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森君
(溫州大學 法政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道德經(jīng)》開篇第一句便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3“道”最初是指人走的路,后引申為道理、規(guī)則。而在老子思想中,“道”有著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對于“道”的涵義,陳鼓應指出,主要體現(xiàn)在形而上的實存者、規(guī)律性的存在、人類生活方式與處世方法三個方面[2]??梢赃@樣理解“道”:“道”是本原,是萬物之源,它無狀無象,看不見摸不著,但天下萬物生于“道”,無和有都來自“道”;“道”是規(guī)律,“道者,萬物之奧?!盵1]55老子的“道”是有與無的合體,是生命之本源,是宇宙萬物的最高原則。
現(xiàn)代漢語字典對“自然”的解釋是:一是指“自然界”;二是指天然而非人工的;三是指自然而然,按事物內(nèi)部規(guī)律發(fā)展變化的自然規(guī)律;四是形容很自若,不拘束,不呆板。而老子的“自然”是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tài),又可稱之為“真”,不虛偽,不造作。老子推崇“無為”,主張尊重自然、效法自然,提倡順其自然。老子認為,“自然”是指道的存在狀態(tài)或內(nèi)在屬性,“自然”就是“道”,“道”就是“自然”?!白匀粺o為”是道家哲學的基本原則和中心價值。道家主張自然的生活狀態(tài),認為自然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因循自然,不矯揉造作,不掩飾,不虛假,隨遇而安,這是最好的一種生命狀態(tài)。
老子《道德經(jīng)》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22道與自然存在何種關系?一種理解是,把“道法自然”看成動賓結(jié)構(gòu),把“法”當做動詞,作“效法”之義。王弼把它解釋成“不違”、“順”,“道法自然”就是道不違自然,順應自然,道效法其本來的樣子、本來的狀態(tài)[3]。道生萬物,是萬物之母,是萬物得以生存的根據(jù),但它不以萬物之主自居,從不企圖控制萬物,無為才是道的特性,是順應自然、遵循萬物的規(guī)律。于大千世界,則遵循萬物之自然,尊重自然規(guī)律,愛護大自然,不去做違背自然規(guī)律傷害大自然的事情;于人類社會,則遵循百姓之自然,尤其對于治理者,應采取無為的方法,相信百姓的智慧,順應百姓的自然。另一種理解是,把“道法自然”看成是表語結(jié)構(gòu):“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盵4]即人遵循的法則由地來顯示;地遵循的法則由天來顯示;天遵循的法則由道來顯示;道遵循的法則由自然來顯示。自然的狀態(tài)就是道的內(nèi)容,適合自然的,就屬于道;背離自然的,就不符合道。
人們因不同的思路和角度可獲得不同的理解和解釋。但不管是哪種解釋,從“道法自然”之中都能得到這樣的啟示:一切按照客觀規(guī)律、自然法則進行,就會風調(diào)雨順萬物和諧;反之,背離客觀規(guī)律和自然法則,就會遭受大自然的懲罰。
老子認為,道是秉自然之性而創(chuàng)生萬物的,道遵循萬物的自然,萬物也該效法自然。在“道法自然”的實現(xiàn)上,老子主張明道、循道,依循天道而為,順其自然。人類應做到明自然之性,以定自身行為之準則。在明道之后,要做到循道,即遵循自然之道,按客觀規(guī)律、自然法則辦事。老子反對人為的干預,主張“無為”?!暗莱o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盵1]34“無為”不是不為,而是順自然而為,不妄為,不肆意亂為,不干擾他物之道而為。無為則世間萬物便可自行運化。在老子看來,“自然”是“得道”的標準,“無為”是“得道”的方式。在宇宙之間,順從萬物的自然,保持萬物的本性,就是“得道”;在人類社會層面,圣人要遵循百姓的自然,治理者要采取“無為而治”的方式?!拔覠o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盵1]51即治理國家者不發(fā)布太多嚴苛的政令,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對人民采取不干涉或少干涉,借以安定民心,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對于個人,“無為”也是種處事原則,不爭功名利祿,不為五斗米折腰。遵循自然,天道自然無為,以無為的方式達到無不為的自然之境。
在商品化的社會中,現(xiàn)代人的“競爭”、“壓力”、“迷失”如影隨形,而“自由”漸行漸遠?!疤煜挛跷?,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5],眾生皆在功名利祿的江河中掙扎,心靈的空虛,精神的荒漠,異化的人生?,F(xiàn)代人“不自由”的表現(xiàn)有很多,我們可以從中分析緣由,并試圖在老子思想智慧中尋求調(diào)試方法。
