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迪
音樂是一種信仰
吳 迪
桑德勒·德·帕拉瑪(Sandro De Palma)以其對聲音的獨特處理和個人鋼琴演繹的深度和視角,被《意大利鋼琴時報》評為“意大利鋼琴界最重要和最能體現意大利風格的演奏者之一”。出生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港的他,10歲便在家鄉(xiāng)完成了人生首演,精彩演奏了巴赫與舒伯特的經典曲目,轟動一時。19歲應妮基塔·馬伽洛夫(NikitaMagaloff)之邀考入了業(yè)界聲望頗高的日內瓦公立音樂學院。在日積月累的沉淀與打磨中,他獨特的演奏風格被意大利乃至世界認可,除了精湛的技巧和充沛的情感外,他的演奏盡顯莊重,典雅又深藏內涵,嚴謹卻不失驚喜。在中國的中山公園音樂堂為李斯特誕辰200周年“獻禮”的獨奏音樂會上,他的演奏更是為中國聽眾帶來一場聽覺盛宴,在中國的古典音樂舞臺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由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附中鋼琴學科與中山音樂堂共同舉辦的“李斯特鋼琴馬拉松”共有十場音樂會,作為馬拉松的“第八站”,德帕拉瑪并沒有完全采用李斯特的曲目,而是從各個時期選取不同風格的作品,帶聽眾又一次瀏覽了歐洲不同時期鋼琴音樂的繼承與發(fā)展,給聽眾帶來別開生面的音樂體驗,這樣的選曲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給鋼琴家?guī)砜简灪吞魬?zhàn),需要在短時間內用不同的演奏方式精準的把握和詮釋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所以這更讓人好奇和期待這位深受意大利社會文化影響的鋼琴家對這些膾炙人口的樂曲有什么獨到的見解。
音樂會開始,聚光燈下,他身著深藍色西裝,身材瘦小卻精神抖擻,鞠躬示意之際都散發(fā)著自信與沉穩(wěn),大師氣質傲然于胸。前五首演奏的是多米尼科·奇馬羅薩(1749-1801)的鋼琴奏鳴曲。作曲家奇馬羅薩是18世紀最重要的喜歌劇作曲家之一,其歌劇創(chuàng)作對羅西尼和多尼采蒂等人都有較大影響,在創(chuàng)作喜歌劇的同時他也創(chuàng)作了32首羽管鍵琴奏鳴曲,這32首鋼琴奏鳴曲的創(chuàng)作表現出18世紀鋼琴奏鳴曲的特點。德帕拉瑪選取的這五首二部曲式單樂章的奏鳴曲與現代真正意義上的鋼琴奏鳴曲不同,顯示著奏鳴曲創(chuàng)作的雛形。五首奏鳴曲快慢交錯,層次清晰,旋律優(yōu)美豐富而幽默機智。第一首是《C大調奏鳴曲》,鋼琴家展示了快速靈巧的手指同音轉換技巧,相同的音符和樂句也采用不同的音色和層次及力度來變換和對比,使得音樂更豐滿,更精彩;第二首是《a小調奏鳴曲》,鋼琴家在6/8拍的節(jié)奏韻律中更加游刃有余,裝飾音的演奏堪稱精妙,清晰精致而不矯揉造作;第三首是《c小調奏鳴曲》,這首樂曲以和弦貫穿始終,鋼琴家扎實的和弦演奏技巧為他的音樂增光添彩,和弦音色的飽滿深沉使整首快板音樂的畫面感更加強烈,色彩更加鮮明;第四首是《d小調奏鳴曲》,行板有些流行音樂的味道,以半音進行為主的旋律織體簡潔明了,線條優(yōu)美動聽,極具特色;第五首是《降B大調奏鳴曲》,鋼琴家的演奏像是把我們帶到了一場歡樂明快的舞會中,旋律精致絢爛,場面熱鬧非凡。
