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山
唐山市豐潤區(qū)七樹莊鎮(zhèn)大令公小學 河北唐山 064006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目標的基礎課程。由于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不是立竿見影的事情,而是需要教師長期耐心的指導、訓練、實踐進行培養(yǎng)。因此,在最初接觸科學的小學階段,開展高效的、有趣的、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顯得尤其重要。這樣學生在課堂中不僅可以學到系統(tǒng)的科學知識,還可感受科學課獨有的魅力。筆者在教學中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多媒體,不但讓學生體驗到了科學探索的神秘與刺激,而且讓學生受益終身,為以后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科學課程改革要求下,課堂結構早已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學生的需求已變成教師備課、教師上課的主要任務。教師必須盡快適應課改要求,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符合新課改的要求。
科學內容涉及廣泛,不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學習是很難理解掌握的。課本上介紹的知識比較概括,只看課本,教師沒有太多東西可講,必須讓知識簡單易理解。這就需要教師肚子里的墨水要有足夠的儲備,要備課本、備學生、備相關知識,而教科書、參考書提供的內容有限,這就需要教師利用網(wǎng)絡來進行知識的加油補充,在課上利用多媒體的各項功能為學生展現(xiàn)動態(tài)的、奇妙的世界。
新課改要求下的科學課堂不再是教師一人表演的舞臺,而是學生自由發(fā)言、自由思維的天地。它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實踐的機會,使他們在具體的討論、實驗中體會科學的力量和魅力,體驗科學實驗帶來的樂趣和成就感,不但得出正確答案,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善于提問的學習習慣。但需要強調的是,有些科學實驗是一個復雜、繁瑣的過程,由于小學生年齡小、器具的限制、知識有限,有些實驗根本做不了,所以實驗不是學習科學的唯一手段,在具體的科學學習中,要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
如在講“植物”時,一個多月前布置學生種一棵鳳仙花,這一段時間(由于植物生長需要時間),筆者一直讓學生進行課外觀察。他們也每隔一段時間向筆者匯報一下,分享他們的喜悅。種植、觀察的過程就是一種實踐的過程、一種體驗的過程,也是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學生種鳳仙花的過程就是在體驗在經(jīng)歷這一探究過程,這期間蘊含的不僅僅是科學知識,更是一種對生命的熱愛的積極情感。而筆者也正是想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是一個過程,不僅僅是一個最終的結論。在講植物的生長過程時,把學生報告的生長記錄利用大屏幕顯示出來,配以相應的圖片,并標上是哪一個學生的觀察結果。這樣不僅學到了知識,還極大地激發(fā)學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不知不覺愛上科學課。
在學習過程中,讓所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甚至可以近距離接觸,學生就會有學習的欲望。如果在課堂上教師一味地講述科學道理、原理,對于小學生來說難于理解、難于長時間集中一件事情,他們不知道怎么回事,慢慢地就會失去學習的積極性,自然也就沒有學習的動力了。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在回答問題時既能暢所欲言,又能動手進行親身驗證,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可以共同完成實驗,一起研究、思考、探討得出結論。但如果學生所說所做和教學目標相差很多的話,教師也不能直接給出答案、結論、評價結果,而是先表揚他們的勇氣和勇敢,而后再給予一定的提示,讓他們能靠自己的思考完成任務。其次,教師要多問為什么,讓學生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就是一個鍛煉思維能力的重要過程,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教師可以通過播放一些科學家的小故事,使學生進一步明白提問就是學習、思考、不斷提高、獲得知識的過程。同時讓每一個學生明白提問不是優(yōu)等生的特權,提出問題的好與壞、多與少都與學習成績是不成正比的,它是每一個學生的權利,而且教師會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的提問,只有大家互相提問、互相解決問題,教學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素質教育。
發(fā)揮科學這門學科的魅力,關鍵要將教學理論聯(lián)系生活實際。僅僅憑借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如講解、掛圖、總結知識點是遠遠不能符合新課改的要求的。小學生生活經(jīng)驗少,理解科學原理和科學知識就不那么容易了。唯一有效的途徑就是讓學生充分接觸大自然、接觸生活、接觸具體事物的本身。因此,要讓學生突破課堂的束縛,拓寬思維,同時教師還必須給予一定的學習目標、提示和指導。
如在學習“蠶的生命周期”時,筆者提前布置任務,讓每個學生都領養(yǎng)一只蠶,并利用錄像機、手機等把蠶的一些特點錄下來,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播放給大家看。這樣學生對蠶的特點、生命周期就有了一個完整的認識。事實勝于雄辯,教學效果非常好。學生在養(yǎng)蠶過程中開闊了眼界,提出很多問題。整個養(yǎng)蠶活動,學生是活動的實施者,筆者是一名組織者、服務者,他們的問題、他們的知識面之寬出乎筆者的意料。許多學生是從網(wǎng)上下載的資料,了解了蠶的習性和一些注意事項。讓學生在“做”中獲得體驗,在“活動中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jīng)驗;形成從自己的生活中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并獨立地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和能力;發(fā)展實踐能力,發(fā)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chuàng)新能力;養(yǎng)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科學課上有很多內容雖然聯(lián)系生活實際講解有一定的幫助,但一些現(xiàn)象和原理,憑借觀察和實驗,對于小學生來說還是很難理解的。如“植物的光合作用”這一課,反反復復講解理論學生都很難明白,這時就可以利用電腦制作Flash課件,通過一棵植物的自述,用聲音、動畫等特效展現(xiàn)光合作用的具體過程,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大自然神奇的力量,通俗易懂。
在講到“冷空氣和熱空氣”這節(jié)課時,雖然教材的實驗計劃和預測可以讓學生完成,但實驗結果學生不能親眼看到,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無法實現(xiàn)教學目標。后來,筆者利用多媒體視頻來展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讓學生根據(jù)視頻中的實驗得出一定的結論,然后自己親身做實驗進行驗證,這樣學生可能就會主動觀察。于是,筆者通過網(wǎng)絡搜索、查詢,細心對比,反復衡量,終于找到可以利用的視頻片段,一個是《熱空氣比冷空氣輕》的實驗視頻,另一個是《風的形成》的視頻。在課堂上,學生看到熱空氣向上流動、冷空氣向下流動,看到風形成的過程,一個個驚訝、驚喜的表情表明他們有了新發(fā)現(xiàn),有了新收獲,體會到了科學世界的神奇,個個摩拳擦掌,想趕快進行實驗以證實自己的結論是否正確,自然而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課的學習之中。
另外,出于安全的考慮,有些實驗不可能在課堂進行實際演示,為了增強學生的觀察印象,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過程中對這些實驗、現(xiàn)象進行模擬演示,達到仿真效果,或對現(xiàn)象進行放大、慢鏡頭播放等操作,讓學生在高度安全、逼真的環(huán)境中進行愉快的學習,獲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