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元末明初江西詩人郭鈺及其《靜思集》*

      2013-02-15 05:33:49張欣
      圖書館研究 2013年1期
      關(guān)鍵詞:靜思七言底本

      張欣

      (北京師范大學(xué)古籍與傳統(tǒng)文化研究院,北京 100875)

      1 郭鈺其人

      郭鈺,字彥章,別號靜思,江西吉水人。壯年時胸懷奇志,遭逢元末戰(zhàn)亂,愁苦不得志,隱居不仕。明朝建立以后,以茂才征,辭以病?,F(xiàn)存郭鈺傳記資料極少,只能從其詩集《靜思集》中窺探其生平大概?!鹅o思集》中有《乙卯新元余年六十目病又甚撫今懷昔感慨系之適諸弟侄來賀因賦長句》,乙卯為明洪武八年(1375年),郭鈺適當(dāng)60歲,由此可推算郭鈺生于1316年。集中又有《丙辰上已與新喻龔履芳同郡周公明羅澄淵諸孫仲雍登南山絕頂歸息于雩壇意歡如也公明賦長句次韻》,丙辰為明洪武九年(1376年),這首詩是《靜思集》中明確標(biāo)有時間的最晚的一首詩,可作為郭鈺卒年的上限。故郭鈺之生卒年在1316到1376年之后。

      郭鈺遭遇元末動亂,親見亂離之狀,其所作詩歌,多慷慨愁苦之辭。詩中所言時事,皆為親睹,如其《悲廬陵》,前有長序,詳細(xì)敘述了吉安城兩次淪陷的經(jīng)歷;《征婦別》則可見當(dāng)時群雄混戰(zhàn),壯丁不足,強(qiáng)征婦人入軍的情形。故四庫館臣謂其“足以補(bǔ)史傳之闕”[1],確有見地。

      雖然郭鈺布衣終生,從未擔(dān)任過元廷的一官半職,而且窮困潦倒,連基本生活都難以保障①郭鈺《春夜寒》小序:“余值時危,一窮到骨,薪米不給,恒自謂不敢僥幸。今春雨雪連旬,擁牛衣以熬長夜,寒砭肌骨,遂成痁瘧,可感也哉!”《靜思集》卷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但是他依然對元朝忠心耿耿。在戰(zhàn)亂之際,他急切地盼望元朝政府有所作為,能夠平定叛亂。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吉安已經(jīng)陷入徐壽輝之手,此年元日,郭鈺因為沒能見到元廷頒發(fā)的官歷而惆悵不已,“太史未頒周正朔,遺民思覩漢衣冠”[2]。后來在停泊于吉安的外省官船上見到官歷而欣喜若狂,頓生“賴有忠良扶社稷,愿聞籌策早安邊”[3]的希望。然而隨著戰(zhàn)事的惡化,烽煙遍起,元朝軍隊節(jié)節(jié)敗退,郭鈺的希望漸成絕望,但是他始終以忠義自期,神往伯夷叔齊,“朝飲南山水,夕采西山薇。嗟彼反側(cè)子,捐軀逐輕肥。寒餓良細(xì)事,大義有是非?!盵4]并且也以貞節(jié)相砥礪好友,再三囑咐出處要謹(jǐn)慎,不要因為貪圖順達(dá)富貴而不顧大是大非,“干戈今若此,誰測衰盛端。明當(dāng)為遠(yuǎn)別,為君吐心肝。愿言保貞節(jié),深居且加餐。”[5]即使終身困頓,即使自己的堅守不為后人所知,也要以此報答君恩國恩,“情知青史無名姓,短策猶期報國恩?!盵6]對于那些在死于對抗強(qiáng)梁的義士、貞女,郭鈺給予了崇高的贊頌,如他贊頌從徐壽輝手里收復(fù)安吉的鄉(xiāng)民羅明遠(yuǎn)“中朝將士論功賞,讓與江南一白丁。”[7]贊頌劉氏貞女 “百年節(jié)義仗賢豪,一死翻憐女子髙。不敢長歌題卷上,轉(zhuǎn)喉恐犯舊官曹?!盵8]同時也表達(dá)了對“今日賣降人,昨朝清議子”[9]的嘲諷。