接下來演奏的是奧托里諾·雷斯庇基(1879-1936)的古代小調與舞曲,雷斯庇基是意大利音樂史上杰出的作曲家之一,早期創(chuàng)作以室內樂和歌曲為主,被稱為配器大師,他善于把傳統(tǒng)音樂和現代技巧巧妙結合于一體,因此被認為是新古典主義作曲家。這一套作品是20世紀意大利作曲家雷斯皮基根據15、16世紀琉特琴作品改編而來的鋼琴組曲,共有八首,鋼琴家演奏了其中的第三首《蓋拉德舞曲》和第五首《西西里舞曲》。蓋拉德是起源于法國和意大利的舞曲,于16世紀在歐洲廣泛流傳,用三拍子快速演奏。《西西里舞曲》在性格上與第一首舞曲形成鮮明的對比,在祥和悠然的小行板中開始,在以三連音為主的音樂織體中達到高潮,而后回到主題以回憶的意味結束全曲。在這兩首作品中,鋼琴家的弱奏技巧非常突出,隱隱約約、弱而不虛,旋律隱匿其中,忽隱忽現,如果他演奏的音樂能變成彩色顏料,那他的演奏會在舞臺上灑出一道彩虹。
第三首演奏的是貝多芬的《月光》,這是貝多芬作品中最為廣泛流傳的一首曲目,正是因為他的熟知度,我相信每個人心中應該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月光奏鳴曲》,所以再想用自己的方式去感染和打動聽眾是非常困難的?!对鹿庾帏Q曲》寫于1801年,當時的貝多芬已經在信中承認了他對于耳疾的恐懼和揮之不去的憂慮,這首樂曲在音樂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正是這部作品,預示了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的轉變。第一樂章鋼琴家的處理較慢,寂靜沉思般,訴說著月光朦朦朧朧灑向海面的縹緲與詩意,穿梭于兩手間的旋律,給織體、和聲都帶來不一樣的新鮮動人感覺。第二樂章曾被李斯特形容成“兩個深淵之間的一朵小花”,貝多芬運用以小見大,語短情濃的方式呈現第二樂章,鋼琴家的演奏也如精靈跳躍般動人,跳音跳中帶連,第三拍突強的節(jié)奏,帶給聽眾的是諧謔調皮的德國小步舞曲的別樣感受。第三樂章快板進行很激烈,很形象的表達出作曲家激動難安、徘徊掙扎的心境。對于這首樂曲,有很多種說法:比如貝多芬是古典主義的集大成者,應該把他固定在古典主義的大框架中去理解把握, 這首《月光》第一樂章就應該處理的更具有古典主義的特色,左手不絕如縷的三連音進行應該深厚有力,旋律突出,不能著重追求曲線的優(yōu)美,使之“肖邦化”;也有人認為,這首著名的《月光奏鳴曲》是貝多芬三十一歲時的作品,這段時期的貝多芬已漸漸脫離了海頓與莫扎特風格的古典樂派的影響 ,而這首《月光》的第一樂章就應該如夜曲般夢幻,優(yōu)美感人。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找到一個可以說服自己的方法,挖掘這首樂曲的真正內涵,才是我們需要研究的。
中場休息后,鋼琴家演奏的是李斯特的《葬禮》,這是整場音樂會中最讓人震撼的一首樂曲?!对岫Y》是李斯特聽到肖邦逝世的消息后寫的,此曲所表達的悲痛與1848—1849年間匈牙利革命中的犧牲者有關,是一首另人心碎的葬禮進行曲。德帕拉瑪的演奏莊嚴肅穆,更多的表達了對犧牲者的崇敬與緬懷,樂曲的開始左手的低音就預示了一支送葬隊伍的步伐聲音,仿佛聽見了革命者隊伍的馬蹄聲從遠到近,由近及遠。
