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新沂市城關小學,江蘇 新沂 221400)
引領“賞月”的“金指頭”
——于永正老師閱讀教學探微
王 婷
(新沂市城關小學,江蘇 新沂 221400)
認真審視當前的課堂教學,不少教師對于新課程缺乏深入的理解,重現象不重本質,用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看待問題,有的甚至完全舍棄了傳統(tǒng)教學中的優(yōu)秀方法,盲目跟風,追求時髦,致使課堂教學出現虛假的活躍,教學改革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極端。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有必要對課改實踐中的某些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深入的研討、學習,以把握好課改的方向,去“浮華”求“真淳”,使課改沿著健康的軌道向前推進。
訓練;自主;探究;對話
小學生年齡小,其閱讀活動自然離不開教師的引導與點撥。如何引導,怎樣點撥,關鍵是老師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在閱讀教學中,老師應該充當怎樣的角色呢?江蘇省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說自己好像“婚姻介紹人”,其任務是把文本介紹給學生,促使學生直接面對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對話、交流感情。他說,作為“介紹人”,應當留出時間讓學生與文本對話、交流,該避讓的就要避讓,不要過多地居間聒噪,喋喋不休,只要傳達到位,就要遁身而去。只有當交流的過程中出現了“故障”,“介紹人”才出面幫助排除。這正像佛教中禪宗六祖慧能所說:“手指能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絕不是明月?!?/p>
閱讀教學要重情趣。人們常以“書山有路勤為徑”作為勸學的格言,然而于老師更欣賞一個“趣”字。因為只要對讀書感興趣,你不叫他“勤”他也會“勤”,即所謂樂此不疲。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所以說,閱讀教學一定要注意激發(fā)兒童的學習情趣。
要激發(fā)兒童的閱讀興趣,就得跟孩子“相似”,要蹲下來看孩子。在這方面,于老師的許多做法值得借鑒。他教《翠鳥》,不是死板地分析課文,而是讓學生當翠鳥,老師當綠色和平組織成員來采訪翠鳥。老師說:“我是世界綠色和平組織成員,我特意來采訪你們,打算寫一篇關于翠鳥的報道,讓大家都來保護你們,不傷害你們。聽,你們的聲音多么好聽!”小朋友禁不住嘰嘰喳喳地叫起來?!奥犝f你們叫‘叼魚郎’,誰能介紹一下你們是怎么捕魚的呢?”“怎么能證明你們飛得快呢?”“你們的家住在哪里呀?我想去你們家做客,怎么辦呢?”“這兒有一篇現成的報道,可是我看不懂,誰能讀給我聽聽?”這樣換了個角度來教,小朋友都學得興致勃勃。
即組織與調控學生與文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讀中去感悟,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撒手不管。恰恰相反,只有教師“導”得得法,學生才能“悟”得真切。這是因為小學生年齡小,知識和生活經驗不足,有的地方還悟不出,或悟不到位。于老師在教學中循循善誘,所以學生才能思維活躍,趣味盎然,每每呈現出生動活潑的樂學局面。
于老師教學《壁虎》一課,上課伊始,就提問學生:“有人建議把課題改為《壁虎捉蟲》,你同意嗎?”于是學生潛心讀書,這樣既引發(fā)興趣,又領悟了寫法。他教《白楊》,抓住“高大挺秀”中的“秀”字,引出了一篇關于白楊“內秀”與“外秀”的話題,于老師的這一手就仿佛呂洞賓的“金指頭”一般,很有些“點石成金”的意味。
即使是教同一篇課文,他也不千篇一律地處理,就像山谷中的泉水,時時變換調子。如教學《廬山的云霧》時,他抓住學生質疑的詞語,饒有興致地引導學生讀書:(1)抓住“騰云駕霧、飄飄欲仙”讓學生讀“在山上游覽……”這兩句話,可以一邊讀一邊做一些動作。學生在動作表演中感悟了課文,把概括的、抽象的詞義演化為具體的動作,生動、形象,使學生學得有滋有味。(2)抓住“千姿百態(tài)”讓學生想象云霧的形象并畫出來,做到以畫促讀,以想象促讀。(3)師生、生生比賽讀,讓學生躍躍欲試地讀書,以多讀促感悟。
于老師的課看似尋常,但就在尋常中卻閃爍著耐人尋味的光芒。
體驗是由學習主體置身自己喜愛的、能充分滿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動而激起的心理感受,是內心產生的,發(fā)自肺腑的。學生主體的體驗只能在他自身直接參與的實踐活動中產生,只能在他自身的感知或操作中產生。閱讀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限于思維發(fā)展水平和生活經驗,往往不容易體會到位,從而形成了閱讀的難點。對于這些閱讀上的難點,正是需要教師予以點撥之處。要激發(fā)學生的形象思維,幫助他們進入課文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去,強化學生的自主體驗。
下面是于老師教學《狐假虎威》一課的片段。
生(讀):“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尋找食物,一只狐貍從老虎身邊竄過,老虎撲過去,把它逮住了?!?/p>
師:“竄”是什么意思?可以換個什么詞?
生:是跑的意思,可以換個“跑”。
師:“竄”有跑的意思,但是這里為什么用“竄”不用“跑”?請查字典,“竄”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和“跑”有什么不同?
