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珺玥
(信陽農業(yè)高等??茖W校外語系,河南 信陽 464000)
大學英語精讀課程,著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加強學生聽、說、寫、譯等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同時還旨在增強學生對外國文化的理解與欣賞,是英語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具體體現(xiàn)。
我們的大學英語教學大部分也是采用語法翻譯法,這種教法以語法教學為中心,著重于閱讀能力,教師很容易就把詞匯、句型和語法從英語語境中剝離出來,結果把教材轉變成了單詞表和語法書,讓學生進行機械性操練?,F(xiàn)在大學使用的英語精讀教材內容豐富,包含故事、小說、戲劇、散文、詩歌等各種題材。如果英語教師忽略教材課文特有的文體和多樣的編選,而一味選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法,教學目的和效果會達不到相應的教學要求。學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語言的結構體系,但是因為脫離了課文中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所以體會不到英語語言的多樣性,也就缺乏語域這個概念,更不用說能夠正確地選擇語體。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往往遠離了真正的英語交流的環(huán)境,所以英語學習者往往面臨一個問題:如何恰當?shù)氖褂糜⒄Z?比如當他們進行漢英翻譯時總是使用了錯誤的單詞或者忽略句子的結構。當使用英語交流時,他們習慣于使用那些又長又復雜的句子。在英語寫作中,他們缺乏語感只是把單詞進行了堆砌,他們的描述語言生硬缺乏生動性。每一位英語教師都會認真地思考一個問題:怎么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人們運用語言傳遞信息,交流思想,實現(xiàn)社會交際。這種言語交際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以特定的方式,同特定的對象,圍繞特定的目的進行的。不同的交際環(huán)境,不同的交際方式、對象和目的,要求人們使用不同的“語言”。社會交際的需要使得語言產(chǎn)生不同的功能變體——文體。
英語文體學是一門結合文學和語言學的交叉學科,是運用語言學的理論去闡釋文學內容和寫作風格的一門學科。文體學在幫助學生理解文學作品的深刻內涵和學習其寫作技巧的同時,激發(fā)學生開展批判性閱讀,探尋自己對文章的見解。現(xiàn)代文體學的主要流派有依據(jù)文體學家所采用的語言學模式劃分的“形式文體學”、“功能文體學”、“話語文體學”,主要以研究目的為依據(jù)劃分的“社會歷史/文化文體學”、“文學文體學”、“語言學文體學”。徐有志(1992)提出:文體知識有助于語音涵義的理解。出色的作品常常會借用音位的排列、語速的快慢、聲音的虛實和語調的變化等,來傳送內涵信息和刻畫人物形象,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取得與思想內容相互呼應的文體效應。因此,教師如果在教學中結合課文的需要介紹一些相應的語音知識,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它的文體功能,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
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不少老師試圖把文體學應用到大學英語精讀教學中。但是這些應用都還在理論階段和探索階段。我們怎么才能把文體學系統(tǒng)化科學化地應用到大學英語精讀課中?文體學真的就適用于大學英語精讀課程嗎?本文試圖建立一種以文體學為基礎的大學英語精讀教學新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將文體分析運用于對文學篇章的解讀,讓學生在掌握文章語言基礎知識上,結合文章及文化背景知識,去探尋文字中所蘊藏的主題涵義和美學價值。
為了探討這種新教學方法能否提升學生英語學習水平和促進學生對英語的興趣,作者進行了一項教學試驗。參與者是在信陽農業(yè)高等??茖W校隨機挑選的2009級英語專業(yè)兩個班的學生,每班各30人。其中一個班級視為控制班(CC),另一班則視為實驗班(EC)。在為期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中,實驗班采用了以文學文體學分析為基礎的教學方法,而控制班則依然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實驗前后分別參與了兩次測驗,測驗成績將作為量性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同時作者還進行了教學紀錄和學生訪談,作為定型數(shù)據(jù)。
試驗數(shù)據(jù)經(jīng)過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相比于傳統(tǒng)教學,文學文體分析教學方法更能提升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將文體學的文體分析運用于大學英語精讀課程教學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探尋過程,新教學方法還應考慮教師業(yè)務素質、學生的語言基礎和教學內容,同時還要借鑒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中的優(yōu)點。
因為學生缺乏相關的語言學知識,剛開始應用文體學分析課文時,他們會覺得無從下手。那么老師就有必要介紹語言學基礎知識,語言學術語,用實例向學生展現(xiàn)文體學分析的方法。文體學分析分為三步。第一個步驟包括描述、解釋說明和討論。學生首先被要求從語音、詞匯、書寫變異、句法和修辭各個層面來尋找課文中出現(xiàn)的顯著的語言學特征,接著學生可以分組討論這些特征在文章所起的作用。
