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9日《新京報》社論指出,簡政放權是一場意義重大的改革,行政審批權暗含著太多的部門利益和掌權者私利,放權不僅需要勇氣,更是自我革命之舉。放權是一項自上而下的改革,從“上”來說,不能光講放權的好處、只提原則要求,也不能“下指標任務”,而應有具體實施細則。否則,上有放權的政策,地方就會有假放、空放的對策,出現“數字出政績”的放權“政績工程”。按簡政放權的要求,有些權不是放的問題,而是要予以取消。但哪些審批權應予取消,哪些審批權應保留或重新配置,要有全面檢討,然后拿出可操作的方案。有了實施細則,各層次在放權時再“按需供應”。放權者少了自由裁量權,地方授權的尷尬將會少很多?,F在各省市放權的數字很亮麗,但實效如何,要有績效評估。績效評估在發(fā)達國家的公共管理中很常見,但我國績效評估一向重決策、輕政策執(zhí)行。放權的數量是一回事,是否解決了實際問題,各方面反應如何,需要認真研究,在決策與效果之間建立“反饋”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