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談中學化學教學中典故的運用*

      2013-04-01 20:40:27畢建蕓胡小安
      楚雄師范學院學報 2013年3期
      關鍵詞:小吏典故化學

      畢建蕓,胡小安

      (楚雄師范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系,云南 楚雄 675000)

      人是有集體記憶的,長期的集體記憶形成了我們今天的文化。典故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積淀,在歷史進程中,典故吸納了豐沛的人文資料,以其凝重的內(nèi)涵弘揚著民族的傳統(tǒng)精神[1]。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后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瘜W是研究物質(zhì)的組成、結構、性質(zhì)、以及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典故與化學看似沒什么聯(lián)系,但化學時時存在我們身邊,古時候我們不能解釋的一些化學現(xiàn)象,前人們用不同的方式把他們記錄下來,其中包括一些流傳至今的典故。當今的教育講究全面發(fā)展,化學教學亦是如此,所以把典故和化學教學相聯(lián)系是很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

      每一個學科的形成,都是一個長期經(jīng)驗積累的過程。在古代的文學長河中,就有許多典故內(nèi)容涉及到化學知識,本文提倡在教學過程中把典故與化學知識聯(lián)系起來,在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同時,同時提高其人文素養(yǎng)。典故的適時運用能啟發(fā)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激發(fā)學習興趣,使教學語言形象生動,簡潔明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本文的意義主要在于把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結合起來,達到文理學科邊緣融會貫通。

      中學化學教學中典故的正確運用具有如下意義。

      1 啟發(fā)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問題的解決,不是單一的,而是多角度多方面的?;瘜W問題的解答更是如此,往往需要透過現(xiàn)象究其本質(zhì),探索多種答案。例如,在九年級化學下冊第十一單元《生活中常見的鹽》一節(jié)中,講到碳酸鈣和酸反應時,就可應用“滴水穿石”這一典故?!八问背鲇诘涔?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宋朝時,張乖崖在崇陽當縣令。當時,常有軍卒侮辱將帥、小吏侵犯長官的事。張乘崖認為這是一種反常的事,下決心要整治這種現(xiàn)象。一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突然,他看見一個小吏從府庫中慌慌張張地走出來。張乘崖喝住小吏,發(fā)現(xiàn)他頭巾下藏著一文錢。那個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認是從府軍中偷來的。張乘崖把那個小吏帶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氣:“一文錢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殺我!”張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睘榱藨土P這種行為,張乘崖當堂斬了這個小吏?!八问痹扔餍″e不改,將會變成大錯。現(xiàn)比喻只要堅持不懈,總能辦成事情。一般認為“石穿”的原因是由于水滴長期沖擊石面而形成的,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其實也伴隨著化學反應,因為空氣中二氧化碳部分溶解在水中,使水略顯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鈣組成的巖石上,碳酸鈣與酸反應,形成碳酸氫鈣鹽溶解在水中。經(jīng)過億萬年的作用,水就會把巖石滴穿,形成孔洞。這樣的講解不僅讓學生加深了對碳酸鈣性質(zhì)的理解,樹立起只要有恒心,不斷努力,事情一定能成功的信心,而且還學會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探索多種答案。

      講解燃燒的最高溫度時可以用“爐火純青”來詮釋?!盃t火純青”釋義:道士煉丹,認為煉到爐里發(fā)出純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來比喻功夫達到了純熟完美的境界。出處:清·曾樸《孽?;ā返诙寤?“到了現(xiàn)在,可已到了爐火純青的氣候,正是弟兄們各顯身手的時期”。人們很早就知道根據(jù)燃燒火焰的顏色來判斷溫度的變化。爐火溫度在1200℃時,火焰發(fā)亮,逐漸變白;繼續(xù)升到接近3000℃后呈白熱化;如果超過3000℃,火焰由白轉藍這就是“爐火純青”了,它是燃燒時可達到的最高溫度。通過顏色變化的現(xiàn)象,得到溫度變化這一本質(zhì)。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面性,而不是單一的,問題的解答更是如此,要從多方面來看,對于化學教學,用這樣的方式來呈現(xiàn),啟發(fā)學生從多角度來解答問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古人長期觀察發(fā)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并形成具有教育意義的典故,流傳至今。當我們用化學的眼光去看時,又可發(fā)現(xiàn)其中所蘊含的化學知識。許多事物都是如此,從不同的途徑來看,有不同的解決方案。這也要求我們的學生,在學習化學時要敢于質(zhì)疑、敢于想像、善于觀察,從多角度多方面來看待問題。這樣就能促使學生結合日常生活學習化學知識,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2 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促進學生人文素質(zhì)與科學素質(zhì)的同步提高[2]。在激發(fā)興趣的同時,培養(yǎng)多方面的素質(zhì)。就像“火燒赤壁”這一典故?!俺啾谥畱?zhàn)”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是曹操同孫劉聯(lián)軍之間的戰(zhàn)役,戰(zhàn)役結果是弱方孫權與劉備戰(zhàn)勝了強大的曹操,最終確立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我們可以把它很巧妙的運用到九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燃燒和滅火的教學中,在講燃燒的條件時,教師可以大致介紹一下“赤壁之戰(zhàn)”的經(jīng)過,并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下“火燒赤壁”時的視頻。啟發(fā)學生觀察燃燒前后物質(zhì)的變化,物質(zhì)顏色的變化,以及燃燒時的劇烈程度,從而很好的總結出燃燒的實質(zhì)——可燃物與氧氣發(fā)生的一種發(fā)光、發(fā)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并引出燃燒需要的三個條件:可燃物、氧氣、著火點。在講滅火的原理時,對于一般的火災,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也就是“水火不容”這一典故來形容。“水火不容”解釋:水和火是兩種性質(zhì)相反的東西,根本不相容。出處: 《漢書·郊祀志下》:“《易》有八卦,乾坤六子,水火不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后能變化,既成萬物也?!彼且环N不會燃燒的液體,并且可以降低可燃物的著火點,從而達到有效的滅火目的。這樣不僅使同學在加強科學素養(yǎng)的同時增加了文學素養(yǎng),也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使知識易于理解。

