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啟發(fā)
(龍巖市上杭縣臨江城東小學,福建 上杭 364200)
〔研究專題〕習作與表達
〔研究問題〕如何提高小練筆的實效性?
本單元教材以“我國的世界遺產(chǎn)”為專題,選編了精讀課文《長城》《頤和園》,略讀課文《秦兵馬俑》。這三篇課文構(gòu)段規(guī)范,條理清晰,層次清楚,是引導學生習得寫作方法、提高小練筆實效性的好范文。
《長城》一課展現(xiàn)了長城“長”而“高大堅固”又“氣魄雄偉”的特點,通過聯(lián)想,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課文描寫長城的特點用詞準確精當,比喻生動,聯(lián)想豐富;《頤和園》這篇課文用移步換景,按照游覽的順序記敘了長廊、萬壽山、昆明湖的迷人景色,展現(xiàn)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yōu)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著作者對頤和園的贊美之情;《秦兵馬俑》這篇略讀課文,從兩方面詳盡介紹了秦兵馬俑:一是用翔實的數(shù)據(jù)說明了兵馬俑宏大的規(guī)模,二是從身材體格、衣著披掛、動作神態(tài)等方面,準確、細膩地表現(xiàn)了兵馬俑的類型眾多、神態(tài)各異、個性鮮明的特點。
此外,本單元的語文園地還安排了以“保護文物”為主題的口語交際,課外搜集有關(guān)我國“世界遺產(chǎn)”的寬帶網(wǎng),以及為中國的世界遺產(chǎn)寫導游詞的習作要求。這些都是緊扣本單元主題的語文實踐活動。
本組教材內(nèi)容文質(zhì)兼美,詞語豐富,構(gòu)段規(guī)范。在教學中我們應明確以下兩點。
(1)要明確三篇課文各自的特點,將小練筆與課文教學有機地統(tǒng)一?!堕L城》一課描寫景物特點用詞準確,詞語豐富,要著重指導學生如何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寫;《頤和園》一課按照游覽的順序?qū)?,全文按“總—分—總”布局,首尾呼?要著重指導學生如何按一定的順序?qū)懳?;《秦兵馬俑》一文過渡自然,從兩方面詳盡介紹秦兵馬俑,是指導學生有側(cè)重地描寫事物的好范文。
(2)要處理好“精讀與略讀”“閱讀與寫作”的關(guān)系。明確本組語文實踐活動與指導習作的關(guān)系,本組圍繞文物保護展開的口語文際、寫導游詞“寬帶網(wǎng)”、收集中國“世界遺產(chǎn)”資料的實踐活動,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聽、說、讀、寫、查(資料)等活動中,提高語文能力,同時盡可能多地了解我國的“世界遺產(chǎn)”,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基于上述教材分析和本班學生實際,根據(jù)新課標對第二學段的要求,筆者制定以下單元教學目標。
(1)學會并掌握生字新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積累語言。
(2)通過欣賞、品讀《長城》《頤和園》《秦兵馬俑》,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和民族自豪感,調(diào)動學生探究“世界遺產(chǎn)”的興趣,感受“世界遺產(chǎn)”文化景觀之美。
(3)品讀感悟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段落,學習作者觀察與表達的方法,在小練筆、單元習作中能恰當運用掌握的寫作方法。
(4)培養(yǎng)學生自覺保護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的意識和習慣。
(1)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悟長城的高大堅固、氣勢雄偉,頤和園的美麗景觀,兵馬俑的雄偉氣勢和多姿神態(tài),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2)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領(lǐng)悟課文的寫作方法并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
《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認為,作家的創(chuàng)作是屬于對客觀事物的有感而發(fā)。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關(guān)注學生的情感。
在學完《長城》一課后,正當學生為祖國的燦爛文化而無比自豪時,我出示關(guān)于長城遭到破壞的報道及圖片,請學生說說知道這些信息后的感受,你將怎么做。學生個個義憤填膺,紛紛發(fā)表看法,于是水到渠成地為本單元的“口語交際”——保護文物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對于文中出現(xiàn)的經(jīng)典、精彩的語段,教師不僅要引領(lǐng)學生反復“含英咀華”,而且要巧妙地抓住這一語言學習的“練點”。
《頤和園》一課文脈清晰,結(jié)構(gòu)嚴謹,教學時引導學生討論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游覽的,從課文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引導學生勾畫、探究,再組織討論交流。教師鼓勵學生畫游覽示意圖,學習作者按地點轉(zhuǎn)換順序記敘的方法,同時,抓住“進了大門、走完長廊、登上萬壽山”等表示游覽過程的動詞,學習移步換景、過渡連接的表達方法,巧讀學寫,讀寫結(jié)合,為完成課后安排的小練筆引路。
