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文化意象再構(gòu)的翻譯維度

      2013-03-23 11:27:51何雅文
      關(guān)鍵詞:哈姆雷特紅豆譯文

      何雅文

      (福建師范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福州 350007)

      一、引 言

      翻譯就是將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dá)出來,因此,追求“等同”一直是譯者的理想目標(biāo)。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dá)認(rèn)為,“翻譯就是在接受語中復(fù)制出與原語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對等體”[1]。奈達(dá)的翻譯觀強調(diào)的是“功能對等”或“動態(tài)對等”,著眼于讀者對譯文的反應(yīng),使譯文的讀者能讀到最近似的自然語言,從而達(dá)到與原文讀者在閱讀、欣賞原文時相似的心理感受。而闡釋學(xué)的觀點則認(rèn)為,翻譯行為就是一種詮釋,但不是簡單地將一種語言用另一種語言對等地表示出來,而是要達(dá)到“視域融合”的目標(biāo),也就是將文本的意義在時空、歷史背景下表現(xiàn)出來,由此產(chǎn)生的對許多名作進行隔代翻譯,也是基于時代的需要,以易理解文本。20世紀(jì)60年代起,法國當(dāng)代哲學(xué)家雅克·德里達(dá)系統(tǒng)地提出了解構(gòu)主義思想,認(rèn)為意義永遠(yuǎn)處于“推陳出新”、變化發(fā)展過程中。之后,巴特的著作《作者之死》,使文本的意義不再由“原作”決定,而是由閱讀原作的讀者、翻譯原作的譯者決定,翻譯研究呈多元化。盡管翻譯研究的角度不同,但翻譯作為跨文化交際的言語行為,傳遞的不僅是語言符號意義,更重要的是表現(xiàn)出民族文化信息,因此,翻譯是一種文化模式的轉(zhuǎn)換。近年來,從文化層面研究翻譯已成為西方翻譯研究的主流。語言文化交流涉及語言表述迥異的中西方思維方式,因此,中國傳統(tǒng)的“道”與西方的“邏各斯”如何才能殊途同歸,邁入巴別塔通天之路,一直是語言翻譯學(xué)界思考的問題。本文通過對比文化意象的翻譯,旨在探討文化信息的翻譯思維觀。

      二、意象與文化

      用“意象”來描述人類的情感在中西語言文化中皆而有之?!耙庀蟆币辉~,早在古代南北朝時期,我國著名的修辭學(xué)家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就有所提及,“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描述的就是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千思萬緒浮現(xiàn)在心頭,在意象中揣摩,在幻境中創(chuàng)作。只有意象才能創(chuàng)立出優(yōu)美的意境,而意境在詩歌中往往是詩歌的靈魂。意象包括“意”與“象”兩方面的內(nèi)容?!耙狻笔撬x予的主觀情意的產(chǎn)物,“象”是客觀的事物。二者的結(jié)合,具有明顯的象征意蘊,也印證了海德格爾所說的“理解是人存在的方式”。人的情感主體的存在方式,往往就是把在生活中對大自然、環(huán)境、社會、人類的理解,用吟物詠懷的方式,宣泄情感。人類這種以“象”賦“意”進行情感釋懷的特質(zhì),按感覺分為6種意象,即視覺意象、聽覺意象、嗅覺意象、觸覺意象、味覺意象、動覺意象,按形式與所指關(guān)系又可分為字面意象和修辭意象[2]。在中西文學(xué)作品中一些自然物常用做象征。比如,月亮,它賦有浪漫色彩意象。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是借助月亮的變化,述說思念與祝愿。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表現(xiàn)的是一種飄逸與灑脫。又如,“水”常有“流逝”或“柔情”的意義,中文有“似水年華”、“似水柔情”等表述。還有用植物這類意象描寫人或其他事物。譬如,《紅樓夢》中賈母將磨蹭的女孩說成是水蔥似的清爽。而英文中也有許多以物詠情言志的詩句。譬如,英國詩人彭斯(Robert Burns)寫道:“我的愛人像一朵紅紅的玫瑰?!?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人們喜愛用大自然的“象”直接表述情懷(意),在中西文化語言中顯而易見,這是人類天性使然,是共通、共融的。

