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海濱
(赤峰市醫(yī)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英文為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accounting,以下將其簡稱為CF,其主要就是一系列財務會計目標和具有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的基本概念所組成的用于知道財務會計發(fā)展的理論體系.其最早出現是在FASB公布的《財務會計概念結構:財務報表的要素及其計量》上面,其是為了應對經濟過快的發(fā)展局勢導致的會計相關準則守到的沖擊,為了讓財務會計準則更好更穩(wěn)定的發(fā)揮作用,所以其不但具有完善財務會計準則的目的,而且對于解決不確定狀況的財務會計原則具有指導性作用,可以說其是會計領域的憲法.在各國的CF體系中,美國的更具代表性,為了使我國的CF建設更加與世界接軌,不斷吸引國外CF發(fā)展方面的精粹,所以本文的主要的研究對象就是中美兩國的CF.
2.1 制定方式比較.
2.1.1 制定目的相同.中美量過的CF制定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即都是為了會計準則的建立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其都對本國的財務會計的發(fā)展具有指導作用,并且一旦出現問題,其將成為解決問題的理論依據.兩國的CF的實踐性都非常好,都是立足于國情而設立的,對于兩國的財務會計的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幫助.
2.1.2 內容體系不同.為了克服不同使其所發(fā)表的報告之間存在的矛盾,使CF發(fā)揮效果更好,美國的FASB在1978年到2000年里連續(xù)發(fā)表了七份CF,其中第六份實際上取代了第三份,這里起到作用的就有六份,其內容體系相對來說比較完整,邏輯結構更加清晰;相比之下,我國只有一份《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并且其內容相對與美國來說詳細度稍差,并且對里面的內容進行過分詳細的描述,這是簡單列了一個大綱式的結構,申述了主要的理論體系.美國CF相對的理論性更強,內容更細致詳細,發(fā)展成熟度很高;中國的CF相對來說更加注重實用性,內容相對抽象,發(fā)展成熟度不是很高,但是也相對比較完善.
2.2 財務會計報告目標比較.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決策有用另一種就是受托責任,當然這兩種目標在中美雙方的CF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其體現的側重點相對不同.在美國的CF中,比較重視的是決策有用,這在其的CF中就有很好的體現,諸如在SFACNO.1《財務報告的目標》中有提高財務會計的一般目標,指出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就是為了給企業(yè)提供有效的決策信息,在此基礎上還對決策有用性提出了三個層次的解讀:其一,就是對投資以及信貸決策有用的信息,其二,就是評價資金利用前景有用信息,其三,就是企業(yè)資源和權利變動有用的信息,但是在SFACNO.1里對受托責任提高的就比較少,只是進行了一般性闡述.在SFACNO.4《非營利事業(yè)組織財務報告的目標》更加提出了決策有用性的重要作用,其主要內容就是要把“經管責任”更大程度上向“決策有用”傾斜,這樣實際上為財務報告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更好的條件.
但是我國的財務會計報告強調的是受托責任,我國的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的基本意思是向財務報告的使用者反映較為詳細的企業(yè)的財務狀況、資金利用等方面的情況,同時要對報告的使用者進行有用決策提供必要的依據.可見,我國對受托責任以及決策有用都非常重視,但是根據我們可以看出來我國的CF還是比較重視受托責任.
2.3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比較.會計信息的質量是確保財務報告中的信息有用的基礎,是財務報告的主要特征,這同時也是會計系統(tǒng)為了能夠及時完成相應的目標而對會計信息所做的硬性要求,對會計信息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導性,對于其完成會計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2.3.1 基本主張一致.其在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主張都是一致的,保證真實性是基礎,不真實的信息不存在價值,在此基礎上要使其具有相關性,畢竟其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所以應該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這樣才能增加其有用性.SFACNO.2《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就有相關的表達:財務報告的信息對于決策在一定程度上起著相應的作用,這種作用或大或小,但是只有這些信息具有利用價值,即有用性,才能對企業(yè)的決策產生效果,所以其應該成為其最重要的指標,而有用性的保證要建立在事實以及聯系的基礎上,而這就需要其具有可靠性以及相關性.相關性,主要就是通過一定的測算或者通過經濟規(guī)律能夠對決策產生相應的影響的這樣的性質,有利于企業(yè)進行及時的抉擇,避免產生相應的經營問題.可靠性,就是要保證其所提供的信息是真實現象的反映,不能有太多的主觀妄想在里面,而應該是實實在在的事實,避免其產生相應的傾向,所以可靠性不但要滿足符合事實、可驗證,還要保證相關人員能夠保持中立,做到公正公平.
而中國在其基本準則里提到了相關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必行等內容,也充分認識到了可靠性與相關性等關乎有用性的要求,這對于保證決策的有用性有著重要的作用.
2.3.2 層次要求不同
SFACNO.2《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里用了梯級結構對有用性進行描述,首先就是從最重要的方面來說,就是決策有用性,其次就是從一些相對次要的部分開始說,比如說可理解性、可比性等方面,最后,提出了起碼的要求就是重要性,只有這個項目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才需要考慮其質量,否則對企業(yè)沒有影響的項目,要求嚴格的質量也無用武之地.
