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娟
(1.大慶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712;2.哈爾濱工程大學 外語系,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奈達的翻譯理論指出,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從作者、作品內(nèi)容、讀者、作品表達手段等各個方面,對作品進行全面分析,然后轉(zhuǎn)換出能起類似原作交際作用的譯文。他的理論中最為人們熟悉的一個方面,就是動態(tài)對等翻譯觀。所謂動態(tài)對等翻譯,是指從語義到語體,在接受語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對等語再現(xiàn)源發(fā)語的信息。在動態(tài)對等的翻譯中,譯者著眼于原文的意義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形式對應(yīng)。翻譯的重點不應(yīng)是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而應(yīng)當是讀者對譯文的反應(yīng),還應(yīng)當把這種反應(yīng)和原作讀者對原文可能產(chǎn)生的反應(yīng)加以對比。譯者尋求的應(yīng)當是最切近的對等,也就是說,應(yīng)當使譯文最大限度地切近原文。此外,還應(yīng)是使譯文行文自然,不帶翻譯腔。
在翻譯中語言形式的增補是達到動態(tài)對等的主要方法。增譯法就是在翻譯時按意義上(或修辭上)和句法上的需要增加一些詞來忠實通順地表達原文的思想內(nèi)容。這當然不是無中生有地隨意增詞,而是增加原文中雖無其詞而有其意的一些詞。增補出原文所隱含的意思或背景,使行文更加流暢、通順、自然。
增譯法主要用于兩種情況,一是把不清楚的語義用更多的語義講清楚,比如presidential historian這個詞組譯成“總統(tǒng)的歷史學家”就不夠清楚,用增譯法譯成“研究總統(tǒng)的歷史學家”語義一下子就清楚了;二是在譯入語種用增譯法調(diào)整語言結(jié)構(gòu),使譯文更像地道的譯入語,如for mistakes had been made, bad ones這句可譯成“因為已經(jīng)犯了錯誤,很嚴重的錯誤”,但還可以通過增譯法使這句話的兩部分關(guān)系更加協(xié)調(diào),進而使中文表達更順暢,變成“因為已經(jīng)犯了錯誤,而且是很嚴重的錯誤。”加了一個連接詞,但實際沒有加任何語義信息。
(1) 動賓概念的增譯
Day after day he came to his work—sweeping, scrubbing, cleaning.
譯文:他每天來干活—掃地,擦地板,收拾房間。
如果不把賓語“地”、“地板”、“房間”隱含在句子里的意思補充出來,譯文就不會通順。
(2)偏正概念的增譯
The typewriter is indeed cheap and fine.
譯文:這部打字機真是價廉物美。
在形容詞前增加名詞構(gòu)成的偏正關(guān)系,可使譯文增加可讀性和流暢性。
(3)抽象、具體概念的增譯
a) In the summer of 1969, the Administration publicly urged an easing of tensions with China.
譯文:1969年夏天,政府公開主張緩和同中國的緊張關(guān)系。
b) He allowed the father to be overruled by the judge, and declared his own son guilty.
譯文:他讓法官的職責戰(zhàn)勝父子的私情,而判決他兒子有罪。
在第一個例子中,tension是由動詞tense派生而來的抽象名詞,翻譯時可根據(jù)上下文在其后增添適當?shù)拿~,使譯文更合乎規(guī)范。在這里可以在抽象名詞“緊張”后加上“關(guān)系”使譯文更通順,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方式。在第二個例子中,具體名詞father表示一種抽象的概念,譯文也要根據(jù)上下文增加一些適當?shù)拿~,因此在“父子”的后面加上“私情”,使譯文更加合理。
(4)復(fù)數(shù)概念的增譯:見3.(3)
(5)時間概念的增譯
I was, and remain, grateful for the part he played in my release.
譯文:我的獲釋是他成全的,對此我過去很感激,現(xiàn)在仍然很感激。
翻譯完成時往往用“曾”、“已經(jīng)”、“過”、“了”;翻譯進行時往往用“在”、“正在”、“著”;翻譯將來時往往用“將”、“就”、“要”、“會”、“便”等等。有時為了強調(diào)時間概念或強調(diào)時間上的對比,往往需要加一些其他的詞。例如,此例中“was”和“remain”是過去時和現(xiàn)在時的對比,翻譯時應(yīng)加出“過去”和“現(xiàn)在”表示時間對比的含義。
(6)量的概念的增譯
I was extremely worried about her, but this was neither the place nor the time for a lecture or an argument.