      然而,正如德國語言學(xué)家威廉·洪堡特所說:“一個民族所在的生活環(huán)境、氣候條件,它的宗教、社會建制、風(fēng)俗習(xí)慣等等,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跟這個民族脫離開來。然而有一樣?xùn)|西性質(zhì)全然不同,是一個民族無論如何不能舍棄的,那就是它的語言,因為語言是一個民族生存必需的‘呼吸’,是它的靈魂所在……一個民族的特性只有在其語言中才能完整地鑄刻下來,所以,要想了解一個民族的特性,若不從語言入手勢必會徒勞無功?!保?]因此,對承載著民族文化的語言的翻譯,需全面考察其文化信息,而烙印民族文化、最具象征意義的則是意象,文化意象翻譯就必須詮釋、再現(xiàn)這種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民族文化信息。

      三、翻譯維度

      國際知名學(xué)者劉宓慶將中英文化信息的表現(xiàn)形式歸納為:圖像、模仿、替代、闡釋和淡化(deculturation),并認(rèn)為文化翻譯過程必須從語義、語用、審美等幾個方面考量[4]。文化信息常見的翻譯技巧不外乎就是直譯、直譯+注釋、直譯+解釋、增詞法、套譯、意譯等,在翻譯過程中具體選擇哪種技巧涉及異化與歸化孰重孰輕的翻譯維度問題。歸化和異化這兩個概念是由美國著名翻譯家勞倫斯·韋努蒂率先提出的。歸化是以目的語為翻譯目標(biāo),即譯文以讀者的文化為歸宿,譯文盡量適應(yīng)目的語的文化習(xí)慣,消除有可能引起文化理解障礙的原文化表述;異化是以源文化或原作者所表達(dá)的意義為歸宿,譯文應(yīng)盡量適應(yīng)源語的文化及原作者的語言表述特點?,F(xiàn)代文化傳媒講究時效與真實,由此帶動的文化信息的傳播與交流自然趨向追求原汁原味的東西。例如,現(xiàn)在年輕人不喜歡有配音的電影,反而更喜愛觀賞無配音卻只有中英字幕的電影,直接感受異國情調(diào)與文化。文化傳媒的快捷發(fā)展使年青一代思維更加敏捷,更易理解不同的文化,因此,保持源文化特征的異化思維觀越發(fā)顯示其重要性,亦成一種趨勢。文化意象的翻譯維度可從顯性與隱性的文化意象兩方面進行考量。

      1.顯性文化意象的翻譯

      顯性文化信息的翻譯總是力圖將原語和譯語達(dá)到功能對等。但如何對等?現(xiàn)以“紅豆”一詞為例,探討文化意象詞是如何轉(zhuǎn)化的。眾所周知,“紅豆”一詞,在我國具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相傳我國古代有一女子,因丈夫出征,痛哭于樹下,直至淚水流干,眼睛滴血,血滴又化為紅豆,因此人們稱它為“相思子”。唐朝詩人王維寫的詩歌《相思》,使得紅豆的相思之意廣為流傳,下面是原詩以及譯文對比:

      《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譯文1:LOVE SEEDS

      Red Berries grow in southern land.

      How many load in spring the trees?

      Gather them till full is your hand.

      They would revive fond memories.

      ——許淵沖譯[5]

      譯文2:Loving-kindness

      Red love peas grow in south;

      They flourish in the spring.

      Please pick more of them,

      as Loving-kindness they’ll bring.

      ——陳君樸譯[6]

      譯文3:One-Hearted

      When those red berries come in springtime,

      Flushing on your southland branches,

      Take home an armful,for my sake,

      As a symbol of our love.