生:“竄”是逃跑、亂跑的意思。
師:在這里是亂跑還是逃跑?
生:這里是逃跑,狐貍看見老虎來了,趕快逃跑。
師:理解了。狐貍逃,老虎撲,緊張嗎?
生(齊聲):緊張。
師:大家再讀一遍,看誰能把這緊張的味兒讀出來。
這些詞語的情境意義理解了,才能激發(fā)其形象思維,幫助他們進入課文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去,并把體驗到的表達出來。
讓學生表演課文中的角色,則是一種更為深入的體驗。如指導學生讀狐貍和老虎到森林里去的兩小節(jié),于老師就采用了表演的方法。他找了5位同學,一位戴上老虎的頭飾,一位戴上狐貍的頭飾,另外3位分別戴上小鹿、兔子、野豬的頭飾,而讓全班同學當“導演”。在這一饒有興味的“導”與“演”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理解了“大搖大擺”“東張西望”及“狐貍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處走去”等詞句,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使他們如身臨其境一般,本來是抽象的文字卻頓時“活”了起來,這又反過來激發(fā)了學生讀書的濃厚興趣。
“聽老師讀”是老師們常說的話,但于老師示范時卻讓學生“看老師讀”。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九自然段:“伯父和爸爸回來的時候,我就問他們……最后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庇诶蠋熛日垖W生自己讀一讀,體會文章的意思。當指名讀沒讀出感情時,老師便以聲情并茂的范讀來代替講解。于老師讀得很動情,全班學生都被感動了。于老師趁熱打鐵,讓學生再練讀。從學生的表情可以看出,這次學生讀進去了;于老師在執(zhí)教《小稻秧脫險記》時有過這樣的一幕:他要求一位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雜草有氣無力地說:‘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啦’”一句。但這位學生連續(xù)讀了幾次也沒有“到位”。這時,于老師一邊做著拼命往這位扮演“雜草”的學生頭上噴“除草劑”的動作,一邊說道:“我看你還非常有力氣,再給你來點化學除草劑?!甭犃擞诶蠋煹脑?,同學們都會心地笑了。當這位同學再次試讀的時候,一下子明白了老師的意思,真的讀到位了。
課程資源是動態(tài)的,每時每刻都是創(chuàng)造,每一個思維撞擊的火花都是重要的教學資源。于老師在教學《壁虎》臨近結束時,突發(fā)一問:“我還想了解一個問題:你們聽誰說過壁虎的‘壞話’嗎?”學生異?;钴S,有的說:“我奶奶說,壁虎的尿有毒,撒到人身上就會死”;有的說:“老人說,它的尿弄到碗里,人吃了會死”;還有的說:“我聽人說,壁虎是蛇的舅舅,誰要把蛇打死了,壁虎就會為蛇報仇?!庇诶蠋熞姍C行事,推倒了不實之詞,為壁虎平反正名,真是“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他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說:課文學完了,我突然想到還有一個詞語沒有講(指板書),就是“飽經風霜”,(看似“突然想到”,實是精心安排)那位拉車的飽經風霜的臉是一張什么樣的臉?想好了,請用幾句話寫下來。我給大家開個頭:“那位拉車的才三十多歲……”請接著寫。
學生寫好后,于老師讓他們自己讀一讀,修改修改,最后找?guī)孜煌瑢W到講臺前讀。學生讀的時候,老師當面評改。下面是評改后的一個學生的習作實錄。
這位拉車的不過三十多歲,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歲。臉黑瘦黑瘦的,布滿了一道又一道的皺紋,眼窩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滿了血絲,那亂蓬蓬的頭發(fā)上蒙著一層灰。這張枯瘦的臉,就像一只霜打的茄子。
這個教學設計一箭雙雕:既幫助學生理解了“飽經風霜”這一詞語,又讓學生做了一次具體描寫的練習。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經說過:“人性中最深刻的秉賦就是被賞識的渴望?!苯處焹A聽的根本目的是傾聽生命和呼應生命。一個善于傾聽的教師,能迅速準確地從學生發(fā)出的各種聲音中聽出學生的激動、喜悅、滿足和快樂。課堂是群體活動的場所,因此,在這種場合對學生個人施行適度的鼓勵和表揚(所謂適度,用于老師的話說就是我們對學生的表揚和贊許是真誠的,是就事論事的,既不搞分析提高,也不搞虛情假意的客套),更能發(fā)揮課堂的“場效應”。對全體學生進行正面誘導,激勵他們相互啟發(fā)、相互促進,這對培養(yǎng)他們的競爭意識、榮譽感和自尊心具有不可言喻的積極作用。
于老師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當一個學生讀得生動感人時,于老師動情地說:“還能讓她說什么呢?一切都在她的表情里,在她的動作里,在她深深的嘆息中。像這位同學讀得這么動人,也就夠了,不要講了,一切意思都在朗讀里?!边@是傾聽學生,是對學生情感動向和狀態(tài)細致入微的把握;這是評價,它觸及人的靈魂;這是激勵,讓每一個孩子在被賞識與渴望賞識中進步,從而鼓起自信的帆。
符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