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語》中的文章與文學(xué)

      2013-02-14 23:36:54吳小鋒
      關(guān)鍵詞:政制先王天道

      吳小鋒

      (同濟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上海200092)

      在中國古典文獻中,“文章”一詞首見于《論語》,全書共出現(xiàn)過兩次,其一見于《泰伯》: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①本文所引《論語》之文,見黃懷信等:《論語匯校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這一章,孔子稱頌“堯之為君”,堯是孔子心目當中的理想君王,因此,通過這一章,興許我們可以了解孔子為何要祖述堯的治法?!拔∥ ?,高大之稱,這里同時形容天與堯的高大,“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唯”字尤需注意,在整個宇宙中,唯天最大,無所不包,天籠罩著整個人世,甚至可以說,地上的人間事務(wù)是天的一部分,人間的運行法則出自于天,人道出自天道?!拔▓騽t之”,唯有堯在治理人間事務(wù)之時,取法于天,換句話說,正是堯發(fā)現(xiàn)了天道與人道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人間的治道當取法天道,在孔子心目當中,這是堯之為君真正稱得上“大哉”的地方?!吨芤住は缔o上》所言:“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②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潘雨廷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應(yīng)該是這一思想的延伸,不過這一思想的系統(tǒng)表述,更早是源于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③河上公(托名):《老子道德經(jīng)河上公章句》,王卡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在老子的思想中,道可當宇宙的先天理則,獨立不改,周行不殆,是天地的本源,因其不可名狀,所以字之曰道,因其無所不包,強名之謂大,也就是說,“大”是對道的稱呼。天、地為道所生,人又為天地所生,因此,在古人心中,天、地、人構(gòu)成了宇宙的基本結(jié)構(gòu)。中國古代思想對人的把握,來自于對天地的把握以及對人在天地中的位置的把握。讀《老子》的這一章,還需要注意一個細節(jié),老子所謂的“域中有四大”,分別是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王”為四大之一,但在隨后的一句中,“王”變成了“人”,為什么老子不接著說“王”或不在前面將“人”而非“王”看作四大之一?①《老子》傅奕本“王亦大”作“人亦大”,“王居其一焉”作“人居其一焉”,將兩個“王”字改作“人”字,如今的譯注本多有從之,如陳鼓應(yīng)的《老子今注今譯》(商務(wù)印書館,2003)。新出土的帛書本《老子》與楚簡本《老子》均作“王”,可見“王”字本不誤,改作“人”,即抹掉了其間的用心。這一轉(zhuǎn)換是為了表明什么?“王”與“人”的區(qū)分在哪里?“大”是對道的稱呼,天地為道所生,人又為天地所生,因此,在人與道之間,尚有天高地厚的間隔,僅有極少數(shù)人可以參透天地,能看透天地人背后道之運行的人,就有做王的資格?!墩f文》解“王”字時引:

      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笨鬃釉唬骸耙回炄秊橥??!?/p>

      董仲舒的解釋,其實是對孔子說法的發(fā)揮,王者,就是貫通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人。王者是人間政治的掌控者,要掌控人間政治,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類,王者需要對三才之道有深刻的見識和整全的視野。雖然人與天、地構(gòu)成了宇宙的基本結(jié)構(gòu),但只有王者可以與天、地、道并稱為“大”,因為“大”是道的別名。老子在論述“域中四大”的語境中,單獨強調(diào)“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突出王者之道在“四大”中的位置,最終意圖是為了在道、天、地、人這“域中四大”中,搞清楚人道的位置,搞清楚王道政制正當性的基礎(chǔ)所在。老子宇宙論式的論述看似玄之又玄,最終目的卻在于重返人間治道,這就是老子作為史官“究天人之際”的真正涵義,也是老子所云“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的根本意圖。老子宇宙論式的形而上學(xué)論述背后,是對王道政制正當性的探索。古代的宇宙論多是一種目的論式的宇宙論,這種宇宙論假設(shè)萬物背后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與目的,人與人世同樣是天道運行的一部分,因此,其正當性源于更大的宇宙論或天道說之中。基于這一認識,人對人世政制的設(shè)計就不應(yīng)該從自己的理智出發(fā),而應(yīng)效法天地之道,“釋道而任智者必危,棄數(shù)而用才者必困”(《淮南子·詮言訓(xùn)》),②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殷光熹校點,合肥: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1998年。這就是老子要人君“絕圣棄智”的真正原因。人間政制的安排不能全憑人自身自以為是的智慧,“君好智則倍時而任己,棄數(shù)而用慮,天下之物博而智淺,以淺澹博,未有能者也。獨任其智,失必多矣”(《淮南子·詮言訓(xùn)》)。春秋時期,面對人君日益張狂肆心的時局,老子反思政制正當性所給出的答案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用孔子的話概括說,就相當于是“唯天為大,唯堯則之”,理想的圣王統(tǒng)治,必然是“則天”的統(tǒng)治,惟其如此,才能最終保有對人間最佳政制的辯護理據(jù)。

