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四中心醫(yī)院內分泌科(天津300140) 宋春青,徐東紅,邵海琳,王曉來,尚曉靜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0年2月—2012年2月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2DM)患者60例,均符合1999年 WHO的T2DM診斷標準。排除各種重要臟器功能不全及嚴重感染患者、1型糖尿病和嚴重胃腸道疾患患者。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預混胰島素聯合應用二甲雙胍組30例(對照組)和預混胰島素聯合格列美脲組30例(治療組);對照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齡(48.97±15.02)歲;治療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齡(49.26±14.96)歲。2組患者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繼續(xù)使用預混胰島素,分為早餐和晚餐時皮下注射,應用糖苷酶抑制劑的患者繼續(xù)應用,但觀察期間不能調整糖苷酶抑制劑的劑量。對照組加用二甲雙胍(格華止)0.25~0.50g,每日3次口服;治療組加用格列美脲(亞莫利)1~2mg,每日1次口服。根據血糖監(jiān)測結果調節(jié)藥物用量,格華止最大量2.0g·d-1,格列美脲最大量4mg·d-1,血糖仍不達標則胰島素加量,直至血糖達標。連續(xù)治療16周。
1.3 觀察指標 記錄2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體質量指數(BMI)及胰島素用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FBG、2hPG、HbAlc、BMI及胰島素用量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對照組治療前FBG(11.3±2.1)mmol·L-1、2hPG(13.5±2.7)mmol·L-1、HbA1c(9.84±1.35)%,治療后分別為(6.1±1.3)mmol·L-1、(7.4±2.1)mmol·L-1、(7.13±1.04)%,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組治療前FBG(11.6±2.3)mmol·L-1、2hPG(13.7±2.8)mmol·L-1、HbA1c(9.79±1.26)%,治療后分別為(5.5±1.1)mmol·L-1、(7.1±1.6)mmol·L-1、(7.06±1.01)%,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說明2種治療方法對治療T2DM均有效。2組患者治療后FBG、2hPG和HbA1c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BMI(25.59±1.29)kg·m-2,治療后為(26.13±1.32)kg·m-2,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前BMI(25.50±1.17)kg·m-2,治療后為(24.63±1.08)kg·m-2,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胰島素用量(50.14±5.11)U·d-1,治療后為(49.22±4.93)U·d-1,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前胰島素用量(49.23±5.05)U·d-1,治療后為(39.40±6.51)U·d-1,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治療后胰島素用量比較差異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組結果表明:在預混胰島素基礎上聯合應用格列美脲可明顯改善血糖控制,患者FPG、2hPG、HbAlc明顯下降,而低血糖事件無增加,同時胰島素用量顯著下降,治療前后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而對照組患者加用二甲雙胍后,在血糖下降的同時胰島素用量減少并不明顯。因此,格列美脲聯合預混胰島素不僅可有效降低血糖,而且可減少外源胰島素的使用劑量,效果優(yōu)于二甲雙胍。同時本組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治療前后體質量略有下降,可能是因格列美脲與傳統(tǒng)的磺脲類藥物不同,對患者體質量的影響僅為中性作用,不會增加其BMI。本文作者認為:在預混胰島素劑量偏大、且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中,聯合應用格列美脲療效更佳,胰島素用量更小,不會使患者血糖降低及體質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