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紅芹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100029)
平民作家的獨特發(fā)現
——讀《東西方文化影響與老舍文學世界的建構及其研究》
軒紅芹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100029)
平民作家是作者對老舍的閱讀定格。對此種方式作者也承認是十分困難且冒險的事,而今讀來或許只因如此才能抵達老舍靈魂中最為生動的景象。
本書將老舍置于20世紀東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國文化和文學現代轉型的背景下進行多側面觀照,文化、文學和研究三位一體,在分析過程中又進行縱向梳理和橫向對比考察,可謂立意宏觀。真是這樣大而化之的研究我不知還有多少耐心細讀下去,可貴的是作者選擇了做微觀文章,大處著眼而小處落筆。作者將此題還原到“重實際而不善幻想”的老舍的生活現場中,緊貼著作為平民作家的老舍的自主選擇和主動追求,借此找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徑得以進入老舍更豐富更準確的世界。諸如“老舍與中國現代文學視野中的基督教文化”一節(jié)論述中,指出老舍入教“不是因為宗教信仰而虔誠皈依,而是充實空虛的心靈、尋求精神寄托、摒棄惡的生活習慣,使自己在充實和約束中健康的發(fā)展”,故“只取基督教精神”;而后只因為“愿意做合乎時代需要的作家”,他走進左翼,頌揚《講話》,且“請不要為老舍感到委屈、難堪!恰恰相反,老舍曾經為自己的進步感到欣慰,為自己文學世界的創(chuàng)新感到充實。”老舍的轉變和建構不是消極被動的,他愿意為中華民族的健康發(fā)展搖旗吶喊并辛苦努力著?!捌矫褚庾R使老舍走出一條循規(guī)務實的生活道路”。他深刻的批判傳統文化又不肯輕易追逐時髦丟棄傳統;他對西方文學藝術養(yǎng)分的大量吸收,又對西方觀念半信而半疑?;蛘哒f這些只是他“為我所用”進行自我建構和文學建構的因子。這條路他走得很艱辛,但不隨波逐流,而是選擇通過不停的探索和調整讓自己越來越強大,進行實實在在地創(chuàng)作。他的希望、他的熱情甚至他的急切都是那么的樸實、真誠、可貴,乃至他主動選擇死。這就是老舍的精神品味,也是老舍高尚的人生追求。雖然“他缺少現代知識分子所應有的或曰必備的那種張揚的個性,那種獨立、豪放、狂狷、傲視群氓的個性,”那種大道正寬、放膽獨行的精神和追求真理、實現自我的勇氣,缺少在文化和覺悟層面上“曾經滄?!钡膬?yōu)越感和精神高度,缺少居高臨下,“一覽眾山小”的氣概和氣質。但難道不正是因為他的進取、對生活的熱情及創(chuàng)作中那種干預現實的勇氣、激昂慷慨的情調成就了獨特的老舍嗎。這是作者從平民作家的切入視角給予我們最切合實際的發(fā)現,而且從老舍的生活現場出發(fā),作者還發(fā)現了許多被忽視的觀測點,如齊魯大學在老舍生活和創(chuàng)作道路上的拐點,《大地龍蛇》已體現出老舍文化思想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變化,“新生命”與“舊意識”的矛盾等,都擴展了研究的寬度和深度,給人以新奇獨特的閱讀沖擊。
而在還原老舍的生活現場時,我們能看出作者對他的個體成長有一種理性的、充滿人情味的體察,這是最動人的部分?!拔宜坪跄軌蚋杏X到老舍寫作的艱辛,有時為一句話、一個細節(jié),為表達某個意思,周全某方面的內容,他字斟句酌,反復推敲,煞費苦心。當他刻意表現某種理念、寫作內容不是源于內心感受和深切記憶,而是按照宣傳材料的要求或者為外在輿論所左右寫他不熟悉的人物或場景的時候,其寫作是艱難的?!薄拔覍?0世紀五六十年代語境下老舍文學觀念的嬗變和文學世界的建構的考察也在無盡的遺憾和惆悵中結束”,“他反復權衡,終究無法作出選擇,只好擱筆,并將寫好的文字悄悄地放在一邊,等待,無奈地等待?!弊x來著實讓人心痛。