      《尚書》自《堯典》開篇,《論語》以《堯曰》結(jié)尾,皆以堯為準繩,關(guān)鍵就在于堯“則天”的治道打通了天道與人道,這很可能接近于孔子心目當中的最佳政制模式,孔子“祖述堯舜”,看中的可能并不是通常所謂的堯舜為禪讓之始這件事,而是看重他們對人間政制正當性的洞察,對天人關(guān)系的理解。不過,像堯這樣極少數(shù)能效法天道、“格于上下”(《尚書·堯典》)③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陳沆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的王者,普通民眾自然無法認識,對于堯的天德,“百姓日用而不知”。

      只有在理解堯的“則天”政制的深意后,才能恰當理解“文章”的涵義。堯統(tǒng)治的成功,正在于其煥乎之文章。包咸注云:“煥,明也;其立文垂制又著明”,朱熹注云:“文章,禮樂法度也”,④見黃懷信等撰:《論語匯校集釋》,前揭,第723頁。鄭玄注《禮記·大傳》云:“文章,禮法也”,⑤見鄭玄注,孔穎達疏,龔抗云整理:《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第1001頁??梢姡恼聦崬槎Y樂典制,煥乎之文章,說的正是堯統(tǒng)治時的政治制度??鬃诱f:“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如果堯之為君取法于天,那么用以實行統(tǒng)治的煥乎文章顯然就應(yīng)該是取法天道的“法則”,禮樂典制實際上就應(yīng)該是“道之文”。

      禮樂典制后來慢慢成文,具有了言語文字層面上的“文章”義。《論語》中,“文章”一詞還見于《公冶長》: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應(yīng)該是指言語文字意義上的文章。不過,夫子之“文章”,尚不能與后世的文章相提并論,因為夫子文章同樣具有“制度”的涵義——“圣人吐辭為經(jīng),故凡所言,都為制作。”①廖平:《廖平選集》,李耀仙編,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第193頁。用孔子自己的話來說,孔子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但是所述之六藝文章,皆先王政典,同樣是“制度”含義。另外,此章還應(yīng)該注意的是,子貢雖然表面說文章可聞,而性與天道不得聞,其實無疑在提醒讀者,應(yīng)重視“文章”與“性與天道”之間的關(guān)系,夫子雖未明言性道,但對性道的認識卻深藏于文章之中,好學(xué)深思者可通過文章,得聞性與天道。

