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月蓮
圖,為教師講解知識提供了依據(jù),也為學生獲取知識提供了方便。學生通過對圖的觀察、分析,增長知識,啟發(fā)思維,對培養(yǎng)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思考力等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所以,只有真正重視讀圖教學,重視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才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注入不竭的源泉。
圖文并茂是歷史與社會教材編排的重要特色。不過,同業(yè)者們有否發(fā)現(xiàn),2012年新版七年級(上)的歷史與社會教材同舊教材相比,又增加了更多的圖,圖片占據(jù)了每一頁的一半以上版面,有平面圖、地形圖、政區(qū)圖、景觀圖、示意圖、統(tǒng)計圖等等,“圖文并茂”特色更濃郁了。這些圖作為知識的“載體”,負載著大量顯性的或隱性的信息,具有感官刺激強、信息容納量大、對比鮮明等優(yōu)點,它們把抽象的內(nèi)容直觀化、形象化,起到語言文字難以表述的作用。一方面,圖為教師講解知識提供了依據(jù);另一方面,圖為學生獲取知識提供了方便。所以,只有真正重視讀圖教學,重視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歷史與社會教學效果。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
一、演示過程,激發(fā)學生讀圖興趣力
演示過程,就是利用實驗或?qū)嵨锏劝咽挛锏膬?nèi)容或過程顯示出來,讓人認識或理解。有些圖學生拿到手后,看不懂、無法理解,興趣就不高。為了讓學生有興趣讀圖,更為了讓學生理解,我們可以適當演示該圖的內(nèi)容或過程,化抽象為直觀。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在歷史與社會教材(上冊)中,最先接觸的圖是P4的兩幅平面圖:杜娟畫的平面圖和王朋畫的平面圖。我在幻燈片中出示這兩幅圖,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兩幅圖畫的是同一小區(qū),怎么看起來不一樣?有很多學生怎么看也看不明白這兩幅圖畫的是同一小區(qū)。為了讓學生明白,我借助了PPT功能,將王朋的圖向右轉(zhuǎn)動了90度,與杜娟的圖方向一致。這樣學生就一目了然了。又如,等高線地形圖,學生也很難看懂,于是我用視頻播放等高線地形圖的形成過程,一個個橫切面落在平面上,一條條等高線顯現(xiàn)在紙上,我從學生的眼神中看到了驚奇、看到了興趣。
二、看圖說話,提高學生讀圖觀察力
看圖說話,就是觀察圖,說出圖中“有什么”、“怎么樣”。觀察是一個人認識事物的重要途徑,是智力活動的基礎,有觀察,才會有發(fā)現(xiàn),才能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所以,拿到一幅圖,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去觀察,并耐心等待學生把觀察結(jié)果說出來。學生獲得知識的最佳途經(jīng)是自己探究,不是教師教出來的。如,歷史與社會教材(上冊)P25大陸和島嶼示意圖,我讓學生觀察陸地的組成部分。有不少學生回答錯誤,說是由大陸、半島和島嶼三部分組成。我提醒學生:再仔細觀察半島和島嶼有什么不同?學生觀察后發(fā)現(xiàn)半島一面是與大陸相連的,而島嶼是四面環(huán)水的。學生恍然大悟,與大陸相連的半島當然是屬于大陸的。這幅景觀圖形象并直觀地告訴我們:陸地是由大陸和島嶼兩部分組成的。圖上有很多信息、知識值得學生多去觀察。作為教師,要有耐心傾聽,當學生回答出錯時,要及時提醒,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不斷去觀察圖、提高觀察力。
三、聯(lián)系分析,啟發(fā)學生讀圖思維力