譯文:我真替她萬分擔憂,但此時此地,既不宜教訓(xùn)她一番,也不宜與她爭論一通。
英語中有些動作名詞,譯成漢語動詞時常需增加一些表示行為、動作量的動量詞。在本句中動作名詞lecture 和argument 分別譯成動詞“教訓(xùn)”和“爭論”后應(yīng)加動量詞“一番”和“一通”,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7)概括概念的增譯:見3.(3)
The famous little Becky Puppet has been pronounced to be uncommonly flexible in the joints, lively on the wire.
譯文:那個叫培基的木偶人非常有名,大家一致稱贊她的骨節(jié)特別靈活,線一牽就活潑潑地手舞足蹈。
本句先用了轉(zhuǎn)換法將名詞wire變成了動詞“線一牽”,又通過加詞,把本來想象中的現(xiàn)象用文字表達出來,有人說哪來的手舞足蹈?但手舞足蹈不正是lively的具體化,“線一牽”的結(jié)果嗎?
(1)An episode of humor or kindness touches and amuses him here and there.
譯文:他不時會碰到一兩件事,或是幽默得逗人發(fā)笑,或是顯出人心忠厚的一面,使人感動。
英文中的kindness 只是一個名詞,在譯文中則用了加詞法,譯成“顯示出人心忠厚的一面”,將文中隱含的語義表達了出來。
(2)O, Tom Canty, born in rags and dirt and misery, what sight is this! (Mark Twain)
譯文:啊,湯姆·康第,生在破爛、骯臟和苦難中,現(xiàn)在這番景象確實多么的煊赫?。?/p>
根據(jù)原著,湯姆·康第本是一個窮人,穿上王子服裝以后,被人認為真是王子,就顯得特別煊赫。原文雖無表示“煊赫”的字眼,但含有此意,所以翻譯時應(yīng)增加上去。
(3)There are scenes of all sorts, some dreadful combats, some grand and lofty horse-riding, some scenes of high life, and some of very middling indeed, some love-making for the sentimental, and some light comic business.
譯文:看看各種表演,像激烈的格斗,精彩的騎術(shù),上流社會的形形色色,普通人家生活的情形,專為多情的坎坷預(yù)備的戀愛場面,輕松滑稽的穿插等。
本句可謂加詞的集大成之作。其實,加進去的詞的意思在原文中都有,只是不是很明顯而已。用“形形色色”更好地表達了scenes indeed,屬于復(fù)數(shù)概念的增補;“輕松滑稽的穿插等”中的“等”是概括概念增補?!皩椤A(yù)備的”原文字面上沒有,但譯文絕對沒加文外之意。拿掉這些加進去的字也許并非不可,但很可能影響譯文的可讀性。
(4)He was fascinated by the political processes—the wheeling and dealing of presidential politics, the manipulating, releasing and leaking of news, the public and private talks.
譯文:一幕幕政治花招真使他看入迷了:總統(tǒng)競選活動中的勾心斗角,爾虞我詐;對新聞消息的幕后操縱,公開發(fā)表和有意透漏,以及公開和秘密的談話。
原文中沒有“幕后”,“公開”,“有意”等詞,但是在字里行間卻流露出這個含義,通過加詞法將他們補充上,使譯文含義更完整,讀起來更通順。以上四例表明,在把一些英語句子譯成漢語時,可以增加一些適當?shù)男稳菰~、副詞。
(1)成語性增譯
a) He was also drinking, whoring around, gambling and beating his wife up occasionally.
譯文:他吃喝嫖賭樣樣干,有時還打老婆。(周漢林 譯)
“吃喝嫖賭”是屬于增加的成語性修飾詞。在原文中“drinking, whoring around, gambling”如果硬譯出來,就成了“喝賭嫖”,這就不符合漢語的慣用法,必須加以補充,使其成為中文讀者所熟知的成語“吃喝嫖賭”。其實drinking這個詞在原文的語境中所表示的意思并不只是“喝”,應(yīng)該包含了“吃”這一層含義,通常吃喝是不分家的。
b) Asia’s strength of economic management, however, has not been its perfection, but its pragmatism and flexibility.
譯文:亞洲經(jīng)濟管理向來不以完美見長,而是以務(wù)實和彈性取勝。
英文整句已經(jīng)含有“見長”,“取勝”之意,譯文是典型的加詞不加意。
(2)助詞語氣補充詞及情態(tài)補充詞(嗎、呢、所謂、而已、罷了、誠然等等,表示在原語中暗含情態(tài)的詞語)
I express many absurd opinions, but I am not he first man to do it.American freedom consists largely in talking nonsense.
