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萍
text by pengyuping
馮春富/責(zé)任編輯
editor by fengchunfu
“深夜一爐火,渾家團圍坐,煨得芋頭熱,天子不如我”。這是宋代流傳于民問的一首歌謠。
芋頭又叫毛芋、芋艿,為天南星科植物。原產(chǎn)東印度、馬來半島的沼澤地區(qū),我國南方種植較多。根據(jù)母芋和子芋的生長習(xí)性,芋頭可分為多子芋、魁芋和多頭芋三類。
芋頭富含淀粉,既可當(dāng)菜食用,又能作糧充饑。芋頭營養(yǎng)豐富,吃法很多,蒸、煮、煨均可。芋頭作粥,更受老年喜愛。蘇東坡有詩云:“香似龍誕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將南海金薺膾,輕比東城玉糝羹”。對芋頭粥稱頌備至。中醫(yī)認(rèn)為,芋頭甘、辛、平,補氣益腎,和脾健胃,破血散結(jié)。凡脾、腎陰虛所致的食少瘦弱、久痢便血、口渴便秘、氣血郁結(jié)所致的腹中癖塊,瘰癘腫毒者宜食。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還講述了一個用芋頭治傷的趣聞:隱居在王屋山的劉易,有一天看到一只被蜂螫傷的蜘蛛,肚子腫脹似要爆開,這只蜘蛛爬到芋頭上,咬破芋梗,在芋梗上來回擦,不一會兒,腹脹竟然消失了。受此啟發(fā),人們學(xué)會了用芋頭治傷消腫。
吃生芋頭或去皮煮粥食,可治淋巴結(jié)腫大;芋頭100克去皮,加入鮮生姜20克、香油20毫升,同拌和搗成糊狀,外敷患處,可治燒傷、燙傷,筋骨酸痛,跌打損傷;芋梗、陳蘿卜根、大蒜各30克,水煎服,可治腹瀉痢疾;外用鮮芋頭花10~20朵,水煎坐浴,可治子宮脫垂、痔核脫出;芋頭搗爛外敷,可治蜂螫、蜘蛛咬傷;曬干的芋苗,燒后研粉擦患處,可治濕疹黃水瘡;芋頭同大蒜一齊搗爛敷患處,可治牛皮癬。
芋頭粘液中的草酸鈣胃腸難以吸收,且有苦澀味,但煮熟后可消除。草酸鈣能刺激皮膚發(fā)癢,所以在削皮切片時,應(yīng)注意不要把粘液弄到手臂上。如果手發(fā)癢,可在火上烤烤,或用生姜搗汁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