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曉瑜,廖紹波
(1.永勝縣永北鎮(zhèn)中學,云南 永勝 674200;2.雙江縣第一完全中學,云南 雙江 677300)
隨著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長,食品危機已經成了當今世界關心的熱點問題,特別是蛋白質食品。目前,世界各國科學家在為尋找新的食品來源而努力工作。人們除了從牛、羊、豬、魚、雞等高等動物獲取蛋白質外,昆蟲作為節(jié)肢動物門里最大的一個類群,人類食用昆蟲,從中獲取蛋白質來源已經有悠久的歷史[1]。然而,殊不知自然界的蜘蛛也成了云南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居民的食用對象。蜘蛛作為人類食用對象也在悄然興起,蜘蛛入藥食用也具有悠久的歷史[2]。
蜘蛛隸屬于蛛形綱Arachinda蜘蛛目Araneae。迄今,世界上已記述的蜘蛛有110個科,38000余種,我國已記述60科2500余種[5],其中分布于云南蜘蛛45科600多種,占了我國蜘蛛物種多樣性的24%[1]。蜘蛛不僅是農林害蟲的重要天敵,而且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主要表現(xiàn)為蛋白質含量高,膽固醇低,油脂含量少,還含有豐富的人體所需的游離氨基酸,是一種天然優(yōu)質蛋白食品。對于蜘蛛的開發(fā)利用,國內外已做了大量工作,如蜘蛛毒素的提取、利用蛛絲制作防彈背心、手術傷口縫合線,也有蛛體入藥等用途的記載。
目前,蜘蛛作為一種食品食用在世界各國悄然興起,如柬埔寨人將一種原蛛油炸食用;法國人也有將蜘蛛燒烤食用的習俗;德國人則以蜘蛛為原料制成蜘蛛醬;美國制作蜘蛛口服液等。在我國食用、藥用蜘蛛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早在《詩經》中就有蜘蛛入藥的記載[2],現(xiàn)今在云南各地食用蜘蛛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如基諾族燒地蛛、布朗族油炸金蛛、彝族和傈僳族燒絡新婦食用等。
針對云南民間食用蜘蛛情況,我們做了實地采訪、標本采集和分類鑒定,初步統(tǒng)計共有4種:橫紋金蛛 Argiope bruennichi(Scopoli,1772)、棒絡新婦 Nephila clavata L.koch,1878、斑絡新婦Nephila pilipes(Fabricius,1793)、大囊地蛛Atypus sacculatus Zhu et al.,2006?,F(xiàn)將4種食用蜘蛛的形態(tài)描述及食用方法記述如下:
又名花蜘蛛。雌蛛體長16.00mm~20.00mm,背甲通常密被銀白色毛,步足黃色,具黑色環(huán)斑點,多刺。背面顏色鮮艷,腹部長橢圓形,因常具黑褐色及黃色相間橫紋,故名橫紋金蛛。雄蛛體長僅5.20 mm,體遠比雌蛛小,淺黃色,沒有雌蛛艷麗,無明顯的橫紋[3]。
圖1 橫紋金蛛Argiope bruennichi(Scopoli,1772)
橫紋金蛛8~9月成熟,常見于草叢、灌木叢和水稻莖葉之間,結垂直大型車輪狀圓網,網中央常有鋸齒狀白色絲帶。清晨結網,捕食飛蟲。
食用方法:將捕捉回來的蛛體,去掉頭足,僅用手指頭般大小的圓形腹部,用水淘洗后置入油鍋內以微火煎炸,至蜘蛛腹部呈黃色時取出,撒上食鹽便可食用。油炸橫紋金蛛,外表脆而黃,體內是乳白色蛋白質,香味撲鼻,脆嫩可口,是西雙版納地區(qū)別具特色的一道菜。油炸橫紋金蛛是布朗族所喜愛的一道菜,在布朗語中稱其為波彎呵勒的意思。
地理分布:大理、保山、怒江、西雙版納、楚雄、紅河等地。
雌蛛體長17.00mm~25.00mm。背甲有黑褐色縱帶,密被白色細毛。中窩深,眼列后凹。螯肢黑褐色,短粗。步足黑褐色,多細刺和細毛。腹部長卵圓形,背面黃色,具5條藍綠色橫帶,腹部腹面黑褐色,中央有黃色條斑,兩側各一黃色縱條斑。雄蛛體長4.00mm~8.00mm,遠小于雌蛛。背甲淺黃褐色,腹部長卵形,背面青褐色[4]。
圖2.棒絡新婦Nephila clavata L.Koch,1878
