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淵
(浙江樹人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杭州310015)
簡·奧斯汀(1775-1817)是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其創(chuàng)作均以英國鄉(xiāng)村中產(chǎn)階層女性的婚戀為主題,文風寫實,語言凝練,人物塑造生動,反諷一針見血。英國知名女作家伍爾夫曾高度贊美奧斯汀,稱她的“文學成就直追莎士比亞”[1]。中國語言學家梁實秋也在《英國文學史》中指出,“18世紀末,女小說家輩出,至奧斯汀而達最高的成就”[2]。由于她的小說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強烈的道德關懷,重視社會和家庭和諧,提倡理性的自我控制,因此素有“道德家”之稱。英國小說家利維斯認為,正是這種深刻的道德關懷,使奧斯汀躋身于“小說大家”[3]。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女權(quán)運動的興起,奧斯汀創(chuàng)作時的女性主義觀點也逐漸引起了批評家的關注,有的稱其為“非常有女權(quán)主義意識的作家”,也有的專門著書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全面研究她的作品[4]。在簡·奧斯汀一生創(chuàng)作及出版的六部小說中,《愛瑪》是創(chuàng)作難度最大、也最能代表作家才華的,因而被稱作奧斯汀成就最高的作品。尤其是女主角愛瑪,與傳統(tǒng)道德小說中塑造的具有高度道德責任感的女主角們不同,她在道德上的缺陷相當明顯,所以整部書就是愛瑪不斷進行道德觀的自我建構(gòu)的過程。筆者試從這部小說入手,將女性主義批評和倫理學批評結(jié)合,來分析這一過程的女性主義特征。
《愛瑪》創(chuàng)作于1814年,次年一出版即引起轟動,據(jù)說連攝政王都大感興趣,因此奧斯汀特地給親王送去了一套精裝本[5]。然而小說中的女主角愛瑪或許是奧斯汀所有作品中爭議最大的,許多讀者不了解身為道德作家的奧斯汀為何會塑造這樣一個滿腦子自負念頭的富家千金作為主角。愛瑪?shù)某錾砗吞熨Y似乎得天獨厚,美貌,聰明,富有,精力充沛,但是從小嬌生慣養(yǎng),看待事情主觀,又十分注重門第,是個不折不扣的“勢力眼”,偏她從不認為自身存在明顯缺點,反而自以為頭腦冷靜,判斷力出眾,所以非常喜歡多管閑事,尤其是插手周圍人的婚戀關系。她的姐夫之兄奈特利經(jīng)常就這些問題與她爭論,但愛瑪都不以為然,直到事實證明愛瑪?shù)墓烙嫼团袛喽际清e誤的。愛瑪在道德感方面顯然并無天賦,需要不斷地從生活體驗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這與過去男性話語敘事中溫柔、恭順、謙和的女性正面形象大相徑庭,但是,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愛瑪?shù)姆N種缺陷都具有反傳統(tǒng)的意義。有研究者認為,愛瑪這個人物集中體現(xiàn)了奧斯汀的女性主義觀點[6]。在奧斯汀生活的年代,即以男性為中心的家長制社會,女性僅僅是男性的附屬品,不但社交活動有限,受教育與就業(yè)的機會也十分匱乏,對絕大多數(shù)女性來說,婚姻是唯一的出路,想要得到社會的承認和經(jīng)濟上的保障,就必須捕獲一個有家產(chǎn)的丈夫,此后安心相夫教子,做好“家庭天使”。十八世紀末的英國,工業(yè)革命興起,資本主義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社會劇變帶來道德觀的動蕩,女權(quán)運動也在悄悄萌芽。這一時期的女作家們崇尚理性,反對男性話語下的道德標準,她們筆下的女主角們不再是順從的淑女,而是具備獨立思想和見解的女性。愛瑪看似不招人喜歡,但是她自重、自愛,懂得接受現(xiàn)實的教育,反省自身的道德觀,使自己逐步成熟,是一名有獨立思考能力、富于自主精神的女主角,這也造就了她獨特的魅力。
在倫理學家眼中,道德關乎個人存在的意義,而文學作品中正面人物的感召力,也往往來自于道德自律,因此,主角在道德上的自我建構(gòu)便成為重要的一環(huán)。愛瑪雖然過于自負,虛榮心強,可一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不會為自己辯護,而是勇于進行自我更正,所以這一建構(gòu)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而不是靜止不變的。這里將愛瑪?shù)牡赖掠^分為三層:
