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蓉萍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紫砂文化承載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茶文化的精華,對紫砂壺造型的創(chuàng)造是永恒不變的話題。在數(shù)十年的紫砂從藝生涯中,筆者也一直在紫砂的藝術道路上不斷攀爬前進。歷數(shù)紫砂的器形,我所愛者,皆為骨肉之感之紫砂器,這是一種對藝術的偏愛和情有獨鐘。
《陽羨名壺賦》中有“美人”、“西子”此二者,在紫砂器型中,就是指的美人肩、西施乳,都是借鑒女性身體的部位來作造型的。就拿經(jīng)典傳器西施乳來說,以紫砂器獨特可塑性來描繪美人之乳的圓潤飽滿,豐滿者稱貴妃,玲瓏者為西施。而本文筆者特意以美人肩來闡述,正是源于美人肩那靈動神韻,骨肉之感。而將似乎沒有變化余地的紫砂造型再創(chuàng)神奇,也是源自筆者對美人肩新的理解。
美人肩在現(xiàn)實中指稱很窄很女性化的肩膀,俗稱溜肩、斜肩、削肩。中國古典美學里,女人以削肩為美。《洛神賦》云:“肩若削成。”如果你見過敦煌壁畫那滿壁風動,天衣飛揚的美人,或許就該明白美人肩的靈動、柔美和力量之感。一般將女性特征提煉成壺形,或者將女性衣裝紋飾、線條借代為服飾壺。
清代文人朱彝尊就有一首專門描繪美人肩的詞《沁園春·肩》其中以“ 紈質(zhì)停勻、望中疑削、染處恒垂、記量成尺六、難增分寸”作描繪,從細節(jié)骨肉等等各方面作細而入微的刻畫。提到肩部的曲線美,不能不提到肩峰。也就是《美人肩》的線條藝術的來源,對于女性而言,肩峰所喻示的是女性的曲線美,只不過在壺形中這座山峰更為和緩、圓潤,比例合度罷了。重點在于展現(xiàn)紫砂壺的線條之美。
自古“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美人”意象多次出現(xiàn),而文人學士對此浮想聯(lián)翩,常以詩文借代,借美人抒發(fā)自己的情志,抒發(fā)感慨,或者懷才不遇、可遇不可求的失落之感。傳統(tǒng)文人因受理教、道德束縛,常常隱喻之體態(tài)嫵媚多姿,又極愛慕,憑借文人雅士的心靈,加上匠人手巧,就使得紫砂這種泥性的陶瓷制品作借代,登上了歷史的舞臺,明朝惠孟臣的乳頂壺,艷而不妖,曼生亦高雅因見少婦依門喂嬰,而牽情絲,方成乳甌壺。原來,皆是文人風流愛美,將不可明示之情以一壺盡化之,或養(yǎng)生之道,或陰陽之理,盡在此間風情別樣。
同一種器型在不同的紫砂藝人手里能夠表現(xiàn)出不同的神韻來,《美人肩》壺制作難點在于,如何手工打造出壺肩的線條,合乎美人肩線的柔美怡人的情態(tài),以及蓋面和壺身之間的過渡,故此為《美人肩》壺的難做之處,卻也是壺之美的體現(xiàn)之要點。
《美人肩》壺以修長圓潤見長,自蓋頂向壺身弧轉(zhuǎn),上寬下窄,曲線靈動巧妙,整器以古代美人的肩線及豐腴美妙的曲線,幻化出動人心弦的壺形,若削肩而立的唐代宮廷美女的雍容華貴,又似大家閨秀的豐姿綽約,美麗妖嬈,削肩立骨,造型飽滿圓潤,描繪了一幅肥美豐潤的唐代仕女圖,大方得體。
觀此形態(tài),結(jié)合唐代各個時期的飛天美人圖,也許能夠心領神會,流和鋬的處理,就似那掐著腰,翹著蘭花指的貴婦人,長袖善舞,舞姿飄逸靈動,不同角度觀看姿態(tài)和意境,風格和情趣,都在不斷地變化。嘴,把纖巧精細,流嘴彎折向上于壺身中部接出,耳把細長,骨骼清高,身桶硬朗,壺蓋為嵌蓋,頂部起伏而隆起,珠圓玉潤的滴鈕,整器造型不拖沓,別有剛強內(nèi)在,形神氣韻富有美人之風雅。色澤朱紅略泛桔光,溫潤透明質(zhì)感之佳。
《美人肩》壺主題與形式統(tǒng)一,全器光素簡潔,比例協(xié)調(diào),以體現(xiàn)圓潤的壺身為主,利用壺身勻滑自然的肩線,肩部略為突鼓,窈窕秀美的壺身,漂亮勻稱的壺肩,肩項及腹,骨肉勻亭。精巧的全手工技藝,壺蓋與壺身仿佛合為一體,內(nèi)盛香茗,如軟玉溫香,不啻掌珠,賞心悅目,頗具風韻。
[1]《陽羨砂壺圖考》李景康、張虹,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6年版
[2]《陽羨砂器精品圖譜》 賴福來 臺北淑馨出版社 1985年版
[3]《紫砂茶壺的造型與鑒賞》 錢劍華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