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看過很多影片,有《海底總動員》《后天》和《天堂電影院》等。似乎每部電影都有一種意境,值得回味。人生如電影,但電影卻并非人生。這便是我在看過《天堂電影院》后最想說的。
青年時期的多多,癡迷于電影,認為電影便是一生,認為人生如電影。何嘗不是呢?電影是美好的,它毫不避諱地把人們的心靈投影到每個角落。我想,或許那些被剪接得殘缺不全的電影膠卷已失去了它們的魅力,不過在某種程度上電影的確承載了人們心靈的希望,電影院則是這種寄托希望的場所。多多享受著這種寄托,在小鎮(zhèn),他和艾費多一起將這種情感通過放映機延續(xù)下來。多多也把電影中那種對美好的追求融入生活中。他為了電影,為了愛情,忘我地追逐。然而,經歷人生風霜雨雪的艾費多知道人生如電影,但人生并不是電影,縱使每個人都應該有追求,但是人生要比電影情節(jié)艱難得多。于是,他將多多對艾蓮娜的戀情斬斷,并鼓勵他離開家鄉(xiāng)去開創(chuàng)自己的事業(yè)。盡管最后多多還是無法忘記那段曾經的戀情,無法忘記那座天堂電影院,但我相信艾費多的做法是對的,因為他真正詮釋了人生與電影的關系。
是的,人生確實像一部電影,總是充滿夢幻。我們應該有的是電影中的那一份對自由、對回歸本性的憧憬。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生命會像電影中的一段段情節(jié)那樣精彩。我們應該追逐電影中自由、純正的本質,把心靈的最深處打開,讓陽光穿透心房。
但是,人生又和電影截然不同。電影僅僅是一個劇本,它跟著導演的思路走,是在一個背景下,暢想夢幻的舞曲。所以,即使最經典的電影,也只有區(qū)區(qū)幾個小時。而人生卻是跨越數十萬個小時的協(xié)奏曲,沒有固定的劇本,沒有規(guī)定的伴奏,命運永遠無法阻礙人生奇跡的發(fā)生。正與《阿甘正傳》所表達的一樣,命運這東西注定和偶然性并存,這是人生的艱難之處。一個人不可能一直待在自己的夢里,不可能一直留在同一個環(huán)境下從事同一種職業(yè)。就像多多人到中年,為艾費多的葬禮回到家鄉(xiāng),舊時的電影早已為電視取代,天堂電影院成了一座荒蕪的空樓,并即將被夷為平地作為停車場。當影院轟然倒塌,當一代人哭泣而另一代人歡唱時,時代的背景又一次更替了。
人生就是在一次次的改變和更替中,找到自我,書寫屬于自己的劇本。我想,這應該就是艾費多截斷多多的那段戀情的用心良苦之處。
教師點評
這篇影評是他在校文學社的電影觀摩課上看完電影后寫的,真實感人。他在開頭就提出觀點:“人生如電影,但電影卻并非人生。”接著,小作者從兩個方面談自己對這部電影的見解,巧妙地把觀點支撐起來。其中,有對電影情節(jié)的深層次解讀,也有對電影和人生關系的獨特闡釋。毋庸置疑,劉韌的影評既有情感深度,又有思想深度。
(周仁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