      明朝建立之后,郭鈺成了元朝的“遺忠”,像許多元明之際的知識分子一樣,郭鈺對朱明政權(quán)采用非暴力的方式進(jìn)行抵觸。而朱元璋為了緩和與知識分子的關(guān)系,一方面進(jìn)行了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為宏大的征召,另一方面通過文化建設(shè),例如修《禮書》、編《元史》以籠絡(luò)士人。郭鈺雖在征召之列,但以“耳聾足躄”為由拒絕,并作《辛亥秋詔舉秀才余以耳聾足躄縣司逼迫非情因成短句》表達(dá)自己對政治百念俱灰,明確表示自己不愿加入新的政權(quán)。

      或許因為郭鈺的明確表態(tài),他沒能名列 《禮書》《元史》的編纂學(xué)者之中。但是郭鈺不少友人卻參與了這項工作,如周愷、李懋②李懋,耒陽人,洪武三年與修《元史》,除棠邑縣丞。見《明詩紀(jì)事》甲簽卷六。等。郭鈺對此感到擔(dān)憂,在詩中再三致意李懋“人臣大節(jié)保終始,滿眼官寮少能似。泰山峩峩河水長,君恩于爾不可忘。嗚呼,君恩于爾不可忘?!盵10]但是郭鈺似乎也對那些投身明朝的友人表示理解。纂修《禮書》的周愷,后來參加了洪武初年的科舉考試中第,官工部主事、吏部員外郎,與宋濂相從甚密。郭鈺與入明為官之后的周愷也保持了友好的聯(lián)系,時常有詩文唱和,并在周死后,數(shù)次寫詩悼念。

      從《靜思集》里綜觀郭鈺一生,與之相伴的始終是貧困和無奈,但是郭鈺始終在顛沛流離、饑寒窮困之際,窮而不愁,潦而不倒,保持了一個儒士文人的節(jié)操,“此詩人所以窮餓終身而不悔也!”

      2 《靜思集》版本

      郭鈺生前曾有意裒錄詩文,并請友人羅大已作序,時明洪武二年(1369年)。但其集中有作于明洪武二年以后之詩,可知在羅序之時,郭鈺詩文并未編定。郭鈺詩文的正式編纂,是在一百八十多年后的明嘉靖末年 (1565年)。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鄉(xiāng)人羅洪先校其舛訛并為序,囑托郭鈺八世從孫郭廷昭編次刊刻以行,是為嘉靖刻本《靜思先生詩集》。兩年后,同郡伍典為嘉靖本《靜思集》作序時說:“(郭鈺)當(dāng)其退而巖居,光彩韜晦,蓬蒿終身,固無計于人之知與不知,而舉世亦鮮有能知之者。豈意迄今昭代二百余載矣,有孫郭廷昭氏,類其詩,梓而行之。”又謂“矧吾聞其稿僅存一帙,貯于空舍者幾百年,而不蠹不鼠不散落于四方,以俟搜刻,鮮完如故?!庇纱丝芍?,嘉靖刻本實為《靜思集》的最早版本。可惜嘉靖刻本今已不存,諸書目皆不見著錄,故嘉靖本的情況不得而知。其后《靜思集》又有刻本和抄本流傳,卷數(shù)則有二卷與十卷之分,今略加辨敘。

      2.1 二卷本

      2.1.1 重印康熙五十三年刻本

      此刻本今藏國家圖書館(XD7178)、上海圖書館(線普353746-47)。國圖藏本封面題為“康熙甲午重刊靜思詩集桂林藏本”。首為欽定四庫全書提要,半葉九行,單行二十字。次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吉水知縣韓侯振的敘,半葉五行,單行十二字。據(jù)敘所稱,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郭鈺之后裔郭曾可 “以乃祖靜思先生詩歌一帙欲梓梨棗,請為序”,可知《靜思先生詩集》的此次刊刻,是由郭鈺后裔郭曾可主持的。韓敘的次葉無字,唯有韓侯振之墨印二方,上為“韓侯振印”,下為“坦軒氏”(此二印當(dāng)是刻于書板之上,隨書印行)。此后便是《靜思先生詩集》的序文三篇,分別為明洪武二年(1369年)羅大已序、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羅洪先序、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伍典序,伍典序不見于其他諸本??滴蹩瘫灸夸浿掠兄?、編校者信息:元處士吉水郭鈺彥章著、孫廷昭弘野編、孫鞏可亭校訛。其中“孫鞏可亭校訛”亦僅此本所有。據(jù)此可推論,韓侯振敘中所言郭曾可所藏的“乃祖靜思先生詩歌一帙”,極有可能是郭廷昭的嘉靖刻本。嘉靖刻本到康熙年間已經(jīng)罕見,郭曾可復(fù)以嘉靖本為底本加以刊刻。如今,康熙刻本也已不得見,目前所見國圖藏重印康熙刻本,是四庫全書修成之后以康熙之刻板重新印制,故在書前加四庫全書《靜思集》提要,且書中避康熙之諱,“玄”字闕筆,而乾隆之“弘”“曆”二字不避諱。