教是為了不教,在教學中對教材進行合理的“二次開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適時地引導學生運用習得的寫作方法進行仿句式、仿構(gòu)段、仿篇章、仿刻畫的練習就是為了鍛煉學生的習作能力?!额U和園》一文作者按游覽順序抓景物特點來寫,按照“總—分—總”的構(gòu)段方式組織全文,首尾呼應??梢砸龑W生學習使用這種方法來寫寫景作文;《秦兵馬俑》一文的過渡句是“兵馬俑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边@一句單獨成段,既概況全文主要內(nèi)容,又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可以引導學生用“不僅……而且……”練習說話,學習使用過渡句,使自己的文章流暢清晰。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中應根據(jù)課文的特點與學生的實際靈活應用,做到多法并舉,既為感悟課文服務,又能提高小練筆的有效性。
這一單元的教學難點是留心文章的表達方法,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要突破這一重點、難點,當然是離不開對語言的細細品味。教學時,教師要善于抓住一些關(guān)鍵的詞句,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比較、聯(lián)系上下文、結(jié)合生活實際、觀察畫面想象等方法,理解這些詞句,同時體會文章遣詞造句和文章布局的巧妙。如《頤和園》一課“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睘槭裁从谩盎??可不可以用“劃”字?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用動態(tài)描寫反襯出昆明湖水的“靜”。
本組課文文句優(yōu)美,用詞準確精當,刻畫描寫細膩,文章條理特別清晰,在教學中應讓學生認真體會它的好處、作用,例如在《頤和園》中習得“按游覽順序、抓景物特點寫”的方法。我讓學生周末去游紫金公園,說一說觀察所得,進行說話訓練。剛開始時部分學生無順序、無重點,讓人分不清方向,這時我就提問學生《頤和園》一課的寫作方法,幫助他們回憶。
①結(jié)構(gòu):總—分—總。
②巧妙地運用過渡句。例如:走完長廊,就來到萬壽山腳下。
③各處景物的特點鮮明:長廊的古樸典雅;萬壽山腳下佛香閣、排云殿的高大壯美;萬壽山下昆明湖的美麗。
“作者采用移步換景法,描寫皇家園林生動細膩。我們是否也可以這樣試一試呢?”同學們欣然動筆,而且很快就寫好了。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在完成《游紫金公園》的練筆后,我讓同學交流、討論、評價,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不僅評價描寫風景的方法,而且評議是否抓住景物的特點寫。同時,教師出示下水文,讓學生先讀一讀,看一看這篇習作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什么地方,是否能提出修改建議。
于永正老師說:“閱讀教學中寫的訓練,不應游離于課文之外,要使它成為閱讀教學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也就是說,課文的理解是隨文練筆的基礎,同時隨文練筆又能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這一組課文作者以優(yōu)美的語言、準確的用詞、清晰的條理介紹了中國的世界遺產(chǎn),字里行間洋溢著深沉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之情。針對課文特點,在教學中我設想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的特點。
1.品味作者準確的用詞
在教學中,應指導學生抓住關(guān)鍵的字眼想開去,一邊讀、一邊想象課文描寫的畫面,自主建構(gòu)起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面。在品讀感悟語句的同時,發(fā)現(xiàn)文章在表達上的特點。如《長城》中“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jié)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一句,“多少”一詞可以換成“無數(shù)”嗎?“才”能否去掉呢?在分析比較中,引導學生思考,得出“多少”“才”二字是作者心中無限感慨的抒發(fā),表達修筑長城是多么的不容易!引導學生通過感情朗讀,將這種對勞動人民的無限贊嘆之情表達出來。
2.領(lǐng)悟文章清晰的條理
如《秦兵馬俑》一文的過渡句“兵馬俑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這一句單獨成段,既概括全文主要內(nèi)容,又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肚乇R俑》《頤和園》兩課按照“總—分—總”結(jié)構(gòu)組織全文,《頤和園》一文作者按游覽順序抓景物特點來寫,應讓學生深入體會。
3.感受作者深刻的情感
如《秦兵馬俑》一文寫道:“秦兵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形象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概?!倍嗝磸娏业拿褡遄院栏泻蛺蹏榘?!該讓學生細細體會,朗讀的訓練就體現(xiàn)在這一“練點”上。
1.寫感受
品讀課文之后,讓學生根據(jù)課文蘊含的思想內(nèi)容,聯(lián)系生活實際寫讀后感,摘錄好詞、好句寫體會也是好方法,但一定要讓學生觸景生情,有感而發(fā)。