接下來的《愛之夢》第3首將聽眾從悲壯的生與死的邊緣解救。1805年,李斯特(1811-1886)把自己的三首歌曲,改編為三首夜曲,題作《愛之夢》。第三首是由李斯特同時代人弗萊格拉特(1810-1876)作詞的《愛吧》,這首由同名歌曲改編成的鋼琴曲,在鋼琴家的手下被處理的獨具一格。音樂從雙手穿插、大指演奏主題旋律開始,柔美恬靜娓娓道來,隨著音樂的發(fā)展,織體加厚,音區(qū)中變化和聲的躁動不安讓音樂更富張力,為推進高潮做準備。主題再現的時候,仿佛是充滿淡淡憂傷的回憶。演奏中最具特色的是兩個華彩小段落:第一個華彩他處理成兩個短小的樂句,樂句間的氣口非常淺,速度較穩(wěn),與前面的抒情段落過渡的非常自然,有融為一體的和諧感;第二個華彩運用了他極擅長的弱奏,自然樸素,讓聽眾在愛的感召下更加激動,帶給大家不一樣的音樂旅程。
最后演奏的返場曲目是肖邦《降D大調夜曲》和《降A大調練習曲》,詩意美妙。早在1983年,他演奏的肖邦24首練習曲就震驚第二十屆布雷西亞和貝加莫國際鋼琴節(jié),被意大利音樂雜志評論:“所有詮釋《肖邦練習曲》全曲的演奏者中,可與他匹敵的寥寥無幾”,百聞不如一聽,果然名不虛傳。抒情柔和的主題,不斷變化的和聲色彩與調性色彩充分體現著音樂情緒的波動,獨特悅耳的音色猶如豎琴的撥弦,連貫流暢猶如泉水叮咚,給聽眾留下無限的遐想。
這種典雅,清新又精致的演奏風格在女性鋼琴家的演奏中體現的更加別具一格。美輪美奐的加拿大鋼琴家安杰拉·休伊特便是其中一位,與德帕拉瑪的風格略有不同,她的演奏散發(fā)著獨特的女性魅力,理性做鋪墊,感性做主導,“由思想到情感再到指尖,一氣呵成”。
安杰拉·休伊特是在一九八五年多倫多國際巴赫鋼琴大賽中脫穎而出,這份殊榮讓她灌錄了一張巴赫鋼琴作品錄音,成為該年度最暢銷的巴赫專輯。她的鋼琴技藝因此讓人們在古爾德之后,再度相信加拿大是現代巴赫鋼琴家們的產地。她在短短幾年中便躋身于世界頂級鋼琴家行列,為Hyperion唱片公司錄制的一系列唱片好評如潮,完成了耗時11年錄制的被稱為“當代光輝唱片范例”(《星期日泰晤士報》)的巴赫主要鋼琴作品全集,她被譽為“當代卓越的巴赫作品鋼琴家”(《衛(wèi)報》),及“能決定巴赫鋼琴演奏未來風格的鋼琴家”(《立體聲愛好者》)。她演奏的曲目范圍廣泛,與澳大利亞室內樂團合作錄制的J.S.巴赫鍵盤樂協(xié)奏曲在發(fā)行幾周后便登上美國公告牌排行榜,并被《留聲機》雜志封為月度最佳唱片。
為什么用美輪美奐來形容休伊特?這是因為休伊特指尖的音樂美輪美奐,舞臺上所散發(fā)的獨特氣質美輪美奐,聽她的演奏,不用眼睛,只要輕輕閉上眼就可以完全確定這是位女性鋼琴家。她的現場音樂會更像是鋼琴家與聽眾之間的交流和對話,從第一個音開始就直接把你從座位上帶入了她的世界,像一個巨大的漩渦,飛速盤旋而進,越陷越深,卻樂在其中。休伊特在中國國家大劇院演奏了巴赫《法國組曲》第4、5、6號。在演奏法國組曲時,她清晰的線條,仿佛音樂能自動生成樂譜,清楚的記載每一個音符,每一層線條的位置;動感的節(jié)奏讓人情不自禁的想站起來跟著音樂一起旋轉;她的手指靈巧有力,帶著我們領悟巴赫,好像上帝又離我們近了一點。這一多情感性的風格在印象派作品(返場曲目:德彪西《月光》)的表達上更加熠熠生輝,她的精致細膩,她的生動新意,她的全情投入讓我們如癡如醉。
優(yōu)秀的音樂家能帶給聽眾信仰般的音樂,洗禮靈魂,重塑精神。“有時候我們?yōu)橐魳仿錅I,不僅僅只是感動,那是一種企盼被救贖的愿望在一刻間被聽到,于是,服從,跟隨,繼續(xù)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