(1)人與自然的異化。人是物質(zhì)自然界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從自然中分化出來后仍然離不開自然。工業(yè)文明和現(xiàn)代科技的進步使人類社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為世界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但科技也成為人類進步的異己力量,造成人與自然的異化?,F(xiàn)代工業(yè)在促進經(jīng)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產(chǎn)生了生態(tài)破壞、環(huán)境污染、氣候變暖及資源枯竭等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人們運用現(xiàn)代科技無休止地向自然攫取各種資源,企圖征服自然。恩格斯曾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nèi)祟悓ψ匀唤绲膭倮?。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盵6]的確,當人們還沒來得及歡呼雀躍對自然的征服時,自然就已經(jīng)開始了反擊。這樣使人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失去了平衡。
(2)人與他人的異化。人類為了生存結(jié)成一個個群體,組成社會,人的地位和價值也開始通過社會來體現(xiàn)。在這個過程中,人為了追求自己的地位和價值,不惜將自己凌駕于社會之上,人與社會就對立起來了??萍及l(fā)展日新月異,市場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整個社會猶如一架龐大的機器,而人只不過擔當操作機器的角色甚至是機器的附庸。物的交換成為人與人之間的重要部分,人與人的關系靠法律來制約,因經(jīng)濟利益而聯(lián)系。人與人的關系逐漸異化成了物與物的關系,喪失了情感的聯(lián)系,只有利害關系、金錢關系,這就助長了人的無限機心,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從而造成了人際關系的緊張與冷漠。整個社會失去秩序,信任感集體喪失,人們感到外在社會與自己的對立,陷入生存危機。
(3)人與自我的異化?,F(xiàn)代社會物欲橫流,人們紛紛確立物質(zhì)、金錢、名利、權勢至上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以致墜入物欲的深淵,成為物的奴隸,迷失自我。人的自我異化,造成人心的險惡、心理的困惑、個體自我分裂。人們分不清本心的真我和異化的假我,而且異化的假我占據(jù)于本心的真我之上,外界的一點風吹草動都能輕易引起內(nèi)心的波瀾,動搖本心的想法。人們希望通過適應外界、迎合外界的價值評判來獲得尊重和認可,于是一味地去迎合、遷就、改變自身。當這種適應超過了一定限度,人們就會對自己感到陌生,那個真正的自我早已隱退到角落里,自我的分裂導致人們的無限迷茫[7]。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1]11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老子深刻地看到了五色、五音、五味、馳騁畋獵、難得之貨雖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能給人們帶來享受,卻也造成了人們目盲、耳聾、發(fā)狂。人類的文明成果對人的奴役,使人出現(xiàn)異化、失去本真。在老子看來,人的一切異化都歸結(jié)于文明的異化。老子認為所謂的“文明”就是“人為”的,是背離自然的“偽”,而“自然”才是人們應效法的,才是“真”。人的貪婪欲求使得人類為追求最大利益、最大滿足,無視自然存在的意義和內(nèi)在價值,導致人類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人與自然對立;人的利己自私使得人類爭利無度,為謀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惜采取討好權貴、弄虛作假等不堪手段,唯利是圖。人與人之間的淡漠,人際關系的緊張,人與社會的對立;人們迷失于功名利祿的成功準則,陷入爭名奪利的泥潭不能自拔,忽略了心靈的安適與憩息,喪失了精神的寧靜與恬然,找不到生命真正的意義,從而也迷失了自我[8]。老子認為,人要想過安定恬適、寧靜悠然的生活就得明道、循道,順自然之道。以自然之道解決人的異化問題,復歸淳樸,復歸自然,一切以自然之道為原則、順其自然。老子主張依循天道而為,不做人為的干預,也就是要無為,不妄為。以“無為”的心態(tài)達成“有所為”,但不是無所作為、一概不為,而是不妄為,有所不為,以達成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為”。現(xiàn)代人的異化、不自由、痛苦的根源就在于違背了這一原則,使得一切都打上了人為的烙印。因此,人類找尋幸福的唯一出路就是棄絕一切人為機巧,順應自然,返歸于真樸之境。
