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輝
(沈陽市新民法哈牛學校,遼寧 沈陽 110000)
數(shù)學課堂教學相對于其他學科更顯枯燥,而本次新課程標準改革的落腳點在于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只有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之中,才能從中理解、認識數(shù)學知識,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xiàn)自主學習這一基本理念,把課堂教學過程轉變?yōu)閷W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成為我們實現(xiàn)課程改革的必經(jīng)之路。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讓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關鍵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使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在學習“時分的認識”一課時,學生對“時針指在2、3之間,分針指在11”時,是2時55分還是3時55分出現(xiàn)了不同意見,我讓學生結合自己手中鐘表模型分組觀察、討論、探索,歸納整理,最終得出了統(tǒng)一答案。這個答案不是老師強加的,而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討論、說理共同得出的,這樣就能夠更牢固地記住這一知識點。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還有,在教學過程中,一些簡單的例題可讓學生自學,有能力的就模仿老師到講臺上給大家講解,說說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為什么這樣理解,表達出自己的思維過程。這樣,讓他們始終覺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逐步掌握學習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給學生明確的預習方法,動手翻、動手劃、動手做、動腦想、動筆練是學生預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預習《統(tǒng)計》一課,可以先讓學生思考,統(tǒng)計中有哪些項目?什么是圖表的重點、難點,為什么?各數(shù)據(jù)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從而使他們在自讀時就有了正確的思維定向,一開始就能抓住重點,不至于錯誤地領會學習的內容,并能領會審清圖表的作用。
給學生學習空間,學生會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主動、靈活、獨創(chuàng)地去思考、解決問題,在自主學習中,自我體驗、自我感悟、自我建構,實現(xiàn)對所學知識的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實現(xiàn)思維的自主放飛。
在教學中應給學生學習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簡單說教學就是“教學生會學”,一個好的自主學習的教學情境是一節(jié)成功教學的必要條件。如在教學“比多(少)求和”兩步計算應用題時,教材有這樣一個例題:“果園里有梨樹480棵,桃樹比梨樹少280棵。梨樹和桃樹一共有多少棵?”筆者在教學此例時沒有直接單一地引入例題,而是讓學生自己編出多個以最后“求和”為基本數(shù)量關系的應用題。采用編題引入,使學生在主動建構的過程中,認識這類兩步計算應用題的橫向聯(lián)系,從整體上把握了解題規(guī)律,同時在這一過程中訓練了思維能力,使學生體驗到獲取新知的成功感。
例如,學習《線與角》這一節(jié)內容時,教師暫不告訴學生線與角的概念,而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去弄清概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留意觀察誰想的花樣多,與別人不一樣,然后請這些同學講解,其他同學模仿學習,最后教師將學生們想到的解決方法加以歸納。讓學生自發(fā)進行練習、實踐,他們自己得來的勞動果實,練習起來就會覺得趣味無窮!
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定的學習條件,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從感性認識出發(fā),運用熟悉的知識和具體的直觀演示使學生引起聯(lián)想,加深思考,促使形象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如利用掛圖、課件、幻燈片,以及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做到圖文并茂、形聲結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在課的開始或學習簡單、枯燥的教學內容時,筆者準備足夠多的學具,讓學生在規(guī)定的范圍和時間(一般5分鐘)內,以理解掌握為主要目的,動手實踐自己的猜測,內容自主,友伴自由結合,效果自我評價,教師隨時巡回指導、輔導學生。這樣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參與性。教師還要為學生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他們相互觀察、相互幫助、相互糾正,提高發(fā)現(xiàn)錯誤和改正錯誤的能力,并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發(fā)展社會交往能力。
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機會,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競爭力以及迎接挑戰(zhàn)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只提要求,不教方法,讓學生自己去嘗試學習,有句話叫“能者為師”。這里的“師”在數(shù)學分組教學中就是優(yōu)等生,我們可以賦予他們“專家”的稱號,即在學習過程中擔當起“師”的角色。老師分配他們小組任務后,由“專家”當帶頭人,負責組織本組同學高質量地完成任務。這樣,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了為同學服務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如在活動課“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板之前,先引導學生觀察7種圖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想法制作。在進行拼圖練習時,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圖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圖要領后,照著書中圖形拼圖,繼而讓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拼出自己喜愛的圖形。在活動中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發(fā)展創(chuàng)新意識。又如,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以后,我問學生:取一根16厘米長的細繩可以圍成幾種不同的長方形?學生根據(jù)已學得的知識討論得出:16厘米就是所要圍成的長方形的周長,“周長÷2”就是長方形的一個長與一個寬之和。然后借助釘子板,實際動手操作,積極思考,并結合小組討論各抒己見。學生的想法得到了肯定,做法得到了認可,才能得到了表現(xiàn),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課堂氣氛也十分活躍。
以富有現(xiàn)實性、趣味性、挑戰(zhàn)性,且處于學生認知能力最近發(fā)展區(qū)的非常規(guī)性問題為素材,可創(chuàng)設認知沖突。使學生產(chǎn)生認知沖突,認知失調,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教師在組織學生的學習和練習時,要求掌握較差的學生注意觀察那些理解比較好的同伴所做的講解,并思考他們的想法與自己的區(qū)別,分析同伴完成任務的正確原因,通過比較找出自己的不足。
在數(shù)學教學中,筆者精心構思以下四類情況的習題。
(一)答案不唯一
也就是一題有多個解答結果,而且大部分的題在解出不同結果的同時能總結出解題規(guī)律。例如,在教學“數(shù)的大小比較”時,筆者出了這樣一題:寫出六個小于3.5的數(shù)。學生寫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但是得出了相同的規(guī)律,那就是在數(shù)軸上3.5左邊的數(shù)。
(二)條件不唯一
從不同角度補上條件,然后解答。這種訓練,筆者在教學應用題時用得較多,如要求學生補上一個條件使它成為三步計算應用題:“果園里有蘋果樹350棵,____,蘋果樹和桃樹一共有多少棵?”此題條件的補充方法很多,筆者所要求的是讓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能力補充不同條件,解答出結果。這就體現(xiàn)了對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要求。
(三)問題不唯一
也就是使學生在補充不同問題中,得出不同的解答。如:“一個運輸隊運送面粉,上午運走240袋,每袋50千克;下午運走480袋,每袋是50千克。”學生可以補充如下問題:這一天共運走了多少千克?下午比上午多運多少千克?下午運送的重量是上午的多少倍?下午比上午多運多少袋?
(四)解法不唯一
一道題思考的方法不一樣,那么它的解題策略也就不一樣。比如應用題可用算術解,也可用方程解,而同樣是列方程解應用題,找到不同的等量關系,列出的算式也不同。
新課程標準下的數(shù)學課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但無論采用何種教學方法,我們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必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采用以上教學方法時,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靈活地選擇一種或幾種方法激活學生的“內動力”,會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