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 然
這里有了一對矛盾。矛盾的一方面,外面的人想看到古鎮(zhèn)人的怡然自得,把“桃花源”里的人也作為一種參觀,視他們?yōu)榉佃睔w真的偶像;另一方面,古鎮(zhèn)人的職業(yè)身份應著商業(yè)化演變起來,不管之前做什么,悄然之間,做生意開飯店客棧,才成了最正經的行當。
其實,以前古鎮(zhèn)人的行當有玩味許多。
2007年出了一部科幻片《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男主角從石器時代,居然一直活到了現代,做了哈佛大學歷史教授。他將他經歷14000年永生不死的故事講給朋友們聽。無不動情:冰川紀后,開始向東行,看到了一望無垠的原野、高山、峽谷、河流。這些景象始終都在記憶里,然而眼前卻次第出現了高速公路、建筑、麥當勞……因而他不得不反復得修改記憶,保留仰望星空的習慣,來稀釋這萬年如瞬息的孤獨。
自然賦予了人天然屬性,給予了親近大地的安全感,而城市文明卻一再將人的視野縮小,把自然之根拔起。人為何會感到困惑、焦慮,因為人與自然的鏈接已被社會規(guī)則斬除。
所以尋找南陽劉禹錫,潛入桃花源般人與自然想依存的世外之地,成了渴望。
古鎮(zhèn)僻遠,人們擇良地而居,由大自然賜給生存的果實、文明,不僅給人提供了水草肥美的物質家園,也為人們提供了安居樂業(yè)的精神家園。古鎮(zhèn)人,就曾在這百年的氣息里,休養(yǎng)生息。他們得以生存的營生行當也充滿了野趣和真實。
古鎮(zhèn)僻遠,人們擇良地而居,由大自然賜給生存的果實,文明,不僅給人提供了水草肥美的物質家園,也為人們提供了安居樂業(yè)的精神家園。古鎮(zhèn)人,就曾在這百年的氣息里,休養(yǎng)生息。他們得以生存的營生行當也充滿了野趣和真實。圖/史寧
愛喝酒的人,盡興時,欲生欲死。如此的快活,有一個好地方要去——高廟古鎮(zhèn)。
安頓下來, 57度的高廟白酒!不像噱頭十足的什么“血腥瑪麗”,高廟白酒,利利落落,人戲稱“酒中猛男”。喝了之后,騰云駕霧,飄飄欲仙……喜之喜之,還不上頭。文人豪客都曾在此喝上過一壺,嘰嘰喳喳賜給了它“酒鎮(zhèn)”的名號,羨煞愛酒人。
而高廟酒的釀造歷史,是大自然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意外。高廟鎮(zhèn)處在峨眉,瓦屋山之間,此地土壤鹽堿性頗高,歷來都不怎么出產水稻,倒是玉米,高粱漫山遍野。玉米可以拿來吃,可高粱,頗澀口,于是谷香的玉米和飽穗的紅高粱,一并被塞進了古窖和手工釀酒作坊,鼓搗鼓搗,細潺潺成了甘釀。
高廟白酒最宜做泡酒。一壇壇的酒里,泡了紅花、枸杞、鎖陽……櫻桃、李子、獼猴桃……數不勝數的中草藥,數不勝數的水果都可人酒。根據不同的需要泡進不同的藥物不同的水果,密封半月以上,再根據不同的對象選擇不同的藥酒、果酒??勺襻t(yī)囑,可按各自的酒量喝下,可治病、可健身、可解饞……記憶中,用高廟白酒和桂花泡制成的桂花酒色香俱美。摘下一團團一簇簇的桂花朵,放進一個大玻璃瓶里,打來幾斤高廟白酒泡上,蓋上蓋,那無數的小花就醉倒在酒里,慢慢釋放出它的體味,酒的顏色就由白變金黃,再變成淺褐色了。相傳,楊貴妃喝的就是這種桂花酒。
大自然并沒給高廟人廣產的田野,只給了一份飄香的營生職業(yè)。泡在酒壇子里,醞醞釀釀。高廟的釀酒郎,知恩圖報一般,“一根腸子,倒不了彎,懂不起抑或是根本不屑于在酒里‘摻花子’,山外是‘勾兌加攪拌’的做酒時代,高廟人卻渾然不知抑或根本不屑于知,仍在那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釀。用高廟人的話說:別把老祖宗的招牌砸了。”
古鎮(zhèn)人,我們念想中的古鎮(zhèn)人,應該比套在城里的人更加懂得和自然的依存,自然賜給了什么優(yōu)厚的資源,就以此坦蕩蕩得發(fā)展,不作褻瀆蒙騙貪婪。依山傍水,天高地遠,心寬仁厚。