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老子最先表達了天人合一、物我為一的觀點。老子強調(diào)天地自然和諧對人類生存發(fā)展的重要性,認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提升人類生命質(zhì)量的生存之道。天地、道、人類是同一的,人類與自然是平等的,要破除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消解人類在自然面前妄自尊大的主宰意識,自然并不是任人宰割的[9]。老子竭力反對人類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自然,隨意干涉自然界規(guī)律?!暗婪ㄗ匀弧币簿褪且凇白匀恢馈敝校诟脑熳匀坏倪^程中,應首先充分認識自然界的規(guī)律,然后遵循自然界的規(guī)律行事。在遵循自然法則和規(guī)律的前提下,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不能企圖去戰(zhàn)勝自然、征服自然,如此才不會做出過分掠奪自然資源、肆意污染環(huán)境、打破生態(tài)平衡之蠢事,最終釀成惡果。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持人與自然之間平衡協(xié)調(diào)的關系,有利于保護自然環(huán)境,也有利于實現(xiàn)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狀態(tài)。
現(xiàn)代社會節(jié)奏加快、氣氛緊張、生活煩躁,人們開始出現(xiàn)了錯誤的思想意識,導致行為的迷失:人對物的過分欲求必然導致本性迷失、行為失端;過多的追名逐利,只會讓這些外在的誘惑、世俗的眼光迷了眼,遮住了心,為名而活,為利而動;人與人相處時,看到的只有利益,彼此失去了信任,剩下的只有猜忌和爾虞我詐,自然也就建立不了良好的人際關系[10]。要想達到人與他人和諧相處的理想狀態(tài),應采取老子推崇的“無欲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1]15即減少一些欲望,保持清凈的心態(tài);不要執(zhí)迷于爭名奪利,堅持淡然的狀態(tài)。上善若水,學習水的滋養(yǎng)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包容一切甘居下游。在與人相處時,謙和、不爭、通達。在老子看來,人應恬然淡泊、清靜無為、順其自然,詩意地棲居著;“見素抱樸”、粗茶淡飯,節(jié)儉地生活著;知足常樂,保持內(nèi)心的安寧平靜。以澄明的心境、純真無邪的清明狀態(tài)去抵御外物的誘惑,擺脫精神的負累。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不以自我為中心,尊重他人,自然就解決了人與人關系的問題。
人與自身的異化就是人被外物束縛,失去了自然本性,出現(xiàn)自我分裂。老子認為,要達到人與自我的和諧,就得復歸本心、真我,復歸嬰兒狀態(tài)。在物欲橫流的現(xiàn)代社會,如何面對社會,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是人們非常關注的,而人與自我的關系往往被忽略。處理好自己與自身的相處,對于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及生活品質(zhì)都非常重要。要想實現(xiàn)人與自我的和諧,就要堅持老子思想的返璞歸真、復歸本心的原則,不過多地理會外界的世俗見解,擺脫外物的牽絆,捫心自問,尊重自我本心的想法,至少使自己的內(nèi)心不沖突、不糾結(jié),舒心愉悅。遵循本真、本心,不被物化、異化,找回迷失的自我,尋回生命本真的色彩,瀟瀟灑灑、自自然然,使自我得以超越,心靈得以遨游,感受生命的美好、自然的純真。
工業(yè)文明、科技進步帶來便利和享受的同時,現(xiàn)代人的不自由,人與自然的異化、人與他人的異化、人與自我的異化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而老子思想中的哲學智慧,能夠引導人們合理地處理物我關系,正確地對待成敗得失。借鑒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以達觀的心態(tài)看待一切,克服人與自然、人與他人和人與自我的異化,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他人的和諧及人與自我的和諧之境。
[1]老子.道德經(jīng)·南華經(jīng)[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03.
[2]陳鼓應.老子哲學系統(tǒng)的形成[M].北京:中華書局,1984:2-12.
[3]王弼.老子道德經(jīng)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76.
[4]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45.
[5]司馬遷.史記[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982.
[6]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于光遠,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5.
[7]陳大明.老子“道法自然”及其時代價值[J].學習論壇,2005(4):62-64.
[8]姚景賢.道家人生哲學對現(xiàn)代人生觀的價值[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23-25.
[9]蔣桂磊,王志銀.道家思想之精髓及其對現(xiàn)代社會的啟示[J].科技信息,2009(19):123.
[10]何霞.道家哲學及其社會價值[J].學理論,2009(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