      ——Witter Bynner譯[7]

      以上譯文中,“紅豆”被譯為red love peas,red berries這兩種形式,都保留了“紅”字,但都做了不同處理。許淵沖和Witter Bynner的譯文采用的是“異化”方式,將紅豆譯為紅草莓(red berry),沒有將紅豆直接譯成“red beans”和“red peas”。這是因為西方人深受宗教文化的影響,英文中red bean(紅豆)使人想到的往往是《圣經(jīng)》中的Esau(以掃),他為了生存,將長子名分讓給了弟弟Jacob(雅各)以獲得一碗紅豆湯(red lentil stew),由此就有sell one’s birthright for some red-bean stew(為了眼前的微小利益而出賣原則,見利忘義)這樣的說法。因此,如果將中文表示相思的紅豆直接譯成red bean,會讓西方人對中國的“紅豆”喪失好感,從而無法感受中文詩句中所傳遞的那種柔美相思之情。由此可見,將紅豆翻譯為“紅草莓”顯然是考慮到西方人對這個文化意象詞的心理承受力,但這樣的譯文卻喪失中華民族文化意象這一瑰寶的傳播交流,并不能稱為佳作。而red love peas的譯法不僅保留了“紅豆”的字面形式,還加了“l(fā)ove”一詞,表現(xiàn)出“紅豆”這一特殊的民族文化意象,譯出了紅豆的蘊含意義。

      再看曹雪芹的《紅樓夢》中第二十八回賈寶玉唱的《紅豆詞》的頭兩句:“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我國著名的紅學(xué)翻譯家楊憲益和著名的英國漢學(xué)家大衛(wèi)·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譯文分別如下:[8]

      Like drops of blood fall endless tears of longing,

      By painted pavilion grow willow and flowers untold;

      ——楊憲益譯

      Still weeping tears of blood about our separation;Little red love-beans of my desolation,

      ——霍克斯譯

      從譯文可以看出,楊氏和霍克斯都重視字詞的翻譯,但楊氏更注重原文的對應(yīng)翻譯,將“柳花”、“畫樓”等襯托浪漫情愫的意境翻譯出來,而對意象詞紅豆則采用意譯,進行了闡釋處理,把紅豆的相思滴血的意義翻譯出來,文字表述達(dá)到了審美原則。但從文化學(xué)角度來看,對具有“相思”語義的紅豆詮釋過度。王宏印先生將楊氏的譯文回譯為:“無盡的相思淚掉落如血滴,畫樓旁默默地生長著柳樹和花朵?!睆幕刈g文可以看出,楊氏的譯文也同樣喪失了“紅豆”這一重要的文化意象?;艨怂箘t對這些景物進行了淡化處理,其英譯文回譯為:“還在為我們的分離揮灑血淚;那小小的相思紅豆恰似我們的憂傷。”這里對意象詞按字面形態(tài)進行了直譯,又考慮到其深層意義,加了“l(fā)ove”,突出了文化意象詞“紅豆”,彰顯出紅豆的相思之義,既避免了西方人因紅豆原型文化而產(chǎn)生的歧義理解,也避免了對“紅豆”這個意象詞的過度詮釋,使譯文變得具有拖沓之嫌。

      文化翻譯,常用闡釋法(explanation)來疏解或化解原語的文化信息,但這種闡釋必須把握一定的維度。在現(xiàn)代網(wǎng)絡(luò)高度發(fā)展的時代,如果對一些文化意象詞過度地闡釋,其實是低估了讀者的智商。一般說來,讀者完全有能力理解多元文化的存在,能夠接受新的東西。在楊氏譯文中,“紅豆”作為中國文化中的一個特定意象并沒有翻譯出來,而是用了這種“闡釋”翻譯法,顯然是對原文意象的過度詮釋,有悖中國傳統(tǒng)詩歌“以少總多”的特點,喪失了詩意。這類詩歌翻譯雖然達(dá)意,卻沒有展示出“象”,并沒有在真正意義上達(dá)到民族文學(xué)與文化交流的目的。具有民族文化意象的語詞轉(zhuǎn)換翻譯,應(yīng)考慮形式與內(nèi)容的統(tǒng)一,實在有必要時,才可采用加注式的翻譯法進行詮釋,以利于文化的傳播。

