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勇
摘 要:由于與心智史學、心態(tài)史學、歷史心理學存在著概念界定不清的問題,并且在已有的相關著作中,暴露出理論基礎不牢固,對史料地運用不夠科學,分析問題過于簡單化、片面化等缺陷,心理史學一度處于較為混亂的發(fā)展狀態(tài),但不可否認的是,心理史學在增強歷史生動性,擴大歷史研究領域,加深對歷史地理解及豐富史學理論和方法等方面,對歷史學做出了杰出貢獻。對心理史學地完善,需要做到:加強研究者的心理學理論學習;注意搜集充分的有關歷史人物個體心理的材料,并要保證這些材料的客觀真實性;處理好個性心理的穩(wěn)定性和變化性之間的關系;堅持唯物史觀指導;研究者還要注意自身心理對研究行為的影響。
關鍵詞:心理史學;精神分析;歷史學
中圖分類號:F091.3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3-0094-02
1910年,弗洛伊德(S.Freud)出版了《列昂納多·達·芬奇及其對童年的一個記憶》,這是現(xiàn)代心理史學的開山之作,此后,經(jīng)過幾代學人的努力,現(xiàn)如今心理史學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歷史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在這一過程中,以美國學者埃里克森(Erik.H.Erikson)為首的新一代心理史學家做出了突出貢獻。
一、心理史學對歷史學的貢獻
要探尋心理史學對歷史學的貢獻,首先需要對心理史學的研究對象、研究任務和研究方法有清晰的認識。胡波對此有專文探究,在他看來,歷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歷史上的個體與群體的心理活動”;研究目的和任務是“研究歷史主體的心理活動以及對探索歷史或撰寫歷史所必然產(chǎn)生的作用和影響,從而使研究之范圍獲得了一定的規(guī)范化?!毖芯糠椒ǖ膶嵸|(zhì)與特征,“即運用心理學知識來研究過去時代人們的心理及其對于社會歷史發(fā)展所產(chǎn)生的影響?!辈⑶疫M一步指明它是心理學與歷史學內(nèi)在的有機結合,而不是某些外加的標志[1]。筆者認為心理史學的研究對象中還應包括兩個重要方面即民族心理和變態(tài)心理,這兩種心理在歷史變動期和部分地區(qū)對人們行為的影響非常顯著,如二戰(zhàn)時期納粹青年對希特勒的崇拜、五四時期民眾民族情緒的高漲、“文革”時期全民批斗現(xiàn)象,都是值得詳細研究的課題,近年來也有一些相關作品出現(xiàn)(如彼得·洛溫伯格的心理史學代表作《納粹青年追隨者的心理歷史淵源》)。
心理史學作為歷史學的一個新的分支,在近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對歷史學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一下幾個方面:
第一,增強了歷史研究的生動性,融合了史學的學術性和通俗性,擴大了史學的傳播范圍,使史學的社會功能得到進一步的發(fā)揮。歷史是由成千上萬的事件構成的,每件事情又是由氣質(zhì)性格各異的人物懷著不同的愿望和心態(tài)來進行的,歷史本來是一幅絢麗多姿的美好畫卷,這些歷史的原本面貌在傳統(tǒng)的歷史研究中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一定程度上甚至受到了壓抑。心理史學深入人物內(nèi)心深處,注重對其心理動機和愿望心態(tài)的探究,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了歷史人物的精神風貌和個性特征。此外,通過對剖析、比較、描述不同群體的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取向,便于人們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也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它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第二,在廣度上擴大了歷史研究領域,有助于深化豐富歷史研究。傳統(tǒng)的歷史研究集中于政治、經(jīng)濟、文化這三大方面,而心理史學從心理學的角度關注人的情緒、性格、意志及其對歷史行為產(chǎn)生的影響。開創(chuàng)了史學研究的新領域,有助于建立一種全面的歷史,也加強了歷史研究中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相互間的整合性,彌補了傳統(tǒng)史學的不足。
