要時在輸血前,可酌情給予非那根25mg肌肉注射。
3.1 注意皮膚、黏膜有無出血點及瘀斑以及齒齦出現、鼻衄、便血、尿血、顱內出血(如意識狀態(tài)的觀察、瞳孔大?。┑缺憩F。如有出血、肺水腫、心力衰竭及肺炎等癥狀出現,應及時通知醫(yī)生。
綜合上述,作為大多數患者來講接受治療之后做好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護理就會有更明顯的效果,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將重點放在控制感染的護理上,使該患者從入院至今未發(fā)生高熱及其它感染,體溫一直在正常范圍內,偶有發(fā)熱經過相應護理后,很快也轉為正常體溫。該患者反復多次輸血也從未出現過輸血反應,血象由住院時血色素25g/L到現在維持在30~35g/L。齒齦出血傾向明顯減少,并能下床活動,精神狀態(tài)良好。
R248.1
A
1673-5846(2013)08-0431-02
長春市第二醫(yī)院,吉林長春 1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