在古鎮(zhèn),釀酒這份行當,而今,好像又最配得起這般空如遁地的逍遙。
在月黑風高之時,樹蔭婆娑映照著飛檐走壁的俠客,還有他們飄逸的披風。而泛舟江湖的漁父,披上了蓑衣,留下了一個孤帆遠影的背影。如果賦予衣著以人格,披風是位少俠,蓑衣就是位老翁,至少是有著老翁的沉著之態(tài)。因為有了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雖然我們現在有了雨傘,雨披這樣便利的雨具,可始終難以想見,披著蓑衣,冒風浴雨的淡定。所以,蓑衣也許還能再次回到復古時尚人兒的手上。
在古鎮(zhèn),釀酒這份行當,現而今,好像又最配得起這般空如遁地的逍遙。 圖/史寧當然,雖然說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大隱難得糊涂,境界非凡,不好做;好歹,古鎮(zhèn)人的行當也曾給過我們一番小隱安閑的感動向往。
如果賦予衣著以人格,披風是位少俠,蓑衣就是位老翁,至少是有著老翁的沉著之態(tài)。如此細致的工藝,當地工匠卻慢慢地說“要說細也沒有多細,基本上做的要對得起買主嘛。你不能說你圖快,你哄到一個人,你哄不了第二個人,讓人家說他的手藝太差了,以后就沒人請你做了,你這門手藝就不行了?!?/p>
谷香的玉米和飽穗的紅高粱,一并被塞進了古窖和手工釀酒作坊,鼓搗鼓搗,細潺潺成了甘釀。圖/寒溪夜浣
龍華古鎮(zhèn),就有個出產蓑衣的行當呢。這還是因為其地理氣候的緣故。龍華,位于四川省南部山區(qū),與云南接壤,冬天陰冷潮濕,春夏多雨多霧,屬于典型的金沙江上游河谷氣候。老鄉(xiāng)說在過去,從龍華進城要過河趟水24次,俗話叫作“24道腳不干”屏山氣候潮濕,高山多雨很適合棕樹的生長,制作蓑衣用的棕皮就長在這樣的棕樹上。
龍華古鎮(zhèn)的蓑衣,是內陸農村春耕生產時候的衣著,農忙時,即二、三月份或者是五、六月份,只要是下雨就要穿它。制作蓑衣是從縫制領口開始的,首先把棕皮折疊起來,領口部位大概要排列十五,六張棕片??p制蓑衣用的線也是用棕編織的,叫做棕索,制作棕索一共分為三步:第一步是抓棕;接下來就是把團成一起的棕捻成線;最后再把兩條線合起來搓成一根棕索。一件棕衣的結實程度完全取決于縫制棕索的行數,外地的工匠做蓑衣,一般只縫五六十行棕索,而龍華工匠做的棕衣都要縫上八九十行,最多的可以達到一百二十行。
給領口塑型用的是一個瓷碗。這個棕衣拿來就是必須要背。如果是領子做得不好,背起來就夾得很緊。下雨天,隨便你怎么樣,把斗笠一戴,你不管是種地,插秧,它總是打不濕的。
圖/松子
不同于用布做衣服,蓑衣的制作主要就是依靠拼接,所以定位準確就是做好一件蓑衣最關鍵的步驟。定好位之后只剩下一個工序,用棕索不停地縫,匠人管這個過程叫“挑”,縫制蓑衣的過程中,這是最耗時間和體力的,從開始到制作完成往往要花兩天的時間。一棵棕樹平均每個月只長出一片棕皮,一年只有12張,棕在每年的六月和十月可以分別采摘兩次。每次也只能采摘六片。在山區(qū)棕樹是龍華農民主要的經濟作物,棕皮每十六七張就是一斤,當地每斤的售價是六毛錢。在龍華鎮(zhèn)上老年人都用這種棕編織背筐上的背帶。如此細致的工藝,當地工匠卻慢慢地說“要說細也沒有多細,基本上做的要對得起買主嘛。你不能說你圖快,你哄到一個人,你哄不了第二個人,讓人家說他的手藝太差了,以后就沒人請你做了,你這門手藝就不行了?!?/p>
深山林野之中,雖然不是那么靠近現代文明的疾速發(fā)展,卻是慢悠悠地把守著一份充滿了草木花香的實在和可靠。也許,與人群居,爾虞我詐,有時候便模糊了許多職業(yè)營生的操守;而與天地自然為鄰,內心對操守的堅持卻是清晰明了。知道可為與不可為的界限在哪里,心安踏實。
成都文殊院旁,冷不丁就會冒出神秘兮兮的神算婆,湊上來陰悄悄問一句“算一卦哇”,不迷信的人不勝其煩,而迷信的人還會各處說,哎呀,文殊院的算不準。命是越算越薄的。算命這種行當?!