如《長城》一文:“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弊髡邚膶戦L城的樣子到介紹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站、踏、扶”三個動詞用得準確精當,過渡自然,說明作者已身臨其境。那么,作者為什么會很自然地想起古代的勞動人民呢?是因為作者被長城的雄偉氣魄所震撼,那巨大的條石,一塊就有兩三千斤重,是誰,又是用什么方法把這些條石抬上這崇山峻嶺?筆者讓學生反復咀嚼“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shù)的肩膀、無數(shù)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這是多么的不容易呀!這是多么偉大的工程呀!這難道不是一個奇跡嗎!站在長城上,作者怎能不發(fā)千古幽思呢?我告訴學生,古往今來,有許多的名人登長城后都寫下了熱情洋溢的贊譽之詞,希望課后能去找一找、讀一讀、背一背。有了深刻的體會后我提出:你們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好嗎?因為情動于中,有感而發(fā),學生無不樂道。
2.仿寫
指導仿寫是小學生作文的重要途徑和訓練形式,這樣的仿寫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求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和情感積淀下,“依樣畫葫蘆”操練語言,抒發(fā)情感,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比較有效的方法是局部模仿范文的方式。一篇文章或一段話,我們可以抓住句式表達、段落構(gòu)成、開頭結(jié)尾、過渡照應、抒情聯(lián)想、描寫議論等幾個點進行分項仿寫。這樣,便把讀與寫有機結(jié)合起來,達到了讀寫遷移的目的。
(1)仿句式練寫話
如《長城》一文,有“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一句。長城像一條長龍,這是一條怎樣的長龍?聯(lián)系文中的畫面和教師的多媒體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去介紹,同時理解“蜿蜒盤旋”一詞。然后提問學生江濱路有2000多米,你認為可以像一條長龍嗎?上杭城的汀江河呢?在討論中,學生對比喻句的用法有了深刻的認識。
(2)想畫面練段落
如《秦兵馬俑》一課中寫兵馬俑的神態(tài):“有的頷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慮如何相互配合,戰(zhàn)勝敵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態(tài)莊重,好像在暗下決心,誓為秦國統(tǒng)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緊握雙拳,好像在聽候號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視遠方,好像在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引導學生補白,省略號中還有哪些神態(tài)呢?學生大膽想象,用“有的……有的……有的……”說話。
(3)仿構(gòu)段練篇章
在學完《頤和園》一課后,我讓學生按游覽的順序,按“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寫《游紫金公園》。而在布置此項練筆后,當堂有學生反對,說是紫金公園太沒意思,不如寫自己的家。檢查周末作業(yè)時這位同學寫了“我的新家”,他按方位順序?qū)?,條理清楚,重點突出,用“總—分—總”結(jié)構(gòu)安排,描述了一幢小洋房,還真是一篇好習作。
4.學寫導游詞
第五單元的習作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國的“世界遺產(chǎn)”,學寫介紹“世界遺產(chǎn)”的導游詞。學寫導游詞是新編入小學四年級教材中的內(nèi)容,學生對導游詞較陌生,認識太少,對自己查找的資料不能正確進行處理。為了降低難度,使學生真正學有所得,我重點指導如何改編《長城》,結(jié)合搜集的有關(guān)長城的故事、傳說和圖片資料,從導游詞的前言、總述、分述、結(jié)尾4個部分引導學生了解導游詞的寫作方法,使學生理解導游詞是游覽時的講解詞,是為了口頭表達而寫的,因此語言要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在介紹中,要把本無生命的景物賦予生命,要把靜態(tài)的景觀變成動態(tài),才能夠激發(fā)游客的興趣。
這一組教材,編者只選編了三篇課文,從表面看教學容量小,其實不然。除課文外,《長城》之后配有一個“資料袋”,介紹了中國的世界遺產(chǎn);語文園地中安排了“寬帶網(wǎng)”,建議學生繼續(xù)搜集關(guān)于中國的世界遺產(chǎn)。其編排意圖是:通過這些語文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探究世界遺產(chǎn)的興趣,在搜集、整理、閱讀、交流相關(guān)的圖片畫作、詩詞楹聯(lián)、故事傳說等活動中,不斷感受我國的“世界遺產(chǎn)”的魅力。因此,筆者設想了語文實踐活動的兩個環(huán)節(jié)。
1.課前拓展
學生交流搜集的圖片資料,教師播放世界遺產(chǎn)圖片,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2.課后延伸
(1)根據(jù)搜集到的資料,辦一張我心中的“中國世界遺產(chǎn)”的手抄報。
(2)課外搜集破壞名勝古跡的事例,進行“保護文物”的宣傳。
板書的設計要力求達到既能幫助學生感悟課文,又能讓學生習得表達方法。我將板書分成兩部分,一是反映課文內(nèi)容,二是體現(xiàn)作者的表達方法。如《頤和園》一課的板書如下:
18.頤和園
閱讀與寫作聯(lián)通是面向小學生的閱讀和寫作相結(jié)合的一體化訓練,是以建構(gòu)閱讀與寫作的橋梁為終極目標。在此,筆者以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探究提高小練筆的有效性,其目的就是希望以新課標的教學目標為線,以美文閱讀、閱讀訓練、句子仿寫、片斷訓練、習作訓練為珠,串起“讀寫連通”的優(yōu)美彩鏈,通過符合認知規(guī)律的整體設計,完美地解決小學生閱讀和寫作有機結(jié)合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