中國的基本準則雖然對信息質量的要求進行了說明,但是并沒有對其劃分相應的級別,看上去更像是平行的關系,看上去就相對沒有重點.
2.4 會計要素的比較.會計要素是那些根據項目或者交易所具有的相關的經濟指征確定的財務會計的分類,雖然在中量過的稱謂上不太一致,稱作企業(yè)財務報表要素,中國稱作會計要素,但是這兩個的內涵是一致的,并沒有包含或者不包含的關系,可以進行相關的比較.
2.4.1 理念相同.中美CF的理念是一致的,都是針對未來的利益觀,美國的SFACNO..6《財務報表的要素》在其定義等方面就有所體現:其一,就是對業(yè)主的權益進行了相關的劃分,其主要分成了三個部分,包括權益、投資、派得三個要素;其二,就是將全面收益列為一個獨立的要素;其三,就是對資產的定義:“某一特定主體由于過去的交易或事項所獲得或控制的可預期的未來經濟效益”,通過這些方面我們能夠很清晰地看到其未來的利益觀.
中國的基本準則中也有相關的體現“資產是指企業(yè)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由企業(yè)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yè)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從這點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中國也具有未來利益觀,所以中美CF在這一點上具有一致性.
2.4.2 中美CF都為設計會計記錄.美國的SFACs中談及到了財務報表的要素、計量、確認等方面,但是并沒有對于記錄非常重要的賬戶體系的表述也沒有涉及到.這個方面的內容交給了企業(yè)進行自我處理.我國以前的會計制度對于記錄方面是有所設計的,但是06年之后隨著新的基本準則的形成,企業(yè)用的記賬方法是借記貸法,所以對于記錄的方式也沒有提及,中美CF在這上面都存在著一定的欠缺.
2.5 會計確認的比較.會計確認就是將公司發(fā)生的各項業(yè)務如何列入到相對應的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當中,并且確定其變化如何影響報表以及等式.例如公司銷售貨物,應該將貨款計入貨幣資金,同時較少存貨,并且調整對應的主營業(yè)務收入、主營業(yè)務成本,導致資產總額不變,但是改變具體的科目的數額,利潤表的數額也有所改變.從此不難發(fā)現,會計的確認既包括會計科目又包括具體的數額.
2.5.1 基礎相同.中美CF的會計確認基礎相同,只要是屬于當期的收入或者費用,無論該款項是否已經收取或者支付,都計入公司當期的賬目當中,即都采取權責發(fā)生制.這也就是說,即便某項費用已經收取,但是不屬于當期的,也不計入當期的費用當中.例如,公司應該于十月十號支付上一個的水電費,即便費用在十月發(fā)生,但是記賬時應該計入九月份的賬目.
2.5.2 方法不同.美國SFACs根據可靠性、可定義項、相關性、可計量性四項標準進行會計確認,但是中國根據兩項項基本原則進行會計確認,即:可計量性、可定義性.可計量性,通俗的講就是其可歸屬于特定的科目并且數額可以確定,可計量性在一定程度上包含可靠性和相關性;可定義性是指要確認的項目符合財務報表要素的定義.中美CF會計確認方法雖然不同,但是存在很大的關聯.
2.6 會計計量的比較.會計計量就是將公司發(fā)生的各項業(yè)務通過具體的數值表現在報表上,在資產負債表通過時點數表現結存數、期末值,在利潤表上通過累計數表現期間值.
2.6.1 基礎相同.中美CF的會計計量都是以貨幣為基礎,無論是存貨還是固定資產,在報表上的表現形式都是貨幣,這更有利于報表使用者看懂企業(yè)的整體狀況,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
2.6.2 方法不同.中美CF會計計量方法存在一點差異,即中國的不僅包括重置成本、現值、可變現凈值和歷史成本,還包括公允價值.公允價值就是指熟悉情況的市場雙方在平等和自愿的情況下確定的價格.公允價值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計量方法,增強了會計數據的準確性.
2.7 財務報告的比較.中美財務報告沒有太大的區(qū)別,都是以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附注等組成的財務報告展現在報表使用者的面前.財務報告全面的反映了企業(yè)的資產、利潤狀況以及現金流情況,使報表使用者較為全面的了解企業(yè),更有利于報表使用者對企業(yè)做出正確的決策.中美CF都以資產負債表為主表、以利潤表為附表,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優(yōu)化企業(yè)的資本結構,改善企業(yè)的運營方式,避免注重眼前利潤,從而更加完善企業(yè).
對于中美CF的比較研究對于我們我國的基本準則更快與國際接軌,吸收國外的先進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經驗有著重大的幫助,我們要不但要善于發(fā)現我們的基本準則的優(yōu)點,還要看到其存在的缺點,這樣我們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才能夠越來越完善,對于我國的會計管理工作才更有效.
〔1〕吳水澎.財務會計基本理論研究[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6.
〔2〕閻德玉.現代會計理論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3〕王輝,徐家林.我國基本會計準則與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比較[J].財會通訊,2006(6).
〔4〕葛家澍.論美國的會計概念框架與我國的基本會計準則[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