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金
【摘要】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美育就沒有任何教育。可見美育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語文課人文性強,是具有濃郁的美育特色的課。因此,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美育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融化于教學的全過程,努力將學生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本文主要從語言美、構(gòu)思美、意境美三個方面探討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美育。
【關(guān)鍵詞】美育;初中語文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越來越凸顯,語文教學正在逐步擺脫過去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這些變化都令我們欣喜。但語文課堂教學實際情況不容樂觀,很多學生認為語文課是空洞的說教、美文被拆的支離破碎等,根本沒有趣味性,也就是說,語文課沒有“美”感,這不得不引起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與思考。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美育就沒有任何教育。由此可見,美育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離開了美育,語文課就成了無源之水,也就會變得枯燥無味,失去應有的活力。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思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這是說語文課是具有濃郁的美育特色的課,語文教學與美育有著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
美有著獨特的魅力,對人的吸引力很大。初中生正處在性格轉(zhuǎn)換期,對美的興趣、探索、追求處于最活躍的階段,這一階段是對學生進行美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合格接班人。語文教學中進行美育在我國已有很長時間的歷史,教育家孔子就很注重美育,到了近代,我國學者蔡元培先生積極傳播西方的美育思想,成為美育的奠基人。陶行知是倡導和實踐美育的先驅(qū),他在教育中一直把美育放在重要地位,因此,美育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材中的選文,具有文質(zhì)兼美的特點,從不同角度體現(xiàn)出美。那么,面對這樣的富含“美”的寶藏,作為語文教師該如何在教學中實施美育呢?
一、語言美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shù)體現(xiàn),文學家高爾基曾說: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文章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用詞造句都是千錘百煉、匠心獨運的。詩文的語言藝術(shù)風格多樣化,表現(xiàn)力極強,有著含蓄的幽默美、近乎白描的自然美、豐富多彩的華麗美、變幻多樣的句式美、頗具魅力的藝術(shù)美、富有節(jié)奏的音樂美等,給人美的享受。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抓住這些極富表現(xiàn)力的詞語,認真品味,感悟語言的美妙之處,充分挖掘語言的美,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從字詞挖掘美。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細品味那些表情達意的詞句。如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的從土里鉆出來”中的“鉆”字,寫出了春回大地時,春草破土而出的情態(tài),體現(xiàn)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用“朗潤”寫春山的光澤,用“漲”形象地寫出了渙渙的春水,用“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寫出了花的鮮艷,不是直接用“紅、粉、白”寫桃花、杏花、梨花,而是用“火、霞、雪”進行比喻,能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力,給人帶來生活的感受。整篇語言清新活潑、雋永,描繪了一個美的世界,讀下來給人美的享受。再如王維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要欣賞這兩句詩,就要弄明白“直”和“圓”的意思,一個“直”字寫出了沙漠的無風與廣袤,一個“圓”字惟肖惟妙的寫出了落日的渾圓,兩字融合在一起寫出了大漠闊大的境界和雄奇的景象,仿佛眼前浮現(xiàn)出一幅雄偉的景觀,理解了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美。
2、通過比較感悟美。品味語言的美也可以采用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更能看出語言的妙處,從而深入認識作家遣詞造句的功夫。如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時,蘇軾的詞中有“亂石穿空”,有的版本作“亂石崩云”;詞中的“驚濤拍岸”,有的版本作“驚濤裂岸”等,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比較兩者的優(yōu)劣,這樣能引導學生從比較中鑒別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3、通過朗讀理解美。朗讀最能體會出文章的美感,尤其是散文、詩詞等,富有韻律美,蘊含著作家豐富的情感,而美育又是一種情感教育,通過作家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如《春》處處洋溢著作家的情感,閃爍著作家情感的火花,給人帶來希望與力量,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朗讀,有時用歡快活潑的基調(diào),有時用激情高昂的基調(diào),有時用深情的基調(diào)等,在與作家的情感交流中,引導學生認識到“一年之計在于春”的深刻內(nèi)涵,抓住春光好好學習,產(chǎn)生積極向上的情感。
二、構(gòu)思美
作家的思想情感與文章的結(jié)構(gòu)、思路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作家的情感會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變化越來越濃。作家構(gòu)思時會下大功夫,因為美的構(gòu)思一定要避免落入俗套,達到美的意境。因此,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剖析文章的結(jié)構(gòu),從中體會文章蘊含的美,把握住作家思想情感流動的脈絡。如教學《棗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弄清楚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結(jié)構(gòu):索棗核的目的比較蹊蹺、見棗核好像如獲至寶、說棗核是為了解除鄉(xiāng)愁、議棗核表達出民族之情。這里的棗核具有了深層意蘊,將海外游子與故鄉(xiāng)故土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棗核雖然很普通、很小,但在文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棗核是海外游子深深愛國情、思鄉(xiāng)情的體現(xiàn)。在剖析文章結(jié)構(gòu)的過程中,學生會隨著作者思想情感的變化而發(fā)生情感上的變化,從而深深理解人物的精神美。再如讀到《項鏈》的“可是我那一掛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辈坏貌慌宸瓷5臉?gòu)思之妙。讀到《窗》中的“他看到的知識光禿禿的一堵墻?!蔽覀冎荒荏@嘆作者構(gòu)思的精妙,給人含蓄雋永之美。到此讀者才會真相大白,給人無窮的回味。《甜甜的泥土》中的“他又笑了,那泥土甜絲絲的?!蔽覀儾坏貌慌宸?gòu)思的精妙,人間的真情摯愛猶如大地,無處不在。這樣精妙的構(gòu)思,有助于深化作品的意義。
三、意境美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成親。意境是文章中所描繪出的生活圖景,在與藝術(shù)家思想感情契合中形成的一種藝術(shù)境界。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美文,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入境,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達到美育的目的。意境美不僅體現(xiàn)在詩中,在散文、小說、戲劇中表現(xiàn)也很突出。只要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入境,領(lǐng)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就能充分挖掘出文章的意境美。語文教學中分析意境也是進行美育的有效途徑。
1、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引導學生進入意境。投影或者多媒體輔助教學,會使教學內(nèi)容形象化,提高教學效果。如教學《一厘米》時,教師可以先用投影儀給學生展示《親情鬧鐘》,深刻品味文中母親的形象,讓學生認識到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就是這樣一件小事,體現(xiàn)了父母對孩子濃濃的感情,這樣的事情或許正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然后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親人對自己的關(guān)懷,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diào)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從而自然的進入本文,作者也用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了一位平凡母親的高尚品質(zhì),表現(xiàn)出主人公對人的尊嚴的追求。這樣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開啟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通過不同文章意境對比,陶冶學生情操。教學《孔乙己》和《范進中舉》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兩個時代的知識分子進行比較探究,他們開始都是貧困潦倒的,都受到了科舉制度的毒害,不同的是,范進叩開了功名富貴的大門,孔乙己什么也沒有得到,這樣在對比中,學生能領(lǐng)略到兩位作家在創(chuàng)作主題、題材相同的情況下,表現(xiàn)手法的差異,都表現(xiàn)出獨特的意境美,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3、引導學生通過想象進入意境。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現(xiàn)象里,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變片斷為整體,引導學生進入意境。如教學《天上的街市》時,詩人在想象中描繪出美好的天街圖景,表達了對理想生活的追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想象將來成為宇航員登上了月球,見到了傳說中的嫦娥,會是什么樣的情景?學生一般都會想到美好的畫面。這樣學生與詩人產(chǎn)生情感共鳴,提高了審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