婚姻是奧斯汀所有作品的中心話題。在那個年代,結(jié)婚是女性從父母的家庭獨立出去的唯一形式,女性只有嫁人,才能“擁有自己的家,和有限的獨立自主的領域”[7]。然而身為富家女的愛瑪卻宣稱自己不想結(jié)婚,因為“結(jié)了婚的女人給丈夫做家庭主婦,很少有像我在哈特菲爾德這樣當家作主的”,“別的男人很難像我父親那樣,處處寵著我,事事順著我”[8]?;诋敃r的社會背景,這一言論可謂驚世駭俗,愛瑪強調(diào)了自己想要的是“當家作主”,而不是做丈夫的附屬品,希望在家中擁有絕對的主權(quán),而不是聽憑男性差遣。她的愿望傳達了女性反抗傳統(tǒng)婚姻制度的呼聲,體現(xiàn)了女性對自我價值與自身權(quán)利的要求。當然,在遇到如意郎君的情況下,愛瑪也并不排斥婚姻,后來她接受了奈特利的表白,在她眼中,奈特利公正、理智、仁慈、大度,有助于她在思想上的成長,對她有著良好的影響。更有甚者,她一直放心不下體弱多病又優(yōu)柔寡斷的父親,如果她出嫁了,上了年紀的父親將無人照顧,因此她向奈特利表示“只要我親愛的父親還在世,我就不可能改變現(xiàn)在的狀況。我決不能離開他”[9],最終奈特利決定自己搬到哈特菲爾德,與岳父一起居住,兩全其美。當然,與奧斯汀其他小說中的觀念相似,愛瑪?shù)幕橐鲞€是建立在門當戶對的基礎之上,但在愛瑪看來,門第般配雖然是婚姻幸福的必要條件,卻不是充分條件,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夠得到對方的尊重,確認自己能在這段夫妻關系中保留獨立的人格,并在未來的家庭里擁有充分的主權(quán)。原先打算一輩子單身的念頭可說還不太成熟,愛瑪在與奈特利不斷接觸交流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他是符合自己理想婚姻的男性,從而對自己的婚姻觀進行了自發(fā)的補充和修正。
愛瑪出生于一個古老世家,財源充裕,是當?shù)氐拿T望族,她自幼耳濡目染的門第觀念使她變得頗為勢利,尤其是看不起窮人。出于女性的審美心理,愛瑪認為一個人的風度、教養(yǎng)與德行十分重要,而這些品質(zhì)唯有豐厚的物質(zhì)基礎方能保證。當她發(fā)現(xiàn)青年農(nóng)民馬丁對自己的好友哈麗特抱有好感時,便在哈麗特面前指責馬丁毫無風度,土里土氣。對于窮人,“她了解他們的習性,能體諒他們的愚昧無知和所受誘惑,鑒于他們沒受過什么教育,也不幻想他們會有什么異乎尋常的美德”[10]。這番心理描寫正是勢利眼的寫照。但是愛瑪自己勢利,卻又看不慣別人勢利。埃爾頓太太家境富裕,擁有一萬鎊陪嫁,因而自命不凡,夸夸其談,處處擺出高人一等的架勢,愛瑪打心眼里對她反感,殊不知自己有時候也是這樣。而自幼失去雙親、被上校夫婦收養(yǎng)的簡·費爾法克斯雖然并無財產(chǎn),但是多才多藝,舉止優(yōu)雅,連愛瑪也不得不承認她是個端莊體面的姑娘。這些念頭其實是駁斥了她之前將財富等同于德行的觀點。此外,愛瑪并不吝惜錢財,她心地善良,見村里的窮人生活困難,便慷慨解囊,說明她雖然勢利,但并非金錢的奴隸。在她看來,金錢是可以用來扶危濟困的工具,而不是人生所追求的目標,體現(xiàn)出女性特有的同情心。值得一提的是,愛瑪曾打算終生不婚,而在這一計劃里,金錢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一個收入微薄的單身女人,肯定要變成一個荒唐可笑的老姑娘”,而“一個有錢的單身女人,卻總是十分體面,既聰明又討人喜歡”,她表示“只有貧窮才能讓獨身者讓人瞧不起”[11]。這段評論看似荒誕不經(jīng),卻又蘊含著真理。只有當女性能擺脫對男性的經(jīng)濟依附,真正實現(xiàn)在經(jīng)濟上的獨立自主,對于未來才能有更多、更廣的選擇吧。此處奧斯汀借愛瑪之口,肯定了金錢在女性實現(xiàn)人格獨立方面的重要性。
愛瑪身為望族千金,又是伍德豪森家的女主人,社交活動是她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小說中愛瑪經(jīng)常邀請上流人士來家吃飯或玩牌,每次都熱情大方地予以款待。此外,她還樂于參加各種宴會、午餐會、舞會,甚至表現(xiàn)出非同尋常的熱心??茽柤医?jīng)商致富,論門第不及當?shù)氐纳狭魃鐣斔麄兣e辦晚宴時,愛瑪原打算拒絕邀請,但一經(jīng)旁人勸說便欣然前往,而且“大受歡迎,出盡了風頭,充分彌補了所受的損失”[12]。除了這些較正式的社交場合外,愛瑪還熱衷于慈善活動,某次她去看望一戶貧病交加的人家,并施以援手[13]。在當時的社會,女性的生活環(huán)境相對狹小,能接觸到的人和事都很有限,愛瑪積極主動參與社交活動,與周圍人交流互動,拓展人際關系,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另一方面,愛瑪在人際交往上熱心過頭,不但過于關注別人的私事,還插手干預。