      前面我們已經(jīng)討論過作為政教典制的文章,實際上是則天的“道之文”,如果說這大致代表著文章與天道的關(guān)系,那么,文章與性的關(guān)系,又從何說起?這里,我們先來做一些初步的探索,《周易·說卦》云: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在《周易》中,“章”為“既濟”之象,②潘雨廷:《周易表解》,上海: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2004年,第278頁。“六位而成章”就是成既濟。圣人作《周易》是順性命之理,何為性命之理?《周易·系辭上》云:“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比酥裕申庩栔畾饨缓隙?。套用“易一名而含三義”的說法,③《易緯·干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编嵭l(fā)揮此說法作《易贊》及《易論》云:“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眳⒁娍追f達:《周易正義》,見劉玉建:《〈周易正義〉導(dǎo)讀》,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第88頁。陰陽之氣交合而成的“性”也有三種含義:其一為“性簡”,性由陰陽二氣交合而成;其二為“性變”,是說構(gòu)成性的陰陽二氣關(guān)系在后天的調(diào)整,好比爻位的“之正”,④關(guān)于“之正”的思想,參見林忠軍:《虞翻的象數(shù)易學(xué)》,見姜廣輝主編:《中國經(jīng)學(xué)思想史》(第二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3年,第606-616頁。用宋儒的說法就是“變化氣質(zhì)”;其三為“性恒”,無論性在后天如何變化,構(gòu)成性本身的陰陽二氣不變,陰陽之間的陽尊陰卑的關(guān)系也不變。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就可以繼續(xù)談?wù)摗靶悦怼迸c文章的關(guān)系。

      《周易·系辭下》云:“物相雜,故曰文”,物者,陰陽也,⑤比較虞翻的注:“干陽物,坤陰物。純干純坤之時,未有文章。陽物入坤,陰物入干,更相雜成六十四卦,乃有文章,故曰文。”見潘雨廷:《周易虞氏義象釋》,張文江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445頁。所謂“物相雜”,就是陰陽相交,《說文》解“文”字時說,“錯畫也,象交文”,本身就有“物相雜”之象。具體到人性本身而言,人性天生雖是陰陽雜成,但可以通過后天的學(xué)習(xí)調(diào)整人性先天帶來的陰陽關(guān)系,從而“之正”以達到人性的理想狀態(tài),擺正人性中陰陽關(guān)系,這種正確的陰陽格局就是既濟之“章”。人天生的性情本身就“含章可貞”,“文章”的意義就在于用對人性情的正確認識(陰陽關(guān)系的最佳格局)——先王所積累下來的政教典章,來引導(dǎo)人“之正”走向既濟,其實,這個走向既濟的過程就是修身的過程。換句話說,文章對性情的規(guī)定,其實就是德性,德性就是性之“得”,“干道變化,各正性命”,正性命就是得其所,德性,就是先天性情在后天的調(diào)整變化中得其所。所以,用來引導(dǎo)人修身養(yǎng)性的文章,本來就應(yīng)當對人性本身懷有極其精當?shù)恼J識,不然,不僅不能擔當引導(dǎo)性情的重任,反倒會敗壞人性,《系辭下》云:“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兇生焉?!蔽牟划?,就是對人性陰陽關(guān)系認識不當,從而制作的文章沒有導(dǎo)人“之正”的能力,反倒可能導(dǎo)人走向既濟的反面——未濟,使得人性完全錯亂。由此,我們算是初步瞥見了文章與性的關(guān)系,比較上面探討過“文章即國家政教典章”的這層含義,可以說,“文章”本身其實已經(jīng)包含了修、齊、治、平的各個層面,說文章乃“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論·論文》),絲毫沒有夸張的成分。劉勰著《文心雕龍》,開篇第一句話就說“文之為德也大矣”,“文章”的德有多大,在于我們對“文章”的認識有多深。

      與“文章”一樣,“文學(xué)”一詞同樣首見于《論語》,孔門四科,第四科即為“文學(xué)”: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xué):子游、子夏。(《先進》)