分析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活動,是在感性認識所獲得的大量經(jīng)驗材料基礎上進行的,有分析,才會有真知。分析是提高讀圖能力的關鍵,其根本要求是準確理解圖的內(nèi)涵,分析出“為什么”。通過觀察,我們看到了現(xiàn)象,在腦子中積累了感性認識,但沒有看到本質(zhì),它只解決了是什么,沒有完成“為什么”的學習任務。所以,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聯(lián)系分析,為什么是這種狀況,學生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才能啟發(fā)學生讀圖思維力。如,學習歷史與社會教材(上冊)第四單元第三課《IT新城:班加羅爾》,認識班加羅爾的氣候。先出示亞洲的氣候類型圖,學生知道印度是熱帶季風氣候;再出示了同樣是熱帶季風氣候的班加羅爾和孟買兩地的氣溫與降水圖,學生發(fā)現(xiàn)孟買終年高溫,年均溫在30度左右,而班加羅爾的年均溫在20度左右,是個四季如春的地方。讓學生觀察P101圖4-19班加羅爾在印度的位置,學生觀察到它在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跟它西北面的孟買比,更靠近赤道,從常理上講,應該比孟買更熱。這是為什么?學生查閱印度地形圖,學生發(fā)現(xiàn)班加羅爾地處德干高原,海拔在900多米以上。學生分析得出:受高海拔的影響,班加羅爾全年氣溫比較溫和。又聯(lián)系了地理位置和地形,分析了班加羅爾的氣候成因。通過聯(lián)系分析,學生明白圖所包含的內(nèi)在知識,啟發(fā)了思維,提高了讀圖能力。
四、方法技巧,提升學生讀圖判斷力
有些圖,經(jīng)過我們的探究、總結(jié)形成了方法、技巧甚至是口訣。這些方法、技巧、口訣在以后讀圖中可以直接應用,大大提升了我們讀圖判斷力。如,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如何判斷兩點的位置關系。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移動地圖,把指向標朝上,這樣就符合了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要求,很容易判斷。對于等高線地形圖,已經(jīng)形成這樣結(jié)論:等高線閉合,外低內(nèi)高的是山峰,外高內(nèi)低的是盆地;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是山谷,向低處凸出的是山脊;等高線重合的是懸崖。所以,看等高線地形圖,我們只要看清楚等高線高低走向,把這些理論應用就行。又如,比例尺與地圖所表示的范圍與內(nèi)容詳略程度的口訣是:大小詳細,小大粗略。指的是圖幅相同的地圖,比例尺越大,所表示的實地范圍越小,內(nèi)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所表示的實地范圍越大,內(nèi)容越粗略。
五、手腦并用,培養(yǎng)學生讀圖空間想象力
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是眼、腦和手多種感官密切協(xié)作的結(jié)果。在讀圖過程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指一指、畫一畫,可以加深對地理事物的印象。如,波斯灣石油輸出線路,到西歐、美國的兩條線路和到東亞的一條線路,我不僅要求學生在圖上能用手指出來;而且在沒有圖的情況下,也能用手指比劃出來,做到“手中無圖,腦中有圖”。又如,馬賽人在東非熱帶草原上放牧,隨著旱季來臨要遷徙。我讓學生用手比劃馬賽人由南向北、再由北向南的遷徙路線,同時讓學生想象馬賽人“逐水草而居”的放牧遷徙場景:5月份,南方草原一片枯黃,馬賽人帶著牛羊從南方的多多馬遷到北方水草豐美的基塔萊;10月份,南方雨季來臨,馬賽人又從北方的基塔萊回遷到南方的多多馬。手腦并用,可以熟悉圖中事物的位置關系,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讀圖空間想象力。
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讀圖能力是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是歷史與社會教學中重要的常規(guī)任務,是學生終身發(fā)展必備的素質(zhì)。學生通過對圖的觀察、分析,增長知識、開拓思路、啟發(fā)思維、開發(fā)智力,對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力、觀察力、思維力、判斷力、空間想象力等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圖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其他文字無法替代的。作為歷史與社會教師,要堅持不懈地抓好讀圖的訓練,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讀圖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注入不竭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