她明知馬丁戀慕哈麗特,卻認為馬丁地位不高,財產(chǎn)不足,勸說哈麗特拒絕了馬丁,差點毀了一樁大好姻緣,事后她也非常后悔,深刻地認識到“她的行為多么輕率,多么粗暴,多么不合情理,多么冷漠無情”[14]。愛瑪在言談上也時常表現(xiàn)出傲慢自大,尖酸刻薄,自以為妙趣橫生,有一次甚至當眾羞辱了看著她從小長大的、心地善良又愛嘮叨的貝茨小姐,因此招來了奈特利的嚴厲批評,當愛瑪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時,感到又羞愧又懊悔,覺得“她對貝茨小姐怎么能那么粗魯,那么冷酷”[15]。愛瑪在社交道德上的缺陷毋庸贅述,但這些缺陷的根源另有深意,她之所以會犯這些過失,原因無非是她自視甚高,過于自愛。從性別的角度講,自重自愛的男性更容易獲得諒解,而當女性認為自己最優(yōu)秀,毫不顧忌他人感受,還明白地表現(xiàn)出喜歡權(quán)力,喜愛控制他人時,就會引起人們的驚愕,所以愛瑪?shù)倪@些缺陷實則是對傳統(tǒng)道德小說中溫文爾雅、善解人意的女性形象的一種顛覆。當然,愛瑪本質(zhì)上是善良的,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犯了錯誤,就立即反省,并努力更正,在一次次痛苦中實現(xiàn)道德的自我建構(gòu)。
奧斯汀在《愛瑪》出版后曾表示,“除了我,沒有人喜歡這位女主角”[16]。她賦予這個人物某種復雜性,使人們對于愛瑪?shù)牡赖掠^議論紛紛,莫衷一是。紐曼曾在1837年的一封信里風趣地說,“每當我想到她(愛瑪)的時候,我覺得應該對她寬容友好”[17]。一語道出了真諦:能否理解愛瑪,關鍵在于是否能從心底里寬待她。盡管愛瑪?shù)牡赖掠^具有多重性,好多地方呈現(xiàn)出人性的缺點,但是卻表達了女性的愿望和理想,她一改舊式小說中女性人物的溫順謙卑,用大膽潑辣的風格掙脫社會習俗所施加的束縛,其反傳統(tǒng)的一面是值得人們包容和理解的?;仡^看奧斯汀的人生,盡管作家本人極富才情,但是身為女性,一生所能接觸到的世界也非常有限,這恐怕也是許多女性小說家選擇日常家居生活為寫作題材的直接原因。根據(jù)奧斯汀的傳記所述,由于家庭經(jīng)濟拮據(jù),無法提供足夠的嫁妝,奧斯汀的初戀并不順利,最后選擇了終生不婚。她專注于寫作,多方投稿,曾因資金匱乏而無法將當時未能出版的某部作品贖回,只有待別的作品出版后,才籌齊款子買回那部手稿[18]。這些生活體驗對作家自身道德觀的形成有著重大影響,而愛瑪身上復雜的人性正是奧斯汀道德關懷的女性主義投射。愛瑪?shù)牡赖掠^在現(xiàn)實的教育下逐步成熟起來,這一道德建構(gòu)的過程,也說明唯有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女性,才能實現(xiàn)道德轉(zhuǎn)變,完善自我。
[1]Gilbert Sandra,Gubar Susan.The norton anthology of literature by women(2nd ed)[M].New York:W.W.Norton& Company Ltd.,1996.
[2]梁實秋.英國文學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3]利維斯.偉大的傳統(tǒng)[M].袁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
[4]瑪吉·萊恩.簡·奧斯汀的世界[M].郭靜,譯.海口:三環(huán)出版社,2004.
[5]Austen-Leigh J E.A memoir of Jane Austen and other family recollection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6]呂琛潔.論《愛瑪》中奧斯丁的女性主義觀[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7]Maugham W S.毛姆讀書心得[M].劉文榮,譯.上海:文匯出版社,2011.
[8][9][10][11][12][13][14][15]簡·奧斯汀.愛瑪[M].孫致禮,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16][17]蘇珊娜·卡森.為什么要讀簡·奧斯?。跰].王麗亞,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18]Shields Carol.Jane Austen[M].London:Phoenix,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