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加里?阿爾滕 詹尼特?班尼特
典型的美國人之間的對話形式可以稱之為“快速問答”。誰都不說很長時間的話,一個人只說幾句話,另一個人馬上接過去說?!翱磧蓚€美國人談話就像看乒乓球比賽?!币晃挥^察者說,“你的頭隨著談話人來回擺動得太快了,脖子簡直都會扭得很疼”。
如果一個人說話時間很長,美國人往往會不耐煩,認為對方說得太多了。如果一個人一次說話超過了幾個句子,很多美國人就難以耐心地聽下去。尼日利亞人、埃及人和其他一些國家的人也是如此。美國人推崇簡潔或“一語中的”。
美國人不像很多其他文化背景的人那樣說很多客套話,通常只是說幾句:“你身體怎樣?”“很好,謝謝。”“很高興見到你。”“希望再見到你?!薄拔覀儽仨氃谝黄?。”他們根據(jù)場合說這些話,而且這些話像其他客套話一樣,只是一種形式,講話人并不關(guān)心說話的內(nèi)容。也就是說,不管談話雙方感覺如何,或心里想的是什么,都要問這些問題,都要回答這些問題。
美國婦女常常還有一些表示贊賞的客套話:“我喜歡你的發(fā)型?!薄澳愦┻@件衣服好看?!泵绹腥酥g經(jīng)常還夾帶一點諷刺的客套話:“還開那個舊家伙?”
很多美國人認為像大多數(shù)日本人和亞洲其他國家的人那樣說很多客套話是“太靦腆”、“過分禮貌”,或是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真正性格和想法。
美國人一般不像拉丁美洲人那樣長時間說些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的客套話,也不像阿拉伯人那樣說些求神保佑的話。他們認為這是浪費時間,而且還對對方的誠意產(chǎn)生懷疑。
當然,其他國家的人也常常懷疑美國人客套話的誠意:“他們總是問我情況怎樣,但是我說出來,他們又不聽。他們并非真正關(guān)心我情況怎么樣?!?/p>
有一種交往方式是美國人往往避免的,就是“爭論”。美國人認為與另一個人進行爭論有可能損害兩人之間的關(guān)系,因此一般不把爭論當做是一種運動或消遣。如果美國人在討論中遇到意見分歧,有可能說:“讓我們不要為此進行爭論吧?!彼麄儾粫幷摚窍矚g找到意見一致的地方,改變話題,甚至當場離開。毫無疑問,喜歡爭論的人經(jīng)常會被貼上“好斗”、“咄咄逼人”或“剛愎自用”的標簽。
如果爭論不可避免,美國人認為應該用平靜、溫和的口氣說話,盡量少用手勢。美國人認為大聲喊話、用力揮動胳膊、一齊嚷嚷意味著要打架或要發(fā)生毫無意義的“喊叫比賽”。
他們認為人們在表述自己觀點的時候,應該避免摻入感情成分。當他們從電視新聞上看到日本的國會議員拳腳相向時,會感到非常震驚。
這并非說美國人在人際交往中從不與人爭論。但是一般情況下,他們不進行爭論。討厭爭論的結(jié)果之一就是他們捍衛(wèi)自己的觀點的能力很少得到鍛煉。這又導致另一個結(jié)果,那就是他們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不是很伶俐,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下面會再次談到這個話題。
美國人在日常交往中避免爭論,但在公眾辯論中卻好像非常喜歡爭論。語言學家德博拉·坦嫩(Deborah Tannen)在《辯論文化》(Argument Culture, 1998)中指出,媒體公開處理有爭議的問題時往往采用過于簡單的方法,總是分出所謂“正反兩方”來,然后讓兩方進行激烈的辯論。而很多問題不只是涉及兩方,或者有時只涉及一方??墒顷P(guān)于公眾事務的電視、廣播節(jié)目,報紙和雜志專欄總是讓正反雙方各出一個代表進行辯論。一方總是要力求戰(zhàn)勝另一方,而不是設(shè)法說明問題或?qū)で蠊餐c?!皯?zhàn)爭”、“戰(zhàn)役”、“打敗”這樣的詞匯常用來描述辯論雙方,結(jié)果惹得雙方振臂呼喊、指著鼻子謾罵,有時只好由第三方打斷他們的辯論。
第四種也是最后一種交流方式,就是談自己的隱私。在很多情況下,聊天時間長了,或客套話說了很多以后,有人會說一些暴露底細的話。也就是說,談話一方談一點自己過去無關(guān)緊要的個人生活、想法或感情,特別是在談話雙方不太熟悉的情況下會這樣做。美國人看做隱私的東西包括他們的感情、經(jīng)歷,甚至一些違法或不明智的行為,或者是對一些有爭議的問題的看法。在大多數(shù)公開場合中,美國人很少談及私人問題。他們常常等到了一個更私密的環(huán)境中(也許是在家里、酒吧里或飯店里等沒有很多人認識他們的地方)才談論個人的事情。女性之間透露自己的事情往往比男性要多一些。很多男性往往對任何人都不談論自己太多事情。當然,男女都是在與摯友或關(guān)系密切的人在一起的時候才談論自己更私密的事情。
在人際交往中透露私密問題,美國人也許做得并不是很極端。習慣談論更多私事的外國來訪者會覺得自己的努力并沒有讓自己更多地了解美國人,于是產(chǎn)生一種挫敗感。與此相反,習慣于更少談論自己的外國人會對美國人談論的事情感到很尷尬。一位叫莫麗薩的美國大學生與我談過她的韓國新朋友:“我叫朱煥談一些他過去約會的經(jīng)歷,他好像很尷尬。我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我與我的美國朋友,不管男女,都談論過自己的約會經(jīng)歷。”
(選自《理解美國——美國文化指南》/[美]加里·阿爾滕 詹尼特·班尼特 著 曹菁 王穎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