      事實上,許多中國文化的符號意象詞都已直接譯成西語,已為西方人領(lǐng)會、吸收。譬如,“紙老虎”譯為“paper tiger”,現(xiàn)已收錄在英語詞典中。又如,代表中國傳統(tǒng)哲學(xué)的陰陽說,“陰”和“陽”這兩個極重要的概念,其文化闡釋如下。陰(Yin):動極而靜,靜而生陰(an inactive force derived from the activity which reaches its climax);陽(Yang):太極動而生陽(a force derived from the dynamics of the Great Ultimate brought into action)。陰和陽的漢語拼音“Yin”和“Yang”,現(xiàn)已收錄在英語的各大詞典中,其深奧的中國哲學(xué)思想已為西方人理解、認(rèn)可。微軟公司總裁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在斯坦福大學(xué)的公開課上就用了“陰陽”這一說法:It’s like you want passion for technology but you need passion for customers,and you got to get kind of the Yin and Yang.由此看出,西方人不僅已悟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且能運用自如了。原本漢語語音符號的象征意義,也是中國人心目中的概念意義及蘊含意義,現(xiàn)已為西方人所理解。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翻譯,譬如中醫(yī)的翻譯,其中有很多帶有民族文化特征的說法都采用拼音直譯法,且已被認(rèn)可,其示例眾多,在此不再贅述。

      2.隱性文化信息、意象的回構(gòu)

      不同民族的文化,通過翻譯,填補原文化空缺,使得文化交流更加豐富多彩。但語言文化的表述有時是顯性的,有時是隱性的,甚至有時還用缺省的方式來表現(xiàn),而文化意象的缺省往往又能折射出一個民族所承載的文化蘊含。譬如,在英國文豪莎士比亞所著的劇作《哈姆雷特》(Hamlet)中,有一句為世人耳熟能詳?shù)莫毎?“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這個句子句式簡單,卻有多種詮釋。在我國,影響較大的譯文有以下幾種:

      (1)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朱生豪譯)

      (2)活下去還是不活:這是問題。(卞之琳譯)

      (3)死后存在,還是不存在,這是個問題。(梁實秋譯)

      這句獨白,國外文學(xué)評論家也有不同的解釋。有些評論家認(rèn)為,此句的含義是到底要不要拿起武器反抗。如果翻譯為“要不要拿起武器反抗”,盡管通過武器這個意象來傳遞哈姆雷特是否以死抗?fàn)幍南敕?,但并沒有將其所處的意境反映出來,而且話語中沒有出現(xiàn)“武器”這樣的意象。從語言結(jié)構(gòu)上看,這是一句缺省句,語言深沉、精練,不說出全部的話,造成一種模糊,而這種模糊卻讓人有“言猶未盡”之感,因此,內(nèi)容呈現(xiàn)出開放性。挖掘哈姆雷特所在特定的語境及劇情的結(jié)果,這種意象的缺省句能讓人強烈感受到西方文化所賦予的強烈深遠(yuǎn)的意境,即哈姆雷特當(dāng)時所說的這番話顯然隱含了人類對“死亡”選擇的本能焦慮。哈姆雷特的父親被叔叔謀害,母親又欲改嫁叔叔,哈姆雷特想要報仇,卻又身處在險象叢生的環(huán)境中,心情極度矛盾,自言自語地說出這句話?!氨瘎∠騺肀徽J(rèn)為是最高的文學(xué)形式,取得杰出成就的悲劇家也是人間最偉大的天才。”[9]莎士比亞的很多悲劇作品都具有這種充滿死亡的悲情特征。哈姆雷特此時是為了將死亡意識轉(zhuǎn)為人之生的動力,他試圖促使他的將死的預(yù)期轉(zhuǎn)為生之創(chuàng)造,將自身置之死地而后生,成為改變社會國家的動力。在西方,人們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響,認(rèn)為生之苦難,死之救贖。柏拉圖就主張靈魂不死論,亞里士多德也認(rèn)為,作為生命“形式”的靈魂或精神遠(yuǎn)比作為生命“質(zhì)料”的肉體根本和重要,強調(diào)過理性的生活,使自己不朽。美國藝術(shù)心理學(xué)家阿恩海姆認(rèn)為,真正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都是通過意象進行的,意象是智能系統(tǒng)內(nèi)部的形象化的知識的表示形式。[10]因此,哈姆雷特所說的“To be,or not to be”缺省的內(nèi)容,正是西方文化中典型的對死亡問題的悲情反思,這是在特定環(huán)境中用意象缺省的方式來隱指“原型”文化。從劇中也可看到,哈姆雷特一直籠罩在恩怨情仇中,對很多事情都反復(fù)思量,特別是對“死亡”的思考。他說道:“亞歷山大大帝嗚呼哀哉吧,亞歷山大也被埋葬了,最后復(fù)歸塵土了,一切歸于泥土了?!保?1]他的母親死了,叔叔死了,哈姆雷特在決斗中也死了,但卻帶來一個新的希望,完成了救贖:哈姆雷特的意志得到了實現(xiàn),他的精神生命在見證人以及后人對死者的記憶和傳述中得到延續(xù)。因此,能將這種缺省的有關(guān)生死的西方哲學(xué)中的文化意象回構(gòu),彰顯出西方的文化底蘊,充分體現(xiàn)了譯者深厚的語言文化素養(yǎng)。