平樂古鎮(zhèn),名氣漸高,做好了準備去喝茶閑聊,渡水消夏,吃奶湯面、缽缽雞。意外的是,平樂算命的怎么多得很,別的古鎮(zhèn)不見得有這一項特色旅游呢?也沒有見過平樂是什么佛拜之地?其實平樂算命先生多,有人也說是算不準的,因為平樂卜卦壓根不是為了預知個人的今生過往。
入平樂境,有漢代石坊矗立山間,上書“平樂古鎮(zhèn)”“秦漢驛道”,兩邊竹木蔥蘢。剛下山坡,映入眼簾的是綠色盆地中的平樂古鎮(zhèn)。進入鎮(zhèn)區(qū),明清風格的民居建筑七彎八拐櫛比鱗次,古風蔚然……平樂古鎮(zhèn)的建鎮(zhèn)歷史已有2000多年,是川西南的重要交通要道和文化走廊,系川西南重要碼頭。平樂是狹在邛崍山間的一抹綠野平地,因為這樣優(yōu)勢的地理區(qū)位,成了一個重要的集散地,類似于“東站貨運站”溝通南北東西。
不過,平樂在物流上的地位跟當時一條至關重要的文明之路息息相關——南方絲綢之路。南絲綢路,也稱蜀身毒道,是一條起于現今中國四川成都,經云南,到達印度的通商孔道。其總長有大約2000公里,是中國最古老的國際通道之一。主要有兩條線路:一條為西道,即“旄(音牦)牛道”。從成都出發(fā),經臨邛(邛州)、青衣(名山)、嚴道(滎經)、旄牛(漢源)、闌縣(越西)、邛都(西昌)、葉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進入緬甸和東南亞。這條路最遠可達“滇越”乘象國,可能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地區(qū)。另一條是東道,稱為“五尺道”。從成都出發(fā),到僰道(今宜賓市)、南廣(高縣)、朱提(昭通)、味縣(曲靖)、谷昌(昆明),以后一途入越南,一途經大理與旄牛道重合。
平樂位于西道之上,被稱作南方絲綢之路第一驛站。
南絲綢路以巴蜀文明為發(fā)散中心。公元前4世紀,蜀地商隊驅趕著馱運絲綢的馬帶,走出川西平原,踏上了崎嶇的山間小道,翻山越嶺,跨河過江,進行著最古老的中印商業(yè)貿易業(yè)務,從而開辟了這條我國通往南亞,西亞以至歐洲的最古老的商道。
通過“古道”,奏漢時巴蜀的鐵、布、朱提的銀,邛都的銅,販到南中,而南中的笮馬、僮則販到內地;印緬輸入中國的商品主要有氈、繒布、真珠 、海貝 、琥珀等,而從中國輸出的有絲綢、緞匹、金銀等;玉石、食鹽、棉花、燕窩、鹿茸、名貴蛇蚊石等都在這條古道上南來北往。
故而,大概從那個時候開始,平樂,這個集散地,就聚集了一些會看天象,會測字,會卜卦吉兇的算命先生吧。出發(fā)之前,卜一卦,在此地便成為了吃飯,投宿般的必須。
“‘蜀身毒道’,一路或峰巔嵯峨,山聳十里,山者險惡,道路盤折,或山嶺重疊,溪河密布,山高谷深,坡陡地薄,或江滾滾,白浪騰空,天險難度?!边@是對這條道路的地理記敘??梢?,這一路,深一腳淺一腳,馬蹄踏下的,是顫巍巍的雄關漫道,一不留神,旁邊就是湍急大河,墜下去,趕馬人家的婦孺就再也盼不回她們的兒子、丈夫和父親。
故而,大概從那個時候開始,平樂,這個集散地,就聚集了一些會看天象、會測字、會卜卦吉兇的算命先生吧。出發(fā)之前,卜一卦,在此地便成為了吃飯,投宿般的必須。
為前程卜卦,如果看出了求卦人心緒難安,測字又測了個筆畫繁復的字,再或者知道雨季將至,前方必有塌方灘涂,先生估計要說,“喲喂!且緩行兩日”,不過還是得要有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也許,郎中治的是身體上的疾病苦痛,而卜卦先生安撫的應該是過往紅塵,汗涔涔、焦灼的內心浪潮。
有的卜卦先生,只為賺錢,照著推理標準誑言一通,你也只需花錢消災。而平樂先生又何須誆人錢財,大抵不過是在這繁華小道上,做好了交通警察與心理醫(yī)生的職責,勸酒醉心慌者,莫前行罷。
在未來的十多年里,據說每個人一生都會從事大概十四份工作,城市文明向社會內部締造了更加多元多面的微觀世界,人類創(chuàng)造了城市文明,反過來也不斷地被城市文明嵌入操控。人們好像也覺得深受其累,因而,傾心于尋找精神中的家園,桃花佳境。桃花佳境其實并不見得只有桃花夭夭。
接近自然的地方就是佳境花園。而接近自然的人,不見得陷入太多城市網絡桎梏。在曾經,他們都應著自然的授業(yè),一輩子都從事著一種安定的職業(yè),不論是釀酒,編織。得良田一畝,種菜結果;得魚池一席,網魚捉蝦……人的欲望和德性全都授自山水。難怪,要以水喻智慧,以山喻仁義。
當然,雖然說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大隱難得糊涂,境界非凡,不好做;好歹,古鎮(zhèn)人的行當也曾給過我們一番小隱安閑的感動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