我們以《現(xiàn)代大學英語精讀》(楊立明,2002)中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為例,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是《現(xiàn)代大學英語精讀》出現(xiàn)的第一篇以童話為題材的課文。當學生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文章中不少名詞首字母都是大寫的。在英語中,通常會把一個句子的首寫單詞的首寫字母大寫,可是課文中的這些名詞都出現(xiàn)在句中,如“From her nest in the oak tree the Nightingale heard him,and she looked out through the leaves and wondered.”(楊立明 2002:84)。老師就可以告訴學生這些名詞大寫的原因,并告訴學生大寫是書寫變異特征。Nightingale在文章中被擬人化了,所以被大寫。那同樣的文章出現(xiàn)的 “the Rose-trees”,“the Lizard”,“the Daisy”,the“Butterfly”,“the Oak”,“ the Moon”都是被擬人化的,出于同樣的原因,它們都被大寫了。而擬人化是童話故事的顯著特征。當學生了解了這種文體學的書寫變異特點,那么他們可以在其他的語篇中辨別出這一語言特點。
第二個步驟是意譯、比較和討論。首先,學生被要求先意譯一些語言單位,比如:一些蘊藏著主題涵義和美學價值的詞組、句子或者段落。緊接著讓學生把意譯的句子和原文進行對比討論,目的是發(fā)現(xiàn)不同的語言帶來的文體上的差異。我們以《現(xiàn)代大學英語精讀》(楊立明,2002)中另一篇課文為例:John Ciardi.的Another School Year—What For?中的一句話“Part of the student body was a beanpole with hair on top who came into my class,sat down,folded his arms,and looked at me as if to say“A ll right,teach me something.””(楊立明 2002:2)
教師可以先請學生意譯其中的一個短語“a beanpole with hair on top”.。有部分學生可能會意譯為:“a pole farmers use as support in vegetable gardenswith hair on it”。老師這時可以讓學生先進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課文中描寫了這個學生第一天在課堂上給老師留下的糟糕印象。作者先對學生的外貌描寫是:“a beanpole with hair on top”,接著又描寫這個學生的舉止:“instead of listening attentively and taking notes,he behaved as if he hand paid to watch a show of some sort and was waiting to be entertained”。當學生討論后,老師可以告訴學生“a beanpole”在文中表示“a tall person thin person”。這時通過前后兩個意譯的對比,學生會欣賞到作者用調侃諷刺的語氣來對人物刻畫的生動逼真。
用文學文體學分析文章的第三步是:翻譯,對比和討論。學生可以對一些富含文學效果的單詞、短語、句子乃至一個段落進行翻譯練習。通過翻譯,學生可以去探尋文字中所蘊藏的主題涵義和美學價值。王守元在《英語文體學教學芻議》(2004)一書中曾提到過把原文和譯文進行對比是文體分析的有效方法。我們仍選用的Another School Year—What For?一課為例:“…when I say that a university has no real existence and no real purpose except as it succeeds in putting you in touch,both as specialists and as humans,with those human m inds your human m ind needs to include.”(楊立明,2002:4)。學生的譯文大致有兩個版本:
“如果一所大學不能使你們—無論作為專業(yè)人才還是作為一個人—去接觸你們頭腦應該吸納的人類思想,那么這所大學既沒有真正的辦學宗旨也沒有存在必要了?!?/p>
“要是一所大學不能使你們的學生,無論作為專門人才還是普通人,去接觸那些你們頭腦應該有的那些大師的思想,那么,這所大學就沒有真正的辦學宗旨,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再把這兩份譯文進行對比的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第一份譯文雖然大致符合了原文的意思,但是第二份譯文更能體現(xiàn)原文語言的生動。這樣的練習會幫助學生了解不同的文學語言特征,欣賞語言的美感。
從這三個步驟中,我們可以看到討論是貫穿于三個步驟中,因為討論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提高學生的口語,幫助他們怎樣用英語和其他人交流,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Benjam in Frank lin曾說過“Tell me and I forget.Teach me and I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learn.”一個以學生為課堂中心的學習環(huán)境才能真正地激發(f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1]戴煒棟.探索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學理論體系[A].外語教育求索[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封宗信.文學語篇的語用文體學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3]韓寶成.外語教學科研中的統(tǒng)計方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4]胡壯麟,姜望琪.語言學高級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