如果說人生是靈魂的歷險,作品則是這一靈魂的敘事。在老舍的生命中有皈依有自守,有屈從有自持,有懷疑有拒絕,有“新生命”與“舊意識”的矛盾,有歷史記憶與現實經驗的矛盾中的遠航和擱淺,更有不斷的反思和調整,留給我們他個人內心印痕和時代經驗相交織的奇異景象。當作者同樣以“日常生活視閾”的角度來敞開這靈魂敘事的糾葛和沖突時,他就發(fā)現了打開老舍在文學史中獨特存在的秘密之門。他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到老舍的創(chuàng)作善于從生活經驗和生命體驗出發(fā),抓住常態(tài)化的生活來展現底層人物每天發(fā)生的悲喜劇。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老舍通過日常生活視閾打開了一扇城市底層窮人靈魂世界的審美大門,在關于窮人的日常生活本真性描繪中,創(chuàng)造了飽含豐富人性和深廣歷史內容的不朽典型形象,也形成了一種以城市底層人的日常生活事件為主要敘述對象的獨特敘述方式。所以作者“在《駱駝祥子》與老舍城市平民文學創(chuàng)作”一章中,分析祥子和虎妞的矛盾其實是代表農民文化的生活方式與代表市民文化的生活方式的對立和沖突,可謂精彩絕倫,令人信服;“父女反目:北京市民生活的精彩樂章”更讓人會心一笑,笑中含淚。
透過作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能感受到生命的真正寓意,同樣也能從創(chuàng)作的突圍中去看待老舍的每一次調整和探索,尋找和嘗試。本書挖掘了在老舍生命中具有轉折意義的考察點,如齊魯大學四年、《大地龍蛇》《西望長安》及《正紅旗下》下的無奈終止等都給人耳目一新的見解,從中體味到老舍不懈的堅持和不變的追求;同時在縱向上也展現了老舍努力深入地從“歷史-文化”層面對中國民族精神走勢的持續(xù)跟蹤:從《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到《駱駝祥子》《大地龍蛇》《四世同堂》等以國民靈魂演進的時代畫卷,給中國人“懸起一面鏡子”,提供了構建現代民族精神的啟示錄,這些是老舍對文壇的獨特貢獻。
把作家的人生和作品當做一個整體來省察和關照,以深入地認識作家及其寫作的全貌,達到對作家的人生經歷、行為方式、精神品格和藝術境界的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這是本書前面兩個部分主要談論的要點,而且這兩部分前后呼應,可以說互為文本。第三部分老舍研究的研究,在第三者的視角關照下,老舍成為一個更為豐富的存在,無疑深化了讀者對老舍整體的、宏觀的、深層次的把握和理解,也是與前面兩部分的呼應和對話。我則將此看作是作者對老舍的鍥而不舍,因為能將第三者的眼光盡收眼底,史今中外條分縷析,作者對老舍的用情之深著實讓我震撼。
福柯在《權力的眼睛》一書中說:“為了弄清楚什么是文學,我不會去研究它的內在結構。我更愿意去了解某種被遺忘、被忽視的非文學的話語是怎樣通過一系列的運動和過程進入到文學領域中去的。這里面發(fā)生了些什么呢?什么東西被消除了?一種話語被認作是文學的時候,它受到了怎樣的修改?”當作者以文化、人生、文學和研究的互相塑造、彼此影響來架構本書,就是在關注這里的“運動和過程”。從另一個意義上說,或者作者給出怎樣的評價并不重要,重要的反倒是這種理解方式、觀察角度,使我們看到了新的文學景象。
[1]石興澤,石小寒.東西方文化影響與老舍文學世界的建構及其研究[M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2013-01-11
軒紅芹(1975-),女,文學博士,現就職于高等教育出版社。
張伯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