第三,在深度上加深了對歷史的理解。心理史學方法為歷史學提供了一種新的視野和新的解釋,它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心理分析,能夠進入到歷史主體深層結構中去,挖掘歷史行為背后的心理因素,對心理動因的把握,在某種意義上,不僅可以更深刻地說明“是什么”,而且能夠回答“為什么”。心理史學對歷史個體心理的研究,可以揭示出人物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使人物個性更加鮮明,從而避免了研究的簡單化和臉譜化。此外,心理史對史學中的宗教史、文化史、政治史、經(jīng)濟史、思想史等專門史的深入研究亦不乏益處。
第四,心理史學對史學理論和史學方法也做出了突出貢獻,有助于史學理論的豐富和史學方法的充實完善。歷史心理學以它獨特的理論和方法把視角轉向歷史主體心理深層,這不僅使我們對歷史主體心理變化規(guī)律、結構特征、功能作用等有了更進一步了解,而且以其特殊的研究方法(其中的一些具體方法如作品分析法、投射法、社會測量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變傳統(tǒng)史學那種注重抽象概括、邏輯論證方法所帶來的主觀性色彩)對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突發(fā)事件、偶然因素、個人作用等等的研究,為我們認識歷史上的必然性與偶然性,個人與群體各自在社會變革中的地位與作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等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和認識法則。
除此之外,還有論者提出“心理史學的開創(chuàng)者和實踐者的想象力和開創(chuàng)精神,是歷史研究,也是一切科學研究不可缺少的,值得我們學習”[2]。
二、心理史學的缺陷及其應對措施
弗洛伊德發(fā)表《列昂納多·達·芬奇及其對童年的一個記憶》后,震驚了學界,由最初的廣受贊揚到后來的飽受詬病歷史,心理史學的命運也同它的逐步開山之作一樣,歷經(jīng)坎坷,一直以來學界對它的質(zhì)疑之聲都未曾間斷。大衛(wèi)·斯坦納德在集中批判心理史學的《退縮的歷史》一書中將困擾心理史學的問題歸納為四種:理論的難以檢驗、論據(jù)不足、邏輯倒錯和忽視文化背景[3]。學者們,特別是歷史學家們對心理史學的懷疑主要是認為多數(shù)心理史學家和心理史學著作都片面地抬高精神心理因素的歷史作用,而往往忽視歷史發(fā)展中的經(jīng)濟關系這個決定性的因素,這一點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直接矛盾的。事實上,在美國學者埃里克森(Erik.H.Erikson)出版《青年路德》一書后,這一問題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決。當然,心理史學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確實暴露了一些不足和缺陷,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其理論基礎不牢固,這一點造成了心理史學在運用心理學相關知識時缺少融合,有生搬硬套之嫌。心理學領域自身的混亂局面是形成這一問題的直接原因,雖然精神分析理論在心理歷史學中比較成熟,各派心理史學家也用其各自的理論對某一特定時期的歷史進行了研究,在眾多的理論中沒有一種理論能得到公認,這樣他們對歷史的研究在理論上是各取所需。另一方面,許多研究者沒有受過系統(tǒng)的心理學專業(yè)訓練,對心理學不夠了解也是形成這一問題的重要原因。
第二,史料不足,說服力不強,缺乏對歷史人物的全方位立體研究。心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而歷史研究卻不能實驗,而且往往一個人十歲以前的資料是極少的,史料的不完全往往導致理論分析的缺陷,也導致循環(huán)論證。許多史學家對人物的研究是從成年的政治活動推測他童年的經(jīng)歷和個性,然后又以此來證明這個人成年的活動。
第三,許多人在研究之前抱有很強的目的性,對史料只取其所需,根據(jù)預先設定好的理論和觀點,選取符合相關條件的史料,這就必然會造成以偏概全、斷章取義的后果。
第四,對民族史、文明史的解釋往往趨于簡單化,忽視了階級的、文化的、政治的、經(jīng)濟的綜合分析。如把童年的經(jīng)歷簡單地看成一個人以后成功和失敗的直接原因,這點在精神分析心理史學學派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弗洛伊德在《達·芬奇》一書中論述可謂是罪惡之源。