      皇侃引范寧言:“文學(xué),謂先王典文”,③見黃懷信等撰:《論語匯校集釋》,前揭,第961頁。先王典文即前文論述過的“文章”,因此,文學(xué)實際上就是文章之學(xué),文學(xué)要效法的是先王的政教典章。由于文章兼具修身與治國之義,作為“文章之學(xué)”的文學(xué),同樣承繼了這兩層含義。爻為陰陽之動,文章是陰陽之動的規(guī)矩,因此,從個人性情的修煉上講,文章之學(xué)的意義就是引導(dǎo)與調(diào)理人自身陰陽之氣的變化,也就是說,文學(xué)是對學(xué)子性情的調(diào)教,《說苑·建本》云:“學(xué)者,所以反情治性,盡其才者也”,④劉向:《說苑校證》,向宗魯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栋谆⑼āけ儆骸芬灿邢嗤恼f法:“學(xué)以治性。”⑤陳立撰:《白虎通疏證》,吳則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孔門文學(xué)科一共舉了兩位善于學(xué)文的弟子:子游和子夏。子游善學(xué)禮樂,為武城宰時,以禮樂教民: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宰牛刀?!弊佑螌υ唬骸拔粽哔纫猜勚T夫子曰:‘君子學(xué)道則愛人,小人學(xué)道則易使也?!弊釉唬骸岸?,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保ā蛾栘洝罚?/p>

      子游之所以以禮樂為政,是因為孔子曾經(jīng)教導(dǎo)“君子學(xué)道則愛人”。在《論語》中,“道”字凡八十八見,除開“道路”、“言說”與“治理”之義外,皆就“禮樂”而言。⑥參見趙紀彬:《論語新探》,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208、384頁。此章的“弦歌之聲”,正是“學(xué)道”的典型。⑦參見俞正燮:《癸巳存稿·君子小人學(xué)道是弦歌義》,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4-65頁?!巴z三代以上書,樂之外無所謂學(xué)”(第65頁),俞正燮論述時舉子游為武城宰的例子為證,說明孔子時候仍是如此,甚至到漢代成書的《王制》與《樂記》仍是如此。不過,觀孔子創(chuàng)立“文學(xué)”一科可知,所學(xué)的內(nèi)容,就三代而言已有所變化。另一位文學(xué)科代表是子夏,子夏善學(xué)古典遺文,在《論語》中多言“學(xué)”論《詩》,據(jù)《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孔子死后,子夏教學(xué)西河,成了魏國的帝王師。從子游與子夏兩位文學(xué)科代表的生平來看,文學(xué)一科并非單單指讀書誦詩、學(xué)禮習(xí)樂,文學(xué)一科同樣旨在文教。

      “學(xué)”與“教”為同根字,意思相通,《尚書·兌命》言“敩學(xué)半”,敩,就是教,《尚書·盤庚上》云:“盤庚敩于民”,敩于民,即教于民。文學(xué)之學(xué),先學(xué)而后教,文學(xué)一詞其實本已含有“文教”之義。文學(xué)一科的總旨,在于通過文章之學(xué)最終擔負起文教事業(yè),觀子游為武城宰、子夏教于西河,便可以看出這一點。文教的意圖,在于教人通過“文學(xué)”認識并砥礪自身性情,使得人本來的“性”成為“德性”,由于人本來的性情有著過與不及等各種情況,“文學(xué)”的目的就在于引導(dǎo)性地“長善救失”。因為文學(xué)是“文章之學(xué)”,因此文學(xué)背后的深意,更是要將先王的政教典章,無聲無息地融入到學(xué)子的性情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文教”的文學(xué),當然有安邦定國的意義??梢哉f,文學(xué)的“學(xué)”是教養(yǎng)自身,文學(xué)的“教”是教養(yǎng)社會。

      孔子四科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xué)”,其順序頗值得注意:德行是后三者的基礎(chǔ),列在最先;言語必須以德行為基礎(chǔ),可比較“巧言令色鮮矣仁”(《學(xué)而》);“政事”必須以德行和言語為基礎(chǔ),因為“不學(xué)詩,無以言”(《季氏》),且“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文學(xué)”,必須以德行、言語、政事為基礎(chǔ),文學(xué)乃是前三者的集成,以德行為根基,以言語為用,并深切理解政事,方可言文學(xué)?!暗滦小?、“言語”、“政事”這三種門類的教養(yǎng)其實古已有之,惟“文學(xué)”一門創(chuàng)立于孔子,孔子為何要創(chuàng)立“文學(xué)”?為何要修撰六藝文章并致力于推行文教?要想通這些問題,須明白春秋時期的政治格局。