      在《浙江采集遺書總錄》壬集中,著錄刊本《靜思集》二卷。阮元《文選樓藏書記》卷六也著錄“《靜思集》二卷,元郭鈺著,吉水人,刻本”?!段倪x樓藏書記》實為乾隆時期浙江進(jìn)呈四庫館的部分書目清單而非阮元藏書目錄,其中包括汪啟淑、范懋柱、吳玉墀、鮑士恭等幾位大藏書家的呈送部分。而《進(jìn)呈書目》、《浙江采集遺書總錄》與之相對應(yīng)的部分,即在這些進(jìn)呈書目清單的基礎(chǔ)上形成[11]。故《浙江采集遺書總錄》和《文選樓藏書記》所著錄的二卷刻本《靜思集》應(yīng)為同書,即鮑士恭家藏本,查 《知不足齋宋元文集書目》,則著錄為:《靜思集》,元郭鈺著,吉水人,詩,刻本,二卷[12]。 與《浙江采集遺書總目》和《文選樓藏書記》相合,但不知此刻本為嘉靖刻本還是康熙刻本。據(jù) 《四庫全書總目》,四庫本《靜思集》是以鮑士恭家藏本為底本,然而四庫本《靜思集》作十卷,與鮑藏本卷數(shù)不同,詳說見下。

      康熙刻本《靜思集》正文前有目錄,上卷:五七言古風(fēng)一百七十九首、六言絕句二首(實無)、詞二首、銘二首(實一首);下卷:五言律四十五首、七言律二百四十九首、五言排律二首、五言絕句十八首、七言絕句一百二首。察其分卷原則,上卷為古風(fēng)及雜體,下卷為近體格律詩。

      2.1.2 江蘇進(jìn)呈抄本

      此抄本今藏國家圖書館(0665號)。該本封面鈐有 “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江蘇巡撫薩載送靜思詩集壹部計書二卷”印。次為羅大已序,頁首鈐“翰林院”滿漢文大方印、“延古堂李氏珍藏”印。此本《靜思先生詩集》當(dāng)為編完《四庫全書》后從翰林院私挾轉(zhuǎn)入廠肆者,后流入天津李氏延古堂、徐乃昌積學(xué)齋。羅大已序之后即為目錄,有“南陵徐乃昌審定善本”印。上卷:五七言古風(fēng)一百八十二首;下卷:五言律四十五首、七言律二百五十首、五言排律二首、五言絕句一十八首、七言絕句一百二首、六言絕句二首、詞一首、銘一首。正文前有著者、編者信息:元處士吉水桂林郭鈺彥章著、明國子生八世從孫廷昭編。

      2.1.3 翁斌孫藏清抄本

      此抄本今藏國家圖書館(6162號)。該本無目錄無序。首為靜思先生詩集卷之上,著錄編著者信息:元處士吉水桂林郭鈺彥章著、明國子生八世孫廷昭編。鈐有“翁斌孫印”。其上卷為五七言古風(fēng),下卷為五言律、七言律、五七言排律、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六言絕句、詞、銘。 不避“玄”、“弘”、“曆”字。

      2.1.4 八千卷樓藏清抄本

      此抄本今藏南京圖書館 (索取號:GJ/KB1422),國圖存有膠片(S1820號)。該本無目錄無序。首為靜思先生詩集卷之上,鈐有兩?。骸敖K□□圖書館藏書”、“八千卷樓藏書之印”。著錄編著者:元處士吉水桂林郭鈺彥章著、明國子生八世孫廷昭編。體例與上略同。不避“玄”、“弘”、“曆”字。