譯文:誠然,我發(fā)表過不少謬論,但我并不是第一個長于此道者,須知美國的所謂自由,就大抵包含在胡說八道之中。
譯文中增加的“誠然”和“所謂”都屬于語氣補充詞,用以表示原文中暗含的情態(tài)?!伴L于此道”屬于成語性修飾詞。如果把這些修飾性增補詞去掉,譯文就會黯然失色。
In April, there was the “ping” heard around the world.In July, the ping “ponged”.
譯文:四月里,全世界聽到中國“乒”的一聲把球打了出去;到了七月,美國“乓”的一聲把球打了回來。
這句如果只譯為“四月里,全世界聽到乒的一聲;七月里,這乒聲卻乓了一下”,讀來就不知所云。很明顯,這里有必要增譯有關(guān)中國乒乓外交的背景知識。對原文信息的內(nèi)隱成分,譯者一般都可以在譯文的正文中加進說明性成分,使其明確化。但是,有一些與理解原文緊密相關(guān)的信息,往往并不是原文中明顯的內(nèi)隱成分,而只與原文的文化背景有關(guān),因此,需要加進背景情況,將隱含的內(nèi)容外顯,使譯文具有可讀性。
有些原文表達法的語義是經(jīng)過緊縮的,翻譯時必須增補詞匯,將語義進行重新組織,才能為譯文讀者正確理解。例如,《圣經(jīng)》中若把I am jealous God直譯為“我是一個愛嫉妒的神”則會明顯的表示上帝心胸狹窄,性情孤僻。顯然,這種譯文完全與原文背道而馳,因而必須擴展成“我是一個求人們絕對忠實和崇敬的神”,才合乎原意。
(1) Be angry but do not sin.
譯文:即使你生氣了,也不應(yīng)當違反教規(guī)。
這是圣經(jīng)中的一句話,可以解釋為包括兩個祈使句,但兩者互為獨立,形式關(guān)系松弛。要正確地理解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譯者必須從兩個句子的關(guān)系意義上進行必要的增補。加上“即使”將句子的關(guān)系緊密的聯(lián)系起來了。把關(guān)系詞從一種語言譯成另一種語言時,往往有加以擴充說明的必要。
(2)The heaven being spread with this pallid screen and the earth with the darker vegetation, their meeting-line at he horizon was clearly marked.
譯文:天上懸的既是這樣灰白的帳幕,地上鋪的有時那最蒼郁的灌莽,所以天邊遠處天地交接的界限,顯得清清楚楚。
恰恰如同很多漢語的句子不用連接詞表示各語言成分間的關(guān)系一樣,本句的現(xiàn)在分詞短語(being spread)和主句的關(guān)系在英文中也沒有被一個具體的詞挑明。這在英文的現(xiàn)在分詞或過去分詞結(jié)構(gòu)當狀語的情況下最明顯。翻譯時譯者往往可以把隱藏的關(guān)系用一個詞表達出來,如本句譯者就加了一個原本根本沒有的所以。
The footmen were as ready to serve her as they were their own mistress.
譯文:仆人們愿意服侍她,就像他們愿意服侍他們的女主人一樣。
原句省略了一部分內(nèi)容,補全句子應(yīng)為The footmen were as ready to serve her as they were ready to serve their own mistress.如果不補出省略的部分,譯文將無法理解。
翻譯中譯者不得不在原文的基礎(chǔ)上增補出原文中隱含的內(nèi)容,也就是要經(jīng)常使用增譯法。正確的運用增譯法有助于意義的全面轉(zhuǎn)換,有助于語言結(jié)構(gòu)的適度優(yōu)化,所謂“適度”指與原語的靈活對應(yīng),有助于適度提高目的語的可讀性,有助于接受者的交感及接受者的審美參與,達到最切近的自然對等的譯文。增譯法是較靈活的譯法之一,雖然本文立足于英漢翻譯中增譯法的使用,但是在漢英翻譯中也是如此,歸根到底還是考察譯者兩種語言的駕馭能力。因此,在翻譯實踐中要同時提高兩種語言的表達能力,從而真正地提高翻譯水平。
[參考文獻]
[1] 譚載喜.新編奈達亂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2] 葉子南.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 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4] 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 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6] 田艷.冗余信息與增譯和省譯[J].中國翻譯,2001(5).
[7] 冷惠玲.試論語境與英漢翻譯中增略譯的互動關(guān)系[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