      自平王東遷,治道虧缺,列國禍亂,四夷交侵,王章既失,陵夷而不返,西周之斯文,至東周掃地。周室既微,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史記·太史公自序》)。春秋之際,諸侯力政,原來西周的政制典章對各諸侯國的禮文有嚴格規(guī)定,周室式微之后,諸侯列國紛紛變亂先王禮法,銷毀成文典章,從而造成各國之間車不同軌、書不同文、行不同倫、樂不同聲的禮崩樂壞的局面,各國政教衰變,綱紀廢弛,西周奠立的大一統(tǒng)政治格局至春秋時近乎崩潰。孔子雖為一介布衣,卻滿懷救世之心。東周王政失統(tǒng),官守漸失,先王典籍散于四方,文教墜地,孔子周游列國,其目的之一就是收集散佚典籍,重整周代文教。孔子刪述六藝,設(shè)帳授徒,從而使得先王典章得以傳世,天不喪斯文,其文在茲。孔子所謂“入其國,其教可知也”,亦是有感而發(fā)。列國之教有得有失,孔子所見,恐怕多為其失,修訂并講授六經(jīng),意在以六經(jīng)文章重振列國衰變之政教??鬃又浴拔耐跫葲],文不在茲乎”,可見其踵繼文王的修文之志??鬃觿?chuàng)設(shè)“文學(xué)”一科,以文教整肅當世政制并垂范后世,意味極其深遠。

      文學(xué)的出現(xiàn),與官學(xué)的破敗有極大干系,孔子提出“文學(xué)”,恰在禮崩樂壞、政教凌遲之時,在這個意義上幾乎可以說,文學(xué)與文教,就是素王經(jīng)世的方式??鬃有拮?jīng),并以此設(shè)教,使得當時岌岌可危的先王政典得以傳承,由于六經(jīng)文章皆先王思考人間政制的根本大法,因此,孔子重修經(jīng)典,本身就意味著對現(xiàn)實政治的撥亂反正,如果按照今文經(jīng)師的看法,孔子撰定六經(jīng)的行為是為人間政治立法?!抖Y記·學(xué)記》云:“建國君民,教學(xué)為先”,《學(xué)記》之所以將教學(xué)看作建國君民的頭等大事,原因就在于所教所學(xué)的六經(jīng)文章,正是建國君民的根本大法。

      猜你喜歡
      政制先王天道
      天 道
      中外文摘(2020年10期)2020-11-12 11:24:55
      試論荀子的“先王觀”
      人文天下(2020年11期)2020-07-20 16:27:54
      教育何以塑造理想國
      ——《理想國》卷八芻議
      社科縱橫(2019年4期)2019-02-18 21:53:13
      電視劇的文化屬性解讀——以《天道》為例
      新聞傳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4
      荀子“圣王”的三種解讀
      江漢論壇(2017年2期)2017-04-19 23:29:36
      泰民眾愿行善報答先王
      “走出帝制”:歷史先聲與在場記錄——《民國政制史》導(dǎo)讀
      法律史評論(2016年0期)2016-11-08 01:41:49
      天道體系 專業(yè)成就卓越
      權(quán)健天道體系精英榜
      楚人過河
      古丈县| 天全县| 桦川县| 盐山县| 常熟市| 两当县| 吉首市| 西吉县| 友谊县| 临武县| 乌兰察布市| 涡阳县| 平阴县| 大悟县| 麻城市| 天镇县| 丰原市| 青冈县| 祁东县| 盐源县| 比如县| 陕西省| 沧州市| 长沙市| 全州县| 成都市| 建瓯市| 河东区| 惠水县| 绥滨县| 图木舒克市| 玉田县| 古蔺县| 鸡泽县| 甘德县| 五寨县| 永吉县| 江都市| 依安县| 电白县| 东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