      3 教學語言形象生動,簡潔明了

      化學教師嫻熟地運用教學語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主動性,而且對學生良好品德的修養(yǎng),提高教學效率和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都具有潛移默化的教學功能[3]。因此教師用語應當形象生動,并且要把復雜的問題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教學過程中,若教師結合教學內(nèi)容適時地應用典故,則會使教師用語準確生動,會使學生易于理解。比如在講九年級下冊第十一單元《化學肥料》章節(jié)時,可以用古時候的“刀耕火種”來引入?!暗陡鸱N”釋義:古時一種耕種方法,把地上的草燒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種。出處:《舊唐書·嚴震傳》:“梁漢之間,刀耕火耨?!焙茉缫郧?,人們就知道,把樹木殘枝,作物桔梗等用火燒過后再種植莊稼會使作物長得更好。究其原因,是由于燃燒過的枯枝敗葉中含有農(nóng)作物所必需的營養(yǎng)元素:碳、氫、氧、氮、磷、鉀、鈣、鎂等,這種方法是古時候獲得化學肥料的主要途徑。用“刀耕火種”來引入農(nóng)作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yǎng)元素。這樣描述不僅簡單易懂,而且形象生動,使課堂氣氛活躍。若非如此,而是平鋪直敘的照著課本念,接著引出植物所需的營養(yǎng)元素有碳、氫、氧、氮、磷、鉀、鈣、鎂等,不僅會導致繁瑣無味,還不易于學生理解記憶。

      再比如,描述火藥“爆炸”的劇烈程度時,可以用“石破天驚”來形容?;鹚幨俏覈糯拇蟀l(fā)明之一,火藥的基本成分為硝石 (硝酸鉀)、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熱后,發(fā)生激烈的化學反應產(chǎn)生大量的光和熱。

      “石破天驚”,原形容箜篌的聲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難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議論新奇驚人?!笆铺祗@”典故:唐·李賀詩《李憑箜篌引》:“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因此,用“石破天驚”描述爆炸,不僅形象生動而且簡潔明了。這些是古人總結的經(jīng)驗規(guī)律,也是后人開發(fā)研制新產(chǎn)品的依據(jù)。這樣的方式能讓同學們從典故中發(fā)現(xiàn)化學、總結化學,不僅簡單明了,而且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所以教師在化學教學中正確應用典故對化學教學是十分重要的。

      化學教學中,可以用到的典故不勝枚舉,像“沙里淘金” (《關尹子》六七:“我之為我,如灰中金,而不若礦沙之金。破礦得金,淘沙得金,揚灰終身,無得金也”),“火樹銀花”(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點石成金” (漢·劉向《列仙傳》:“許遜,南昌人。晉初為旌陽令,點石化金,以足逋賦”)等等。

      把典故與化學教學相聯(lián)系,有利于學生多方面的共同發(fā)展。把古代精華充分利用到當今,在發(fā)展當今科學社會的同時,也一并發(fā)揚光大傳統(tǒng)文化。

      [1]孫玉華.古代詩詞用典的美學意義 [J].江蘇工業(yè)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5,(02):47—50.

      [2]涂麟俊,趙儒銘.論人文素質(zhì)與化學熱力學——借助詩歌想像,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 [J].孝感學院學報,2002,22(03):84—86.

      [3]鮑繼才.讓古典詩詞為化學教學服務 [J].化學教育,2008,(01):34—36.

      猜你喜歡
      小吏典故化學
      懸壺濟世典故的由來
      水滴石穿
      讀成語典故偶得六首
      岷峨詩稿(2019年4期)2019-04-20 09:01:58
      奇妙的化學
      奇妙的化學
      奇妙的化學
      奇妙的化學
      七夕節(jié)有什么典故呢
      水滴石穿
      水滴石穿
      丹巴县| 辽阳市| 卢龙县| 张家口市| 黎川县| 安徽省| 安平县| 泽库县| 新疆| 嘉黎县| 株洲市| 奈曼旗| 疏勒县| 郑州市| 正安县| 滁州市| 西乌珠穆沁旗| 南平市| 阿克| 邢台市| 石阡县| 太和县| 开封市| 双鸭山市| 阳泉市| 北碚区| 遵义市| 新竹县| 五寨县| 浦东新区| 樟树市| 名山县| 富宁县| 永平县| 秦安县| 遂川县| 上栗县| 双辽市| 正阳县| 安溪县| 扎兰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