第五,導致了“歷史碎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部分心理史學的作品一味迎合普通讀者的閱讀興趣,對奇聞軼事、服飾禮節(jié)、歷史人物的野史傳聞等日常生活中的瑣碎之處津津樂道,使得歷史研究的結果成了一個個忽隱忽現(xiàn)的碎片,缺乏歷史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和科學性。
上述問題主要是針對以歷史學專業(yè)為基礎的研究者而言的,以心理學專業(yè)為基礎的研究者人數(shù)較少,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最大的不足就是對史料的運用違背了歷史研究的基本原則,如忽視對史料的真實性的考證,以論代史等。
這些問題早就引起了從事心理史學研究者的關注,并提出相應地解決措施,如林澤榮探究了心理史學在歷史人物研究當中應注意的幾點,包括注意心理同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注重人物個性對歷史產(chǎn)生的影響、了解個體心理的穩(wěn)定性和可變性和注重群體心理的分析等四個方面[4]。黃夏玉認為,進行心理史學的研究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在研究方法上要注重綜合性;第二,在資料的使用上要具有心理史學的特點;第三,在研究對象上側重點要注意變化;第四,在研究上要有持之以恒的鉆研精神。
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應從這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加強研究者的心理學理論學習,及時借鑒學習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一種真正的歷史心理學,只有通過心理學家和歷史學家明確地協(xié)商,才有可能獲得一致?!盵5]在美國,心理史學的研究者大多具有歷史學和心理學的雙重學術背景,目前國內(nèi)在這方面與西方還存在較大差距。作為歷史學和心理學的跨學科研究,如果沒有深厚的專業(yè)素養(yǎng),其研究成果自然很容易遭到學界同仁的懷疑。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對心理學理論的吸收要有所選擇,有所重點,其選取標準以實際研究過程的需要為準。
第二,注意搜集充分的有關歷史人物個體心理的材料,并要保證這些材料的客觀真實性,從中追蹤和探索歷史人物的心理軌跡。包括能運用反映當時人心態(tài)的第一手資料如論著、筆記、回憶、日記、書信、詩文等等,從中找出有用之物。經(jīng)過分析、鑒別和取舍,對該歷史人物進行科學的心理分析。在這方面,法國著名史學家勒華拉杜里的名著《蒙塔尤,1294—1324年奧克西坦尼的一個山村》是極好的研究典范。
第三,注意那些變動的心理、生理因素對人物行為的影響,即處理好個性心理的穩(wěn)定性和變化性之間的關系。由于人在不同生理體質(zhì)發(fā)育階段或病變階段,人物心理都會有所變化,而這些變化可能影響人物的行為。由于這些歷史人物通常處于位高權重的領導階層,因此完全可能進而影響到歷史的進程。
第四,要堅持唯物史觀指導下的歷史主義。要分析過去人們的心理,就必須結合當時的歷史實際。要分析其心理形成的基礎,分析他所處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歷史文化背景、經(jīng)濟狀況、家庭狀況、個人閱歷、以及生理健康狀況等,從而弄清人們的心理形成、發(fā)生的基礎及原因,進而正確地認識歷史上人們的心理。
第五,研究者在進行研究時還要注意自身心理對研究行為的影響。史學家在揭示過去人們心理時還要對自己的心理有所把握,自我應盡量把對客體即歷史心理的心理因素置于對客體的正確認識之上,主體史學家的心理應自覺接受理性認識的自我調(diào)控。
參考文獻:
[1]胡波.試論歷史心理學及其瓦坪究對象[C]//學習與探索,1988,(2).
[2]張文生.認識人類活動的新視角——心理史學評估[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5,(4).
[3]大衛(wèi).斯坦納德.退縮的歷史——論弗洛伊德及心理史學的破產(chǎn)[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44-45.
[4]林澤榮.心理史學與歷史人物研究[J].學習與探索,2000,(4).
[5]費弗爾.歷史與心理學——一個總的看法[C]//當代西方史學流派文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49.
(責任編輯:石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