      以上四種二卷本中,康熙刻本與其他三種抄本在體例、卷次上差異較大,其余三種抄本則大致相同。可見,康熙刻本為一版本系統(tǒng),推其祖本,應(yīng)為嘉靖刻本;三種清抄本為同一版本系統(tǒng),其來源不清,但是查其體例,與康熙刻本同多異少,或為嘉靖刻本之衍生本或變本。

      2.2 十卷本

      2.2.1 四庫全書本

      據(jù)《四庫全書總目》,四庫本《靜思集》是以浙江鮑士恭家藏本為底本,且提要謂“其遺集本藏于家,嘉靖間,羅洪先始為序而傳之,而其孫廷詔等不知編次之法,前后舛錯,殊無義例。以行世既久,今亦姑仍其舊錄之云爾。”可見四庫館臣雖然對郭廷昭的編次體例頗為不滿,然而以其“行世既久”,仍按舊本抄入。而查鮑氏 《知不足齋宋元文集書目》,則知鮑氏所藏為二卷刻本,詳說見上。查四庫本《靜思集》,其十卷內(nèi)容如下:卷一,歌行;卷二,五言古詩;卷三、卷四、卷五,七言古詩;卷六,五言律詩;卷七、卷八、卷九,七言律詩;卷十,五言長律、七言長律、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六言絕句、詞、銘。其集中各類詩歌的排列次序與二卷本中的江蘇進(jìn)呈抄本、翁斌孫抄本、八千卷樓藏抄本相同。

      雖然不知鮑士恭進(jìn)呈的二卷刻本究竟為嘉靖刻本還是康熙刻本,但是可以比對四庫本與康熙刻本除卷數(shù)析分之外的不同之處。通過比對,可知四庫本之前五卷、后五卷之詩體、排列順序與康熙刻本上卷、下卷絕大部份相同,唯有如下差異:

      (1)康熙本卷上末之詞二首中的《宋竹坡與余有延桂看竹之約竟不及赴賦長相思 (四庫本作樂府一章)以寄之》移入四庫本卷一歌行之中,位于《寄彭中和》與《同劉伯貞題袁氏寓軒》之間;

      (2)康熙本卷上五七言古風(fēng)最末一首《延桂堂辭為李茂才賦騷體一章》羼入四庫本卷四七言古之中,且刪去其“騷體一章”四字。位于《射虎行贈射虎人》與《贈王儀》之間;

      (3)四庫本卷五較康熙本卷上多出七言古詩《送李原貞游淮》一篇;

      (4)康熙本卷上之六言絕句二首(康熙本目錄有而實無)、詞二首 (四庫本將其中一首列為歌行)、銘二首(實一首)四庫本移至?xí)?/p>

      以上差異表明,如果四庫本確實以鮑氏家藏本為底本,那么這個底本幾乎不可能是康熙刻本。筆者認(rèn)為,《四庫總目》所用之底本與《四庫全書》之底本實際并不相同,這種情況比較常見③如熊禾《熊勿軒集》,《四庫總目》著錄為福建采進(jìn)本八卷,《提要》稱其為天順中舊刻,然檢四庫本,實與成化本同。此館臣作《總目》與實際所用底本不一致之又一例。詳見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第1477頁,中華書局,1999年。。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四庫總目雖然聲稱“仍其舊(浙江鮑士恭家藏本)錄之”,但是實際上更改了底本的分卷,并且根據(jù)他本——如上面提及的與四庫本各類詩歌排列次序完全一致的三種抄本,其中就有江蘇進(jìn)呈本——對底本做了體例上的調(diào)整,其所謂的“仍其舊錄之”主要是指對《靜思集》中詩篇的次序沒有做大規(guī)模的改動。

      2.2.2 道光元年經(jīng)鉏堂抄本

      此抄本今藏國家圖書館(09432號)。該本僅有明洪武二年(1369年)羅大已序,次為目錄,目錄頁鈐印四方,自上而下為:鹽官蔣氏衍芬草堂三世藏書印、臣光焴印、寅昉、苕溪漫士之印。其分卷情況如下:卷一至卷五為古體詩,詩歌排列次序與四庫本相同,但是分卷起始與四庫本不同;卷六為五言律、五言長律、五言絕句;卷七、卷八、卷九為七言律;卷十為七言絕句、六言絕句、詞、銘。書末有跋:蔣重光先生家藏明季抄本,道光元年清和月中澣經(jīng)鉏堂重錄。則是本乃據(jù)明末抄本所錄。從經(jīng)鉏堂抄本來看,這個抄本及其母本,即蔣重光所藏明末抄本無嘉靖年間羅洪先序,同時也不像他本明確著錄著者、編者信息。筆者推測,這個本子的來源不大可能是郭廷昭編次的嘉靖刻本,而可能是嘉靖刻本之前的抄本。但由于線索不多,難以做出定論。