常見于房前屋后的灌木、樹枝間和山區(qū)林間。尤其以林區(qū)分布最多,結復雜的三重金色大網,善于捕食各種飛行的昆蟲,8~9月成熟。
食用方法:去掉蜘蛛的頭胸部和足,將腹部放于火上進行烘烤,到蛛腹變?yōu)辄S色時,灑上食鹽即可食用。常見瀘水、雙柏等地的人食用該種蜘蛛。
地理分布:保山、怒江、楚雄、紅河等地。
雌蛛體長30.00mm~50.00mm。背甲黑褐色,密被白色細毛。頸溝深,黑色,具凹陷。中窩橫向,眼列后凹。螯肢黑褐色,步足黑褐色,多短粗的刺。脛節(jié)近基部具一黃褐色環(huán)紋。腹部長卵形,生活時的顏色鮮艷美麗。背面褐色,腹部暗褐色,具黃色斑點。雄蛛體長5.00mm ~6.50mm。背甲黃褐色,螯肢黃褐色。步足淺褐色,具粗長的刺。腹部黃褐色,側面和腹面的斑紋與雌蛛近似[4]。
圖3.斑絡新婦Nephila pilipes(Fabricius,1793)
斑絡新婦8~9月成熟,結大型圓網于樹林、林緣。在河口、版納一帶,4~5月也能見到。西雙版納傣族人尤其喜食此種蜘蛛。
食用方法:將成熟蜘蛛的頭胸部和足去掉,用水淘洗放入油鍋中進行煎炸,色黃時即可食用。常見于西雙版納的傣族人食用之。
地理分布:西雙版納、紅河、思茅、臨滄。
又名口袋蟲,體呈長圓形,長約14.94~15.30mm。背甲黑紅棕色,具淺溝和淺坑。眼丘黑色,眼集中。中窩橫向。螯肢黑棕色。胸板暗紅棕色,具黑邊。腹部淺黑棕色。足紅棕色。第IV后跗節(jié)背面具5枚刺。附在樹干、灌木、巖石下結網,網呈口袋狀,以小昆蟲為食[5]。
圖4.大囊地蛛Atypus sacculatus Zhu et al.,2006
食用方法:去掉蜘蛛的足,放到竹筒里與生姜、辣椒 、野八角、蒜等作料舂成肉漿,用芭蕉葉包裹,放在火炭上烘烤,待芭蕉葉焦黃即可食。其味香辣可口,營養(yǎng)豐富。
地理分布:保山、德宏、紅河、景洪。
討論:橫紋金蛛Argiope bruennichi(Scopoli,1772)、棒絡新婦Nephila clavata L.Koch,1878、斑絡新婦Nephila pilipes(Fabricius,1793)和大囊地蛛Atypus sacculatus Zhu et al.,2006是目前證實了在民間有人食用的蜘蛛,估計因為個體大、易采集,所以成了一些山區(qū)和農村居民的食用對象。蜘蛛在自然界分布廣泛,是一類開發(fā)前景比較廣闊天然蛋白質資源。從野外大量采集蜘蛛進行開發(fā)利用,會減少蜘蛛自然種群數(shù)量、造成生態(tài)失衡,然而可以通過人工飼養(yǎng)進行開發(fā)利用。蜘蛛一般都有毒腺,毒腺位于蜘蛛頭胸部的螯肢及頭部,在以上民間食用蜘蛛的過程中已經除去頭胸部,所以,避免了蜘蛛毒腺對人體產生毒害。
[1]楊自忠.云南蜘蛛?yún)^(qū)系及其演化研究 [D].2006.
[2]肖小芹.藥用蜘蛛及其原動物考證 [J].湖南中醫(yī)藥導報,2002,8(09):563.
[3]中國科學院中國動物編輯委員會主編.尹長民等.中國動物志:蛛形綱 (蜘蛛目:圓蛛科)[M].科學出版社,1997:75.
[4]中國科學院中國動物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動物志:蛛形綱 (蜘蛛目:肖蛸科)[M].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75—83.
[5]Platnick N.I.The world spider catalog,version 6.0.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EB/OL]:http://research.amnh.org/entomology/spiders/catalog/index.html.2006.
[6]Zhu M.S.,Zhang F.,Song D.X.,et al.A revision of the genus Atypus in China(Araneae:Atypidae) [J].Zootaxa,2006,(1118):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