      文化翻譯中,以往西方翻譯界更注重歸化策略,試圖“以民族中心主義和帝國主義文化的價值觀來塑造外國文本”[12],但隨著文化交流的進一步發(fā)展,現(xiàn)在的翻譯更趨向異化翻譯,追求表現(xiàn)平等、多元的文化翻譯思維范式,由歸化到異化的文化翻譯嬗變正是時代的寫照。

      四、結(jié) 語

      俄羅斯著名翻譯理論家科米薩諾夫認(rèn)為“不同的時期對文化翻譯的要求則不同”[13],隨著全球化互聯(lián)網(wǎng)進程的快速發(fā)展,人們通過網(wǎng)絡(luò)平臺接受不同的信息,也接觸到不同的文化,因此,接受多元文化的意識越來越強,接受新知識、新文化的能力亦越來越強。在此背景下,譯者采取的翻譯策略應(yīng)順應(yīng)時代的發(fā)展。翻譯在試圖追求源語與譯入語功能對等的同時,更應(yīng)注意保留并傳遞原文化的民族特征。文化翻譯研究不應(yīng)拘泥于翻譯技巧的討論,而應(yīng)從時代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樹立翻譯思維新觀點,以開放的思維方式對待多元文化的闡釋。只有把握好翻譯維度,才能更好地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1]NIDA E A,TABER C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12.

      [2]羅功良.英詩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02:74.

      [3]洪堡特.論人類語言結(jié)構(gòu)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fā)展的影響[M].姚小平,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2:39.

      [4]劉宓慶.文化翻譯論綱[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245-247.

      [5]許淵沖.中國古詩精品三百首:漢英對照·漢語拼音標(biāo)調(diào)注音[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185.

      [6]陳君樸.漢英對照——唐詩絕句150首[M].上海:上海大學(xué)出版社,2005:36.

      [7]KIANG Kanghu.The jade mountain:a Chinese anthology,being three hundred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618-906[M].Trans:BYNNER W.New York:Alfred A.Knopf,1931:190.

      [8]王宏印.詩歌曲賦英譯比較研究[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1:129.

      [9]朱光潛.悲劇心理學(xué)[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5:3.

      [10]張鐵生.相似論[M].南京:江蘇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95:97.

      [11]馮滬祥.中西生死哲學(xu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2:59.

      [12]郭建中.當(dāng)代美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88.

      [13]科米薩諾夫.當(dāng)代翻譯學(xué)[M].汪嘉斐,哈斯也提,耿艷坤,等,譯.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6:70.

      猜你喜歡
      哈姆雷特紅豆譯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表演哈姆雷特的經(jīng)歷
      對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譯文摘要
      哈姆雷特延宕問題再思考
      論《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I Like Thinking
      那年桃夭,紅豆暗拋
      誰在千年前種下紅豆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1:06
      紅豆紅
      音樂生活(2014年2期)2014-04-25 00:04:00
      嘉黎县| 沭阳县| 杭锦旗| 旬阳县| 石屏县| 台南市| 绥芬河市| 乌兰浩特市| 霍州市| 安福县| 大新县| 双牌县| 潢川县| 铜陵市| 德保县| 太和县| 铜陵市| 沾益县| 惠东县| 南召县| 张家港市| 神木县| 茂名市| 班玛县| 马龙县| 大城县| 中牟县| 乌拉特中旗| 公主岭市| 吉隆县| 潜山县| 凤台县| 土默特右旗| 库尔勒市| 常德市| 台北市| 禹州市| 博湖县| 广汉市| 石阡县| 瓦房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