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百草園和三昧?xí)?/p>
初秋的清晨,在北京東郊一個寂靜的花園里,一扇紅木門輕輕地開啟,走出一個15歲的女孩。她輕快地來到花園的東北角,開始做她每個周末的“功課”:給家里的20只散養(yǎng)雞喂食。
這個女孩就是我。我給雞添上一大盆谷物,然后去菜園子里摘一大把盡量老盡量丑的菜葉,作為雞的加菜。然后我鉆進(jìn)掩映在冬青之中的雞窩,拾起一個個躺在草叢中的雞蛋……
這就是我的“百草園”。這個百草園,可比魯迅先生的強(qiáng)多了。魯迅先生的百草園,只是一個小小的菜園子而已,也就是我的百草園的十分之一。
我的百草園的北面,是五棵常年翠綠、與房頂?shù)雀叩难┧?。順著草地走去,便是一片枝繁葉茂、圍繞著雞圈的樹林。在雞圈的右邊,是令魯迅先生自嘆弗如的菜地。草地上的片片青菜畦綿延至開闊的東南方,三棵大柳樹氣宇軒昂地傲立屋前,兩棵年年碩果累累的李樹依偎在柳樹的腳下。西面的幾棵棗樹和枝蔓瘋長的葡萄藤混雜在一起。還有柿子、杏子、海棠、丁香、山藥,以及各種不知名的小樹和野花點綴在花園的各個角落。
我的百草園,是我作文的全部素材庫?;h笆邊上美艷絕倫的玫瑰,那群高貴優(yōu)雅如公主般的大白鵝,還有那些足跡遍布花園每個角落的螞蟻,它們都曾是我作文中不可替代的主角和獨一無二的明星。
參觀完百草園之后,再談?wù)勎业摹叭稌荨?。我的三味書屋,更是比魯迅先生的?qiáng)。據(jù)魯迅先生自己描述,他的三味書屋其實只有一“味”:那就是枯燥無味。而我的三味書屋,有名副其實的“三味”。
第一是自由之味。從小到大,我那“圣明”的爸媽一直給我以逛書屋的“自由”,取代了像其他同學(xué)那樣上課外班的“徭役”,這真讓我常常暗自高呼“自由萬歲”!
第二是自然之味。書房的窗外,一年四季風(fēng)格各異的景色映入眼簾。春天是玉蘭花兒朵朵開,夏天是緩緩爬行的葡萄藤,秋天是垂下枝頭的串串果實,冬天則是雪中怒放的臘梅……這些賞心悅目的風(fēng)景,好像是一幅幅隨季節(jié)變換的田園畫,那不銹鋼做的窗框,仿佛是一個渾然天成的銀色畫框。
第三是思想之味。我的三味書屋,有家庭圖書館最浩瀚的收藏。《乾隆大藏經(jīng)》散發(fā)出深邃而又神秘的氣息,《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每一頁,都書寫著人類歷史上最輝煌耀眼的一幕,《西方大師經(jīng)典》則讓人感慨天地之滄桑,萬物之渺小。面對著《史記》、《資治通鑒》,還有《中國古代野史》……華夏民族那沉浮不定的漫漫五千年之路仿佛歷歷在目,我的心仿佛要追隨著這些古樸厚重的文言詞句,回到那“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的壯闊時代。手捧我爸媽用過的舊課本,不禁令我遐想他們當(dāng)年留學(xué)美國時的風(fēng)華正茂,身處世界最高學(xué)府時的榮耀與自豪……
如此三味,讓我神往,讓我沉思。
我的百草園,是我棲息的居所;我的三味書屋,是我靈魂的家園。我在我的百草園,度過我的童年和少年,展望著未知的明天。我在我的三味書屋,閱讀并思考著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
2011年9月獲北京市東城區(qū)教委“我的青春故事”征文“優(yōu)秀獎”;
2011年《放棄冷漠》發(fā)表于《帥作文》;
2010年7月《“雙龍出海”岫玉船》獲中國散文學(xué)會、中國詩歌學(xué)會、冰心文學(xué)大賽銀獎;
2007年12月《葬鳥》被選入《小學(xué)生作文輔導(dǎo)》;
2004年當(dāng)選“中國少年記者”;《我家的田螺》獲“全國萬校中小學(xué)新作文大賽·小學(xué)低年級特等獎”,同時被收入《2004年度中國少年作家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