      從以上分析的六種《靜思集》的情況來看,其版本情況比較復(fù)雜,缺少有價值的信息來推索各本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只能根據(jù)版式大致推測《靜思集》的幾個版本系統(tǒng)。

      甲:康熙刻本,較為完整的保留了嘉靖刻本的面貌,其祖本殆為嘉靖刻本。

      乙:江蘇進(jìn)呈抄本、翁斌孫抄本、八千卷樓藏抄本,此三本版式大致相同,著錄編著者的信息體例一致,分卷一致,是為同一版本。筆者推測,可能是嘉靖本之后的衍生本或者改良本。

      丙:四庫全書本十卷,其提要謂以鮑氏家藏本為底本,然鮑士恭家藏為二卷刻本,與四庫本迥異。然四庫本與乙類三種抄本各類詩歌排序一致。四庫本是拆析二卷本并據(jù)他本改動,還是另據(jù)他本為底本,目前不得而知。

      ?。航?jīng)鉏堂抄本,十卷,此抄本錄自蔣重光家藏明末抄本,不錄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羅洪先為郭廷昭編次《靜思先生詩集》所作之序,無任何關(guān)于郭廷昭刊刻嘉靖本題記信息,其分卷與體例亦與各本殊異,可能是嘉靖本刊刻之前的流傳本,具有較高的??眱r值。

      [1]永瑢,等.《靜思集》提要[M]//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

      [2]郭鈺.癸巳元日[M]//紀(jì)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郭鈺.南省戰(zhàn)船至吉安喜見官歷[M]//紀(jì)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郭鈺.柬王志元四首·其三[M]//紀(jì)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郭鈺.將歸桂林留別王志元劉象賢二首·其二[M]//紀(jì)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郭鈺.道逢八十翁 [M]//紀(jì)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郭鈺.題廬陵義士羅明遠(yuǎn)傳后[M]//紀(jì)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郭鈺.同周雪江題劉氏貞女詩卷[M]//紀(jì)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郭鈺.悲廬陵[M]//紀(jì)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郭鈺.送耒陽李中卿[M]//紀(jì)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楊洪生.《文選樓藏書記》考實[J].文獻(xiàn),2011(4):66-79.

      [12]鮑廷博.知不足齋宋元文集書目[M]//林夕.中國著名藏書家書目匯刊:明清卷.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猜你喜歡
      靜思七言底本
      清 錢泳 隸書七言聯(lián)
      中國書法(2023年8期)2023-09-23 19:20:26
      “南橘北枳”:江南制造局兵學(xué)譯著《行軍指要》及其底本研究
      《靜思》 《淚》
      行草書鐘鼎風(fēng)流七言聯(lián)
      中國書畫(2020年10期)2020-03-09 06:25:00
      也談哈斯寶《新譯紅樓夢》翻譯底本問題
      楊憲益-戴乃迭《紅樓夢》英譯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證
      王維的七言山水詩論略
      靜思 蕭聲意無言 賞游
      世界家苑(2018年1期)2018-04-27 11:42:06
      朝罷詩成七言聯(lián)
      中華書畫家(2017年1期)2017-02-10 08:04:21
      新整理本《毛詩注疏》勘誤
      革吉县| 宾阳县| 行唐县| 通州市| 江孜县| 广灵县| 伊金霍洛旗| 上犹县| 四会市| 郯城县| 清流县| 和顺县| 吴堡县| 深圳市| 江北区| 乳山市| 阳泉市| 资源县| 定襄县| 中江县| 吉水县| 库车县| 长治县| 石林| 虹口区| 平乐县| 黄浦区| 上林县| 双鸭山市| 海南省| 峨山| 江陵县| 庄浪县| 霍州市| 吉林市| 嵊泗县| 赣州市| 嘉鱼县| 泸溪县| 永福县| 屯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